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管小區又逢春

——沈陽市和平區大慶路社區抓拍

/洪 水

社區,是個家,那些棄管小區也是個家。棄管小區,得有人管,這個責任曆史地落在了所有社區領導班子的肩上。

沈陽市和平區北市場街道大慶路社區,管轄著三個老舊的棄管小區,共18棟樓,居民全是上世紀90年代的回遷戶。居民中有三多:殘障人多、低保戶多、下崗失業人員多。社區內不足萬人中,就有40多名曾經患有精神病的居民。許多貧困家庭住房狹小,有的幾代同堂,卻蝸居在區區幾十平方米的屋內。在這樣的棄管小區“家”內,居民們就像一個個孤兒,他們所能感受到的是那種充滿苦澀的味道。

麵對這樣的棄管小區,社區領導班子是如何一步步使之找到真正的“家”的感覺,並使一戶戶居民感受到“家”的溫暖呢?讓我們先從社區書記宮麗昆說起。

宮麗昆2003年到社區任職。從她任職開始,大慶路社區所轄的棄管小區開始了回“家”之路。

一天,有一位男子來到了社區,要求給辦低保戶。宮麗昆了解情況後,告訴他條件不夠低保,不能給辦。那人生氣了:“你不讓我活是怎麼著?我家庭不夠困難?”宮麗昆知道,他家的確困難,但是政策有條條框框具體要求,不能違背。

男子一氣之下砸了宮書記辦公桌上的玻璃板和一些辦公用品,之後又砸了窗戶的玻璃。宮麗昆書記一下怔住了,怎麼會有這麼不理智的居民呢?

社區工作遠沒有宮麗昆想象得那麼簡單。那時候還沒有特事特辦的政策,隻能是按照條條框框辦。這次事件首先就給宮麗昆來了個下馬威,她不想當這個書記了。後來經過反複思考,她才堅持下來。宮麗昆慢慢理解了那位男子。換位思考一下,這位居民家中生活真的很困難,畢竟對他來說不是生活的好壞,而是確實遇到了生存方麵的大問題。人最起碼要吃飯,要生存啊。這位居民原來在工廠上班,在下崗大潮中與工廠解除了勞動合同,待業在家。這是個現實的問題啊!人家心裏不平衡,人家要發泄一下,也無可厚非。再說了誰願意受窮啊?自己又不能幫助他解決低保問題,想想也挺心酸的。宮麗昆知道了對待居民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社區是什麼,社區就是個家,是個大家庭。

大慶路社區轄下的居民中,富裕戶少,困難戶多,許多居民需要得到社區給予的幫助。

社區是最直接接觸居民的一個部門。對於需要得到幫助的居民而言,社區就是他們的家,在困難時刻,他們多麼需要得到家的溫暖啊!

那次被砸事件發生之後,宮麗昆倒淡定了很多。經過她的換位思考,不僅不恨那位居民,還更加理解了他的心情,如果他是個腰纏萬貫的大款爺,他會為了區區幾百塊錢的低保而大動肝火嗎?當然不會。社區幹部的工作就是為居民服務的,社區人員雖不是公務員,人民的公仆,但確實在做著人民公仆的工作。哪家煤氣管道出問題了,會即刻找到社區,社區馬上就會在第一時間聯係煤氣公司。誰家的下水道堵了,社區馬上和自來水公司溝通,進行修複。這些實實在在的具體事情,是社區幾乎每天都遇到的。

從關乎居民具體利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社區的工作也漸漸步入了深水區。一天有位老人來到了社區,進了門他就不走了,因為幾個子女都不管他。這讓宮麗昆很為難,按說這是他們家庭的私事,不該讓社區來承擔責任的,可現實的問題是老人沒人管。社區既然是百姓的家,就一定要解決老人的燃眉之急。宮麗昆決定派人值班看護老人。這位老人在社區一待就是五天五夜,每天都有人值班看護。在給老人辦了低保以後,社區幹部將老人送入敬老院。

迎難而上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是主動出擊,不能等問題出現再去解決,要善於發現問題。社區領導班子一致認為,改善社區環境提高居民“家”的意識更為重要。

在宮麗昆的帶領下,社區幹部和居民們從改善環境入手對社區進行綜合整治,清理樓道一百七十二個,拆除違建四十多處,修補破損的台階,安裝樓道的玻璃,修剪樹木的枯枝敗葉,疏通外溢的下水,更換丟失的或者破損的井蓋……社區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他們在改善環境的同時,把社區的文化建設也融入其中。社區內鐵路沿線的空地,有幾百棵樹木,很適合改造成一個文化廣場。說幹就幹,社區領導班子帶領居民在空地上鋪了地磚,又安裝了一些健身器材。一個漂漂亮亮、寬敞舒適的文化廣場誕生了。之後,社區成立了慶馨藝術團,包括民樂、舞蹈、合唱等八支文化團隊,三百多名文藝骨幹。文化廣場自然成為這些藝術團隊經常活動的場所。退休人員原來苦於找不到休閑、娛樂之處,這回隻要有空閑就到文化廣場來健身、娛樂。文化廣場的建立為退休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