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曾國藩生平經曆年表(1 / 3)

附錄一 曾國藩生平經曆年表

嘉慶十六年(1811)

十月十一日(11.26)出生於湖南省湘鄉縣城南一百二十裏之白楊坪村(今屬雙峰縣),乳名寬一。

嘉慶二十一年(1816)

是年開始在家塾讀書。

嘉慶二十二年(1817)

是年從其父曾麟書讀書。

嘉慶二十五年(1820)

五月曾國潢出生。

道光二年(1822)

五月曾國華出生。

道光四年(1824)

八月曾國荃出生。

道光八年(1828)

九月曾國葆(後改名貞幹)出生。

道光十年(1830)

九月肄業於衡陽唐氏家塾。  是年赴唐氏家塾讀書時取名子城,字居武。

道光十一年(1831)

十一月  是年

道光十三年(1833)

是年

道光十四年(1834)

是年秋  十一月

道光十五年(1835)

是年

道光十六年(1836)

是年

道光十七年(1837)

是年

道光十八年(1838)

是年

道光二十年(1840)

四月  五月  六月

道光二十一年(1841)

七月

肄業於湘鄉漣濱書院。改號滌生。

考取秀才,入縣學。

肄業於長沙嶽麓書院,考取湖南鄉試舉人。自家啟程赴京師會試,途中與劉蓉相識。

會考落第,留京師讀書。

恩科會試再次名落孫山,出都返回湖南。

經劉蓉介紹,與郭嵩燾相識。

會試取中第三十八名貢士,正總裁為大學士穆彰阿,二人遂有師生之誼。又嫌其名太俗,令其改名國藩。殿試取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一等二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

庶吉士散館,取二等第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英國侵略軍進攻廣東,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病倒客店,得歐陽兆熊、吳廷棟治療、護理,兩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開始閱讀宋代理學家朱熹的《朱子全集》,並向京師著名理學家、太常寺卿唐鑒請教讀書之法、檢身之要。

道光二十二年(1842)

七月

十月

道光二十三年(1843)

三月  六月  七月  十一月

道光二十四年(1844)

八月  十二月

道光二十五年(1845)

三月  五月初二日  六月  九月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夏、秋間

十月

道光二十七年(1847)

六月  十月  是年

道光二十八年(1848)

七月

道光二十九年(1849)

正月  八月

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曾國藩對此極表擁護,大加稱讚。向倭仁請教修身方法。

翰詹官大考,取二等第一名,以翰林院侍講升用。奉命充任四川鄉試正考官。補授翰林院侍講。充任文淵閣校理。

郭嵩燾引江忠源來見,二人一見如故,結為師生。轉補翰林院侍讀。

欽派會試同考官,簽分第十八房。升授右春坊右庶子。轉補左庶子。升授翰林院侍講學士。李鴻章以年家子投其門下受業,甚受器重。

在城南報國寺養病,向同寓劉傳瑩(精通考據學)學習漢學,劉傳瑩向其學習理學。二人取長補短,受益甚大。湖南京官奏事首次以曾國藩領銜,此後相沿成習。

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欽派武會試正總裁,殿試閱卷大臣。郭嵩燾、李鴻章、李宗羲同科成進士。

曾國荃科考一等,補廩膳生。

升授禮部右侍郎。兼署兵部右侍郎。

道光三十年(1850)

正月  二月  三月

六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十日(1851.1.11)

鹹豐元年(1851)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鹹豐二年(1852)

正月  四月  五月初四日(6.21)  六月  七月

八月二十三日(10.6)  十一月二十九日(1853.1.8)  十二月初四日(1853.1.12)     十三日(1853.1.21)     十七日(1853.1.25)     二十一日(1853.1.29)     二十二日(1853.1.30)

二十六日(1853.2.3)

鹹豐三年(1853)

二月初十日(3.19)

十二日(3.21)

道光皇帝死,鹹豐皇帝繼位。鹹豐皇帝下令征言。應命上奏,舉薦吳廷棟、江忠源等五人。駱秉章補授湖南巡撫。兼署工部左侍郎。廣西提督閔正鳳革職,調向榮為廣西提督,複任命前雲貴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馳赴廣西會辦軍務。兼署兵部左侍郎。廣西巡撫鄭祖琛革職。林則徐病死廣東潮州,改命前兩江總督李星沅為欽差大臣。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廣州副都統烏蘭泰奉命馳赴廣西,幫辦軍務。賽尚阿奉命授為欽差大臣,馳赴廣西督師。上疏批評鹹豐皇帝,幾乎得罪,經軍機大臣苦苦求情始免。兼署刑部左侍郎。江忠源奉調赴桂林軍營。

