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曆程中,或多或少會碰到一些困難,有些由於事前沒有預料,於是成了製約創業的瓶頸,令創業者一籌莫展。那麼創業中可能出現哪些瓶頸?又該如何突破這些瓶頸呢?
(1)難以言說的“政策之痛”
有的創業者當初進入一個行業,無非是看好該行業的某些鼓勵措施和優惠政策。但蓋好廠房不久,這些政策卻忽然發生了調整,一些原有的優惠條件不複存在,工廠的競爭力或者贏利能力大打折扣。那麼怎樣規避這種情況的發生呢?在創業之前,創業者應該仔細谘詢當地政府或招商辦,政策是否有保證,以及怎樣來保障這些有利條件能夠被享用。可以通過與上述機構簽訂合約,以法律形式來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當然這僅局限於地方政府的某些招商條件,如果國家的某些政策發生重大調整又該怎麼辦呢?這就要求創業者或投資者在進入之前就要對相關政策有一定的研究預測,避免盲目投資。谘詢律師、權威人士和相關部門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2)變幻莫測的“市場風雲”
一家主要出口日本的企業,如果遇到了譬如涉嫌傾銷的製裁,時間過長就有可能導致企業破產。創業者在創業之前要根據自己所在的行業和主要市場,做一些預測,一旦出口企業遇到人力不可抗拒的情況發生時,如何麵對?從事內貿的企業在遭遇市場發生變化時如何麵對?這些都是關係企業生存的問題,不容小覷。創業者對市場風險的理解和警惕性會直接關係到創業的順利與否。一個做好市場預測,有多條銷售渠道,不依賴局部市場的企業,它的風險無疑比那些沒有準備的創業小得多。創業者在掌握某種資源後,要借助資源發展企業規模,但不能長期依賴資源,隻有在資源利用上形式良性循環,創業才會成功。“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是每個創業者所必須重視的。
(3)不可不關注的“渠道之傷”
這裏主要是指相對於市場的供應渠道發生了變化。一家工廠開業有了很好的定單,很多預付款也及時到位,但生產卻無法正常運轉,為什麼?原材料供給出現了短缺。由於沒有重視在采購工作上的投入,大規模生產就可能遭遇到原材料短缺的尷尬。這就要求創業者要在創業之前就作好供應鏈的準備工作,而且常常要根據企業將來的市場表現,準備不同層次的供應商。對零星采購和大規模采購的供應商要有所區分,對供應商的資質和保障能力要有事先的評估。
(4)知人知麵不知心
人事變化的不可預料性往往令創業者措手不及,團隊的解體使得很多工作無法執行或執行中斷。這對征途上的創業者而言是昔日跳槽那麼簡單了。高層雇傭人員或合作者在獲取創業者的某些資源後,常常會另起爐灶,公然作出損害創業者利益的事。這種情況可以考慮通過以下的措施來規避。首先,要有合作或雇傭合約,以書麵方式來規定雙方的責、權、利。其中涉及跳槽後規定年限內不得從事同一行業,或者對某些機密承擔保密的義務等等,並設置違約賠償金條款。其次,不要在管理上太苛刻。管理製度固然要健全,但在國內,很多情況下是“水至清則無魚”,製度的苛刻通常是引起雇傭雙方矛盾的主要因素。製度一定要人性化,要公平。對於重要的人事崗位,要有一定的人事儲備,這點甚至在首次人力資源招聘時就要完成。對於當時沒有被錄用,但又很適合的人選要保持聯絡,這樣可以在人事發生變化的最短時間內使工作得以延續。
(5)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資金瓶頸是創業者最多遇到的問題,它的出現有以下幾種可能:創業者本身資金短缺。這種情況下用得最多的解決方法有兩種:借貸和出讓股份。若擁有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通過民間融資和銀行貸款的途徑孤兒籌集。借貸無門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出讓股份來融資。如今的尋求風險投資其實就是一種出讓股權的做法,開始逐步受到社會認同了。另外,創業者沒有很好的財務計劃也是造成資金瓶頸的常見因素。流動資金被挪用,工廠的儲備和供應由此產生危機,這些都是財務計劃的弊端造成的。改變這種善就要求創業者重視對資金流的掌控,做到資金合理流動,不至於產生短期借貸行為而導致單位成本提高。
創業遇到瓶頸,應該沉著冷靜,坦然麵對。創業的瓶頸期應該是人生的“冷靜期”,跨越了自己就向成熟邁進了一步,因為夢想和現實是不同的。社會是一個大環境,在這個環境中生存靠的是自己的實力,當自己嚐盡人情的冷暖和失敗之後,此時才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存在哪方麵的不足,才能懂得要如何去適應社會這個大環境。學會在摔倒中爬起來,同時人應該是在摔倒中成熟的。勇敢地接受失敗,反思自己,加強學習,及時調作自己人生的主題思路,好好把握隨時出現的機遇。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