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風景獨好
——沈陽市和平區濱河灣社區集錦
/孫文成
說到濱河灣社區的變化,一位住在濱河灣社區的失地老大娘向筆者回憶道:“那時候的長白呀,晴天滿臉土,雨天一身泥,馬路跟羊腸子似的,兩邊是臭水溝。在這裏住的大多數是以種菜為生的菜農,空氣中一年四季都彌漫著一股子爛白菜幫兒味……”
濱水地區作為重要資源,對內陸城市來講是難得的財富。渾河流經長白,自然形成了優美的S形水灣,地形與上海的陸家嘴十分相似。從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來看,長白處於沈陽南北金廊、東西銀帶的戰略節點上,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根據上級領導關於“打造生態島,建設渾河明珠、鑽石寶地”的指示精神,大膽決策,大手筆運作,將“S形水灣”處僅10米寬的灌渠化直為曲,拓寬改造成一條長度達5.5公裏,水麵加上兩岸綠化帶平均寬度達260米、東西與渾河相貫通的人工內河。
隨著10公裏長的環長白島內河水係工程全線通水,整個長白地區沸騰了,迎來了曆史性的變遷。坐落在人工內河——長白河南岸的濱河灣適逢這個難得的曆史機遇期。
長白地區大麵積動遷,涉及上夾河、中夾河、下夾河、西夾河、沙崗子、馬總屯6個自然村。據不完全統計,當時被動遷的農戶約有6000多戶,村民約有24000多人。以往農民居住的磚瓦平房一掃而光,為失地村民回遷建築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被動遷的上、中、下夾河、沙崗子4個村的農民,興高采烈地喬遷至濱河灣小區。昔日農民華麗轉身成為城市居民,住進了夢寐以求的高樓,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
也許是曆史選擇了濱河灣,或者是濱河灣擁有了這個變革的新時代。2006年,和平區在渾河南岸的長白地區,相繼成立了長白街道和沈水灣街道。
農民有了新家,居住環境得到改善,生活條件有了好轉,“失地農民”逐步轉型成為“城市居民”,這是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美事。濱河灣小區是長白地區“失地農民”回遷小區。過去這裏居民都是鄉裏鄉親,如今雖然住上了高樓,但依然沾親帶故,都不希望因為上樓了而感情疏遠。
社區領導考慮到居民的這些想法,所以自成立以來就提出一句口號:“鄉情鄉親,家和家興”。實現居民自我完善,並以此來推動社區完善便是對這一口號的詮釋。因為每一個小我組合在一起,即為一個社區大家庭。在區委、區政府和街道辦事處的領導下,濱河灣社區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引領,培育以“家”為核心,以“鄉文化”為特色的社區文化。通過社區營造的氛圍,讓居民改小家為大家,來到社區就以社區為一家,打造社區一家親的模式。
為了營造“家”的氣息,社區秉承“服務與管理相結合”的理念,以“家”文化為引領,創新開展針對失地農民的服務項目,即“六福工程”。同時,開設社區學院、創辦科普大學、組建藝術團隊、引進中華老年事業發展基金會——夕陽紅為老服務項目,為“失地農民”提供集“再就業培訓、自主創業、興趣引導、科普理財、健康教育、法律援助”等全方位的扶持保障。改變原來固有的“農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向“新市民”觀念轉變,讓“失地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有事做,實現“失地農民”大多數人再就業、少部分人能夠自主創業的良性循環。
一個家庭喬遷新居需要裝修,一個社區大家的建設更需要投入。和平區委、區政府對濱河灣社區的和諧社區建設工作十分重視,著力傾斜,加大投入。在省委組織部和區委、區政府等相關單位的支持和協調下,幾年來累計投入到社區271.4萬元。此款分別用於對濱河灣園區外部環境及社區辦公用房等硬件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如,修建黨群服務中心,包括:黨史長廊、英雄牆、遠程教育終端站點、“六福”工程接待室、老物件回憶廳、踐行“家”文化長廊、文化活動室、夕陽紅為老服務站等。服務內容包括:黨史教育、黨課培訓、遠程教育、黨員議事學習、黨組織生活會、居民各類課程培訓、播放愛國主義電影、老物件回憶、藝術團隊活動、老年人服務等等。在園區內新增設了30餘件健身器材、修複了1300延長米的破損路麵、劃分了150餘個停車位、安裝了60餘個曬衣架,還建立了文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