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曾國藩生平經曆年表(2 / 3)

作《聖哲畫像記》。由建昌府移駐撫州。石達開由贛南轉入湘南。蕭啟江奉命由吉安回援湖南。曾國荃率新勇抵撫州。曾國荃率軍由撫州啟行,赴景德鎮助攻,李鴻章同行參謀軍事。奉命赴四川辦理軍事,預為設防,阻截石達開入川。太平軍撤走皖南,湘軍進占景德鎮。張運蘭率軍返湘,曾國荃帶吉字營回撫州。由撫州起身,準備赴川。胡林翼見曾國藩未得川督一席,複請官文奏留曾國藩,與湖北合軍進攻安徽。抵黃州會見胡林翼,共商進攻安徽諸事宜。留七日始行。行至陽邏鎮接到廷寄,令其停止入川,改攻安徽。至武昌同湖廣總督官文會商軍事。由武昌返抵黃州,與胡林翼共定四路進攻安徽之策。抵巴河,登岸駐陸營。曾國荃率領所部吉字營至巴河,曾貞幹率領所募湘勇至黃州。曾國藩各軍從巴河拔營,前往進攻安徽,曾國荃請假歸湘。駐軍黃梅。由黃梅進駐宿鬆。委派朱品隆、李榕總理營務處。胡林翼由黃州移駐英山,曾貞幹隨行。派朱品隆、李榕領軍進紮太湖,與湖北湘軍共同攻城。陳玉成援軍圍困鮑超於小池驛,日夜環攻。曾國藩調唐訓方率軍赴援小池驛。多隆阿、蔣凝學進援小池驛,謀解鮑超之圍。

鹹豐十年(1860)

正月初十日(2.1)    十九日(2.10)

二十五日(2.16)    二十六日(2.17)  三月初五日(3.26)

閏三月十六日(5.6)

二十六日(5.16)    二十七日(5.17)

是月  四月初一日(5.21)

初三日(5.23)    初十日(5.30)    十三日(6.2)

十八日(6.7)    二十一日(6.10)

五月初二日(6.20)

初三日(6.21)

初八日(6.26)

十五日(7.3)

二十六日(7.14)  六月初一日(7.18)    二十四日(8.10)  七月初十日(8.26)    二十四日(9.9)    二十八日(9.13)  八月初一日(9.15)

初七日(9.21)    十二日(9.26)

清軍攻陷江浦、九洑洲,天京合圍。金國琛、餘際昌率軍越潛山之天堂水孔嶺,至小池驛後山,襲擊太平軍之背,鮑超乘機衝出重圍。各路湘軍聯合發動反攻,太平軍大戰失利。陳玉成再戰複敗,放棄太湖,連夜退走。李續宜至宿鬆會見曾國藩,議定曾國荃進攻安慶,多隆阿圍攻桐城,李續宜駐兵青草塥策應。太平軍再破清軍江南大營,天京解圍。張國梁、和春相繼死。左宗棠自英山來見。曾國荃抵宿鬆。朱品隆、李榕已於數日前帶吉字等營抵集賢關。劉長佑升授廣西巡撫。奉東援蘇州、常州之令,曾國藩以兵力單薄為由,拒不從命。曾國荃自宿鬆動身赴集賢關軍營。曾國荃率軍進圍安慶。太平軍攻克蘇州,江蘇巡撫徐有壬死,兩江總督何桂清及其他江蘇官員逃往上海。左宗棠回湘募勇,預計自成一軍,在景德鎮一帶作戰。兩江總督何桂清革職拿問。曾國藩奉命賞加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此時清政府尚不知蘇州、常州已為太平軍所占,數日之內連下諭旨,令曾國藩撤安慶之圍,馳援蘇州、常州。在湘軍水師配合下,叛徒韋俊攻陷樅陽鎮,安慶對外聯係斷絕。曾國藩複奏安慶之圍不可遽撤,擬於長江南岸布兵三支,自任由祁門進圖溧陽一路,以固江、浙人心。接到寄諭一道,應胡林翼奏請,令左宗棠以四品候補京堂襄辦曾國藩軍務。自宿鬆啟行前赴祁門,帶鮑超、張運蘭等軍萬人隨行,留曾國荃繼續圍攻安慶。奉旨兼顧皖南軍務。抵祁門駐紮。奉旨實授兩江總督,並授為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置木匭於營門外,許軍民人等投書言事。張運蘭至祁門。命張運蘭自祁門出發,由旌德進援寧國府。奉旨督辦寧國軍務,原督辦寧國軍務、湖南提督周天受聽其調遣。李元度領軍至祁門,曾國藩令其據守徽州。太平軍攻克寧國府,周天受喪命。

