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夕陽紅為老服務站做免費理療的一位大媽,笑嗬嗬地介紹說:“咱們濱河灣的社區幹部想得周全!為社區老百姓安排了這麼多服務項目,還都一分錢不花。除了回家吃飯,我整天都‘泡’在社區……”旁邊一位老大爺附和道:“是啊!不是看電影就是參加培訓,再就是打牌下棋,比呆在自己家裏都舒服……” 很顯然,社區及園區麵貌煥然一新,到處呈現出濱河灣特有的“家”文化的濃鬱氣息,社區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指數也隨之大幅度飆升。
伴隨著“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主題活動的東風,濱河灣社區積極開展豐富多彩、有聲有色的家教家風活動。針對濱河灣居民由“失地農民”構成,整體文化素質較低等客觀情況,社區建立了自己的“家道、家德、家風、家禮、家訓、家貌”,引領社區居民開展“家”文化建設。以“鄉情鄉親,家和家興”作為社區“家聲”口號,突出社區“鄉情、鄉睦、鄉助”的“鄉”文化特點,推出係列有創意,見成效的主題活動。
做法一:建立“家”文化長廊。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家庭美德,以“家”文化長廊引導居民家庭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做法二:開展“尋找最美家庭”活動。在社區居民中層層選拔出12戶“最美家庭”,即:誌願奉獻老黨員鄭華林家庭、堅強母親好樓長張秀清家庭、長壽老人趙張氏家庭、創業典範祝仁標家庭、幸福小兩口閆珊家庭、最美媽媽祝月秋家庭、最美婆媳王懷鳳家庭,以及五戶老年誌願者家庭。以“最美家庭”評選活動來影響和激勵社區居民,形成尊老愛幼、家庭和睦的良好風氣。
做法三:開展“名人家庭進社區”活動。邀請沈陽大帥府流動博物館進社區開展“深入走進名人家庭”活動,讓居民了解“東北王”張作霖、張學良家庭,讓居民感受不一樣的名人家庭生活和家國情懷。
做法四:開展“家和笑彙聚,鄉情笑意濃”活動。在社區內收集了百幅最美笑臉,百幅最美全家福,抒發濱河灣社區居民“從農民轉為市民”後的幸福感,以及珍愛家人、珍惜家庭的美好情懷,弘揚正能量。
做法五:開辟“老物件展示廳”。利用社區走廊改造出30平方米帶有農村炕頭、小炕桌、老式掛鍾、苞米穀穗等老物件展示廳,供以往的老鄉親、老鄰居來這裏聚會嘮嗑,回憶從前。
做法六:“家”文化宣傳全覆蓋。社區104個單元及園區主幹道均以展板形式展出“家”文化宣傳口號及和平精神,做到“家”文化宣傳家喻戶曉。
“家”文化越釀越濃,“家”的味道越來越美。為使“家國天下”的情懷貼近民生,植入民心,造福百姓,引領失地農民的新生活。社區以“家”理念為社區文化根基,開展符合社區“失地農民”需求的特色黨建項目,創新推出六大類服務內容的“六福”工程。具體內容是:再就業服務、扶貧幫困服務、文體教育服務、醫療惠民服務、養老助殘服務、便捷繳費服務。
“六福”工程在濱河灣社區開展四年,已成為社區黨建品牌項目。隨著居民的需求增多和多樣化,社區以貼近民生需求為出發點,不斷完善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真正把“黨建服務”工作落到實處,實現工程化、品牌化、項目化。社區居民在積極參與“六福”工程活動中,逐漸實現了由原來農民觀念向新市民思維的轉型,消除了原來失地即失業,有錢就揮霍,誌願服務意識差,素質普遍偏低的不良風氣。通過“六福”工程,結合家教家風宣傳教育,實現了居民大部分再就業,醫療救助有保障,學會科學理財,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