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的春天
——沈陽市和平區新加坡城社區白描
/劉 岩
“社區就是一個美麗的家,是個有溫度有情感的地方。”說這句話的是沈陽市和平區長白街道新加坡城社區的書記劉洋。新加坡城社區的廣大居民們,早已把這“家”的情感深深地植入到這個美麗和諧的家園,他們早已把這“家”的情感深情地融入這片沃土中。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新加坡城建成於2010年。從新加坡城建成那天,社區書記劉洋就成了這裏的“大家長”。劉洋是怎樣帶領社區居民共建新型文明社區的呢?
2016年初春的一天,我們采訪了劉洋書記。
劉洋向我們介紹說,社區以多種形式積極搭建與居民、駐街單位共同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平台,以“家”文化為核心理念,精心打造和美家園,讓居民百姓更充分享受到溫馨、和諧、幸福、快樂的家園生活,讓“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成為社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永恒主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新加坡城社區的一係列工作,正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按照“家”的理念來落實的。從新加坡城社區成立的那一天起,社區書記劉洋便和大家一起紮紮實實地做好每一項工作。幾年下來,居民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社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小家到大家,無不留下劉洋書記那艱辛的足印。有多少個不眠的夜晚,她奔走在社區,奔走在鄰裏之間,她記不清了;又有多少個星夜,讓她久久難以入睡。
自和平區開展“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主題活動以來,社區積極開展了最美典型評選活動。活動以鄰裏互薦,家庭自薦,社區推薦等形式,廣泛發動廣大居民踴躍參與,評選出了最美黨員家庭,最美愛人,最美誌願者等。社區內“最美孝老愛親”典型邢雪傑同誌,十幾年來照顧患病老母親,同時還利用業餘時間參加社區活動,關心社區建設,並且也是社區巾幗誌願隊的一員。她被區婦聯評為“最美女人”,媒體也曾多次報道她的事跡,她成了全社區及全區學習的榜樣。邢雪傑所居住的居民樓道也被社區命名為“孝老愛親”樓道。正是在“樹家國情懷”的活動的推動下,在榜樣力量的影響感召下,全社區學好人,做好事,重德重孝的風氣越來越濃。以邢雪傑為代表的這些典型人物的出現,如今已像家園裏的明星一樣,得到了居民群眾的廣泛稱讚和敬重,他們不僅是家風家教的傳播者,更是社區建設的奉獻者。
汪春華同誌是社區裏的一名普通居民,幾年前女婿無故離家出走,留下女兒和幼小的外孫女,給全家的生活帶來了困難。一天,劉洋書記在社區走訪群眾時發現了這一情況,就主動來到汪春華的家。她拉著汪春華的手問寒問暖,詳細了解汪春華一家所遇到的困難。劉洋深情地說:“大姐,隻要有社區在,你就不用愁,我們會盡全力幫你的。”通過走訪,溝通了情感,增加了信任。劉洋親切的話語讓汪春華流下了信任和感激的淚水,也促使汪春華重振了生活的勇氣和擔當起教育外孫女的信心。對汪春華來說,生活上的困難是小事,她最愁的是如何“帶”好外孫女。在劉洋和社區其他幹部的幫助下,汪春華把外孫女“帶”得非常好,連學校的老師都誇獎汪春華“育子有方”。後來汪春華成了社區的典型,她的外孫女也成了全社區孩子們的榜樣。在汪春華的帶動、影響下,如今關注孩子成長在社區已蔚然成風。通過這件事,汪春華真正把社區當成了自己的家,把劉洋書記當作了自己的親妹妹。她常說:“沒有劉洋書記的支持和鼓勵,哪有我們的今天啊!”汪春華從此也加入了社區工作,主動擔當起了一個誌願者。看到汪春華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聽到居民群眾對汪春華的讚美,劉洋書記感到十分欣慰。
說到社區開展的“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園情懷”活動,我們不能不提到一位居民,一位優秀的社區工作誌願者,他就是社區書畫協會、社區書香雅苑的栗寶林同誌。
栗寶林同誌是省直機關的一名退休幹部,中共黨員。入住園區後,他積極義務地到社區發揮餘熱和能量,在社區建設上付出了大量心血。無論是傳播樓道文化、廣場文化,還是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麵無不留下栗寶林同誌的足跡。栗老利用自己精湛的書畫特長服務於社區,服務於居民。在打造社區“特色樓道”文化活動中,他積極配合社區,主動策劃,並自創自畫“和諧樓道”“中國夢”“我的家樓道”等以家為理念的百餘幅書畫作品,分布在園區及各個居民樓道中。他高尚的品德和忘我的工作熱情,無不打動著這裏的居民,感染著這美麗的新加坡城社區。栗寶林同誌在做好誌願者的同時,從不放棄自身的學習和家庭的自身建設。良好的家教,使子女們都能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廉潔奉公,他的家庭已成為新加坡城社區廉政家庭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