二十日(10.4)

二十五日(10.9)    二十六日(10.10)  九月初三日(10.16)    初六日(10.19)

十月十九日(12.1)    二十日(12.2)    是日

十一月初四日(12.15)     初八日(12.19)

鹹豐十一年(1861)

正月初七日(2.16)    二十二日(3.3)    二十九日(3.10)  是月  二月初六日(3.16)    初八日(3.18)    十一日(3.21)    十四日(3.24)    二十五日(3.25)

三十日(4.9)

三月初二日(4.11)

初九日(4.18)

十一日(4.20)    十二日(4.21)

十四日(4.23)

鮑超至祁門,其部已由宋國永統帶赴援寧國,曾國藩令其速赴軍營。太平軍攻克徽州府,平江勇潰散,李元度逃走。接奉廷寄,令曾國藩速派鮑超率勇兩三千名兼程前進,克日赴京。接恭親王谘文,知鹹豐皇帝由圓明園逃往熱河,英法聯軍由通州進逼北京。采納李鴻章的建議,奏請派萬人北上赴援,而統兵人選必須由鹹豐皇帝從曾國藩、胡林翼二人中指派,一俟接到明諭,立刻帶兵啟程。企圖以往返奏報拖延時間,靜觀事態的發展。李秀成大軍由羊棧嶺進山,攻克黟縣,距祁門六十裏。曾國藩寫下遺囑,準備一死。鮑超、張運蘭兩軍馳至,李秀成連戰失利,退出嶺外,繞道入浙江。左宗棠所募新勇至景德鎮。嚴樹森任河南巡撫。太平軍攻克建德,寶勇潰散。九江鎮總兵普承堯不久即被革職拿問。複奏承詢借夷助剿和委托洋商采米運津兩事,認為這是同外國侵略者搞好關係的好機會,“目前資夷力以助剿、濟運,得紆(紓)一時之憂,將來師其智以造炮製船,尤可期永遠之利”。是為曾國藩洋務思想之始。

李續宜補授安徽巡撫(未赴任)。陳玉成自安徽桐城出發,開始第二次西征。陳玉成大敗湖北餘際昌軍,占霍山。太平軍分兩路進逼祁門,均以作戰失利退兵。李續宜自青草塥出發回援湖北。陳玉成大軍攻克黃州,武昌逃徙一空。胡林翼由英山移駐太湖,謀以長期圍困安慶。彭玉麟由安慶出發,率軍回援湖北。北路太平軍入嶺進攻曆口湘軍營盤,距祁門二十裏。曾國藩急調兵赴援。太平軍聞訊退走。李世賢大軍攻克景德鎮,皖南鎮總兵陳大富死。祁門大營糧運中斷,文報不通,陷於困境。曾國藩由祁門赴休寧,調集山內各軍進攻徽州,以打開通往浙江之路。陳玉成聞安慶事急,率二萬大軍自湖北隨州東返,馳援安慶。李秀成攻克吉安府,揮軍北上,直趨瑞州、臨江。徽州太平軍乘夜出城偷襲敵營,湘軍大敗奔潰。太平軍乘勝追擊,圍困休寧。李世賢在江西樂平與左宗棠大戰失利,撤兵走浙江。湘軍糧道複通,祁門大營解圍。

十八日(4.27)    是日    二十一日(4.30)

