二
市府社區“家的味道”不僅僅表現在外在,其內涵更加豐富。
由於這是一個典型的老舊小區,居民構成趨於老齡化。人老了就喜歡熱鬧,愛紮堆兒。社區的老齡群體平時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比較高,社區治安巡邏隊、誌願者隊伍、老年合唱團、社區科普大學等群眾團體均不乏大爺大媽的身影。這些團體不是空殼,帶有工作的性質,盡管工作強度不大,於老齡群體而言,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老人年老體弱,不能太操勞,又有與老兄弟姐妹經常聚一聚的願望。為了滿足這部分老年人的心願,市府社區創立了一個“快樂的星期四”聚餐活動,以聚餐的形式聚會。每周的星期四,由社區工作人員烹製一頓午餐,附近的居民自願前來聚餐,參加聚餐的人員每人交納六元錢的費用。這個設想拿到居民會上討論時,反響十分熱烈。居民們說: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誰也不在乎一口吃的,老哥們兒老姐妹兒常在一起聚聚,圖的是個增進感情。
2014年6月12日,是“快樂的星期四”的第一次聚餐日。這天一大早,社區工作人員吳紅大姐就早早到了菜市場,采購了一大堆時令蔬菜。回到社區細心地清洗,精心地烹製。中午,二十多位老人來到社區活動室聚餐。老人們聚在一起格外的親熱,邊吃邊聊。拉家常,嘮鄰裏,說閨女,道媳婦,彼此交流,增進感情。老人們對“廚師”的手藝讚不絕口,餐後拉著她拍合影紀念。八十多歲的苗廣誌大爺和老伴張秋菊大娘都參加了聚餐。張大娘不但吃得開心,還現場賦詩一首,表達喜悅的心情。詩雲:
到了社區如到家,
人親飯香笑哈哈。
大米幹飯吃得順,
三菜一湯滿口香。
大家高興合個影,
潘老先生坐頭排。
拍出社區和諧照,
共圓社區和諧夢。
(詩中提到的潘老先生已經八十九歲高齡了,也在家人的陪同下參加了聚餐。)
如今的星期四在市府社區已經成了老人們期盼的日子,每逢周四,老兄弟老姐妹聚在一起,吃些可口的飯菜,嘮嘮家常,說說閑話,感覺不亦樂乎。2014年的中秋節正巧是周四聚餐日,社區不僅準備了較之平時略豐盛的飯菜,還準備了餐後的月餅和水果,大爺大媽們飯後久久不願散去,一邊吃著月餅和水果,一邊玩兒起了猜燈謎遊戲,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生活舒心人高壽。市府社區有一位老壽星,名叫任富定,今年已經一百零三歲了,家裏四世同堂,兒孫都很孝順。每年老人的壽辰日,社區都要派人帶著禮品上門,送上真誠的祝福,讓老人體會到大家庭的溫情。
社區幹部們工作細致,對社區的每一戶人家的家庭情況都做到了心中有數。社區有一位八十六歲的空巢老人楊姨,她的女兒住在相距不遠的一個小區裏,由於工作繁忙,家務負擔較重,她不能侍奉在母親身邊。社區安排居家養老服務員經常上門探望,幫助做一些家務。在細心工作方麵,社區書記張日紅也為大家做出了表率。2015年端午節,張日紅書記照例給楊姨送粽子,敲了半天門,無人應答。楊姨行動不是太方便,平時出門總是讓女兒或是居家養老服務員陪同,今天的情況有點反常,張日紅的心裏畫了一個問號。她馬上給楊姨的女兒打電話,尋問緣由。楊姨的女兒在電話裏說,她的婆婆於三天前去世了,今天火化,她剛剛從殯儀館回來,太累了,有事明天再說,說完掛了電話。張日紅聽聞此話心中的問號更大了,她再次撥打了楊姨女兒的電話,要求她無論如何到她母親家裏來一趟。一會兒,楊姨的女兒來了,打開家門後大吃一驚,她的母親倒在了家中的廁所裏,已經陷入重度昏迷。張日紅趕緊撥打120電話,不一會兒,救護車到了。但遺憾的是老人最終因為心肌梗死去世了。事後,楊姨的女兒專門來到社區,向張日紅表達謝意,她說:“如果不是張書記工作細致,我母親即便是死在家裏,也不會被及時發現。因為那幾天辦理婆婆的後事,根本顧及不到母親。如果真的把母親的遺體撂在屋子裏幾天,那我的後半輩子就會因為愧疚而沒法活了。現在母親雖然去世了,但是咽氣時在她老人家身邊,我的心中雖然悲痛,也能夠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