二十二日(5.1)    二十三日(5.2)    二十六日(5.5)  四月初一日(5.10)

初六日(5.15)    初十日(5.19)

五月初一日(6.8)

初二日(6.9)

初八日(6.15)

是日前後    十二日(6.19)  六月初一日(7.8)

初二日(7.9)  七月上旬

十六日(8.21)    十九日(8.24)  八月初一日(9.5)

初二日(9.6)

初七日(9.11)    十二日(9.16)    二十一日(9.25)    二十六日(9.30)  九月初二日(10.5)

十七日(10.20)    二十日(10.23)    二十九日(11.1)

十月初一日(11.3)    初六日(11.8)    十六日(11.18)

曾國藩自休寧啟行,返回祁門。陳玉成大軍入集賢關,猛攻曾國荃湘軍外壕。曾國藩聞太平軍退走,景德鎮收複,決計乘機出山,移駐東流。洪仁玕、林紹璋率軍抵練潭一帶,援救安慶。李秀成大軍圍攻臨江府。曾國藩留張運蘭守祁門,自率領大營人員出嶺赴東流。曾國藩抵東流,立刻下令催鮑超馳援安慶。胡林翼調成大吉赴安慶助攻。李秀成大軍攻克瑞州府。陳玉成聞鮑超、成大吉軍將至,留劉瑲琳、李仕福等四千人守集賢關外赤岡嶺四壘,另留八千人守關內及菱湖南岸各壘,自率兵六千由馬踏石連夜退走桐城。湘軍攻毀赤崗嶺第二、三、四三壘,李仕福等三千將士殉難。劉瑲琳率第一壘戰士突圍走桐城,至馬踏石遇水被俘,八百將士壯烈犧牲。李秀成大軍經興國、大冶進克武昌縣,與黃州賴文光部隔江相望。成大吉奉命率軍回援湖北。胡林翼由太湖動身返回武昌。安慶城外太平軍各壘全部被曾國荃攻破,八千將士殉難。

李秀成聞湘軍將至,迅速從湖北退兵,經江西東走浙江。陳玉成以久攻掛車河湘軍營盤不下,率軍自桐城西走英山,繞道湖北境內折回安徽。鹹豐皇帝奕詝病死熱河避暑山莊。太平軍各路援軍再入集賢關,日夜猛攻曾國荃湘軍外壕。湘軍攻陷安慶,葉芸來以下太平軍將士一萬六千人壯烈犧牲。陳玉成率軍退出集賢關,經石牌、宿鬆、黃梅、英山、六安退至廬州。多隆阿隨後攻陷舒城,進圍廬州。自東流抵安慶城外巡視軍營。胡林翼病危請假,李續宜署理湖北巡撫。由東流移駐安慶,設公館於原英王府內。胡林翼病死武昌。曾國荃率軍自安慶出發,沿江而下,一路攻向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李續宜補授湖北巡撫,彭玉麟補授安徽巡撫。曾國荃攻陷無為州。曾國荃率軍攻陷巢縣附近的東關,與太平軍隔河對峙,因兵力不足,攻勢暫時停頓下來。曾國荃回安慶,商討進兵大計。曾國荃回湘招募新勇。上海官紳所派代表錢鼎銘抵安慶求援。

十八日(11.20)  十一月十六日(12.17)

二十八日(12.29)  十二月二十四日(1862.1.23)  是月

同治元年(1862)

正月初一日(1.30)    十五日(2.13)    十七日(2.15)

二月十五日(3.15)  三月初八日(4.6)    是日

十六日(4.14)    二十日(4.18)    二十一日(4.19)    二十二日(4.20)    二十八日(4.26)    三十日(4.28)    是日  四月十五日(5.13)    十七日(5.15)    二十日(5.18)

四月二十九日(5.22)

五月初三日(5.30)    初八日(6.4)    三十日(6.26)  是月

六月十五日(7.11)  是月

七月初六日(8.1)

初八日(8.3)

奉旨督辦江、皖、贛、浙四省軍事,巡撫、提、鎮以下文武官員皆歸其節製。奏派左宗棠統兵援浙,廣信、徽州、饒州諸軍皆歸其節製。太平軍攻克杭州,杭州將軍瑞昌、浙江巡撫王有齡皆死。左宗棠補授浙江巡撫。沈葆楨補授江西巡撫,李桓補授江西布政使。李續宜調任安徽巡撫,嚴樹森調任湖北巡撫,彭玉麟免安徽巡撫,改為候補兵部侍郎。

奉旨以兩江總督兼協辦大學士。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鮑超補授浙江提督,蔣益澧補授浙江布政使,陳士傑補授江蘇按察使,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曾國荃帶新勇返回前線。李鴻章率湘、淮軍八千人乘輪船由安慶出發赴援上海。曾國藩奏請派大員赴廣東抽厘助餉,專供江、浙、皖各軍。鮑超攻陷青陽。曾國荃攻陷巢縣、含山。曾貞幹攻陷繁昌。曾國荃攻陷和州,鮑超攻陷石埭縣、太平縣。鮑超攻陷涇縣。李鴻章全軍抵上海,奉旨署理江蘇巡撫。曾貞幹攻陷南陵。多隆阿攻陷廬州,陳玉成率親兵數千奔走壽州。陳玉成在壽州被苗沛霖誘捕,捆送勝保大營。曾國荃、曾貞幹、彭玉麟聯軍攻陷太平府,隨後攻陷金柱關、東梁山、蕪湖等城隘。太平軍陳得才、賴文光攻占渭南,洪興、任武率西北回民起義於渭南。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台,開始對天京的圍攻。太平天國著名將領、英王陳玉成在河南延津就義。黃翼升署理長江水師提督。多隆阿不肯與曾國荃會攻天京,經官文奏請,統兵入陝西。鮑超攻陷寧國府。陳得才、賴文光等率領遠征西北的太平軍回援天京,到達豫南一帶。此後長期轉戰於鄂、豫、皖交界地區,為湘軍所阻,始終未能接近天京。李續宜丁憂回籍,曾國藩兼署安徽巡撫,李續宜所部成大吉、蕭慶衍、蔣凝學、毛有銘等軍皆歸曾國藩調度。袁甲三因病免職,李續宜授為欽差大臣,督辦安徽軍務。

二十一日(8.16)  是月

閏八月十二日(10.5)     二十日(10.13)     二十四日(10.17)  十月初五日(11.26)    十二日(12.3)    二十七日(12.18)  十一月十八日(1863.1.7)  十二月二十七日(1863.2.14)

同治二年(1863)

正月二十八日(3.17)

二月二十八日(4.15)  三月十八日(5.5)

四月  五月十五日(6.30)

六月二十九日(8.13)  七月初二日(8.15)  九月  十月初七日(11.17)

十二日(11.22)    二十四日(12.4)

十二月

同治三年(1864)

正月二十一日(2.28)

二月二十四日(3.31)  三月初七日(4.12)    二十日(4.25)  四月初六日(5.11)    二十七日(6.1)  是月

五月三十日(7.3)  是月  六月十六日(7.19)

奉旨節製李昭壽一軍。欽差大臣僧格林沁奉命督辦山東、河南軍務,並調度直隸、江西兩省防兵。奏請簡派在京親信大臣馳赴江南會辦軍務。李秀成率大軍援救天京,日夜猛攻雨花台曾國荃大營。劉長佑補授兩廣總督。李秀成自雨花台退兵,轉攻江北。李鴻章實授江蘇巡撫。再次奏請簡派大臣會辦江南軍務。曾貞幹病死雨花台湘軍大營。劉長佑調任直隸總督。

從安慶出發赴天京城外,巡察各處湘軍營盤,以定進退大計。回到安慶,認為各軍壕牆堅固,撤銷退兵之議。曾國荃補授浙江巡撫,未赴任,仍留雨花台治軍。左宗棠升授閩浙總督,兼署浙江巡撫。石達開在大渡河被俘,隨後被押至成都殺害。湘軍水陸合軍攻陷太平軍嚴密設防的九洑洲,天京糧路中斷。郭嵩燾補授廣東巡撫。劉蓉補授陝西巡撫。湘軍陸續攻陷城外要隘,天京逐漸合圍。彭玉麟、鮑超水陸兩軍攻陷高淳、東壩等城隘,由皖南攻入蘇南。鮑超軍攻陷溧水、建平二縣。太平軍蘇州將領郜永寬等殺主將譚紹光投降淮軍,蘇州城陷落。蘇渙入京,李鴻章暫署通商事務大臣。

曾國荃湘軍攻陷天堡城,進駐太平門、神策門外,天京完全合圍。左宗棠率軍攻陷杭州。鮑超軍攻陷句容。鮑超軍攻陷金壇,回籍省親。李鴻章軍攻陷常州。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年五十歲。多隆阿死於陝西盩厔。楊嶽斌(載福)奉旨督辦江西軍務,黃翼升實授長江水師提督,李朝斌補授江南提督。曾國荃攻陷地堡城。楊嶽斌補授陝甘總督。曾國荃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革命宣告失敗。

十九日(7.22)    二十四日(7.27)    同日        二十九日(8.1)

七月初六日(8.7)    十三日(8.14)  八月二十七日(9.27)

九月初一日(10.1)    初八日(10.8)    初九日(10.9)    初十日(10.10)  是月

十月初一日(10.30)    初六日(11.4)    十三日(11.11)  十一月初五日(12.3)  是月

同治四年(1865)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二十日(5.14)    二十一日(5.15)    二十四日(5.18)

五月初三日(5.27)

初五(5.29)至    初七日(5.31)    初九日(6.2)    是日

是日

李秀成在天京城外方山被村民出賣,捆送蕭孚泗營。曾國藩由安慶動身赴江寧視察。曾國藩賞加太子太保銜,賜封一等侯爵,世襲罔替,賞戴雙眼花翎。曾國荃賞加太子少保銜,賜一等伯爵,李臣典封一等子爵,蕭孚泗封一等男爵,三人皆賞戴雙眼花翎。李秀成被曾國藩殺害於江寧。下令裁撤江寧城內外湘軍二萬五千名。以病勢日增為由,代弟曾國荃陳請開浙江巡撫缺,回籍調養。由安慶啟行移駐江寧。行抵江寧,兩江總督衙門暫設於原英王府內。洪仁玕等在江西石城被俘。接清廷上諭,批準曾國荃開缺回籍。左宗棠賜封一等伯爵,鮑超賜封一等子爵。張運蘭赴福建按察使任,死於途中,所部老湘營由劉鬆山、易開俊分領。曾國荃離江寧返湘。洪仁玕等在江西南昌英勇就義。接奉馳赴鄂、皖一帶,督軍進剿撚軍和太平軍之命。接奉上諭,撤銷前令,毋庸赴皖。補行江南鄉試,會考江南優貢。

賴文光部太平軍與任化邦、張宗禹、牛宏升等部撚軍在豫南地區完成混合整編工作,共推賴文光為領導人,史稱新撚軍。李瀚章補授湖南巡撫。清廷令彭玉麟署理漕運總督,彭堅辭不受。曾國藩聞恭親王奕被譴,革去一切差任,與彭玉麟入舟密談,相對涕泣。接奉廷寄,加稱一等侯爵為毅勇侯。清軍攻陷福建漳州,李世賢率部突圍撤走。僧格林沁在山東曹州高樓寨全軍覆沒,其本人亦斃命。撚軍聲威大震,清朝京師震動。接奉上諭,曾國藩督率各軍赴山東一帶剿撚,兩江總督暫由李鴻章署理。連接三道諭旨,令曾國藩統帶各軍星夜出省,趕赴山東督剿。曾國藩奏陳萬難迅速前赴山東的情形。李鴻章派潘鼎新率軍五千乘輪船航海至天津,堵截撚軍北上之路,以衛護京城。接奉諭旨,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所有旗、綠各營及地方文武員弁皆歸節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