兼署吏部左侍郎。江忠源在廣西全州蓑衣渡襲擊太平軍。駱秉章奉旨赴京(未去),張亮基調任湖南巡撫。奉命充任江西鄉試正考官,獲準事畢回家探親。行至安徽太湖境內接母喪訃聞,急由九江登舟西上,回籍奔喪。行抵家門。奉命幫辦湖南團練事務。太平軍攻克湖北省城武昌。接到幫辦團練之旨。從家鄉動身赴長沙。抵湖南省城長沙。奏請在省城立一大團,以防守長沙及鎮壓本省農民反抗活動。張亮基署理湖廣總督,潘鐸署理湖南巡撫。

太平軍攻克江寧府城,改名天京,定為太平天國首都。奏明在團練大臣行轅設審案局,殘酷鎮壓會黨及其他群眾的反抗活動。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八月

九月十九日(10.21)  是月

十月

王錱、劉長佑等開始帶勇赴外縣作戰,鎮壓小股農民起義。署湖南巡撫潘鐸因病免職,駱秉章由署湖北巡撫調署湖南巡撫。太平軍派出兩支大軍,分別進行北伐和西征。曾國葆募湘勇一營,駐紮長沙南門外。會同駱秉章派羅澤南等率兵勇三千六百人赴援南昌。清江北大營幫辦軍務大臣雷以在揚州創行厘金。為避提標兵(又稱永順兵)之禍,曾國藩由長沙移駐衡州。安徽巡撫李嘉端革職,江忠源升授安徽巡撫。曾國藩開始著手改革軍製,擬定營製、營規、餉章等,決心一掃綠營積弊,募練一支萬人勁旅,以為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軍事資本。此為創建湘軍的正式開始。奏請截取存放長沙的、廣東解往江南大營的餉銀四萬兩,在衡州設立船廠,日夜興工,趕造戰船,並派人赴廣東購買洋炮,加緊籌建湘軍水師。

十一月二十六日(12.26)因清廷一再催其赴援鄂、皖,曾國藩上奏表示:船、

十二月初二日(12.31)     十六日(1854.1.14)

鹹豐四年(1854)

正月十五日(2.12)

二十六日(2.23)

二十八日(2.25)  二月

三月初二日(3.30)    初八日(4.5)

是月

炮不齊,決不出征。在湘潭設立分廠,加快造船速度。太平軍攻克安徽廬州,江忠源投水自殺。

太平軍攻毀清軍黃州堵城大營,湖廣總督吳文鎔投水塘死。衡州船廠完工,共造成拖罟、快蟹、長龍、舢板等大小船隻二百四十餘號,用釣鉤船改造而成的戰船一百二十號。從衡州出發,開始東征。羅澤南留駐衡州。貴州道員胡林翼應調至湖北,聞警退回湖南,歸依曾國藩部下。太平軍攻占湖南嶽州、湘陰、寧鄉,長沙大震。儲玫躬進攻寧鄉敗死。太平軍亦全軍退走,中途遇大隊援軍,複返回進攻湖南。曾國藩率水陸各營占領嶽州。王錱等營在羊樓司遇太平軍,潰敗。太平軍乘勝追擊,湘軍水陸大敗,返奔長沙。太平軍乘勝攻占嶽州、湘陰、寧鄉、湘潭,形成對長沙的夾攻之勢。為奏請原湖北巡撫楊鍵(曾受降職處分)入祀鄉賢祠事,奉旨降二級調用。

四月初二日(4.29)    初五日(5.1)  是月  六月十三日(7.7)  七月初一日(7.25)

初六日(7.30)    十六日(8.9)

十八日(8.11)  八月二十三日(10.14)  九月初五日(10.26)

十二日(11.2)    十三日(11.3)  十月初七日(11.26)

十三日(12.2)

是月

十一月初一至初三日         (12.20—22)     十二日(12.31)     十八日(1855.1.6)  是月  十二月初六日(1855.1.23)

十二日(1855.1.29)

二十五日     (1855.2.11)

曾國藩親率水陸各營進攻靖港,大敗,投水自殺未遂。塔齊布、楊載福、彭玉麟率軍攻占湘潭,湘軍水陸大勝。太平軍自湘潭迅速退兵至常德一帶,與曾天養部會合後返回嶽州據守。湘軍第一批水師和塔齊布陸軍自長沙出發,進攻嶽州。太平軍放棄嶽州,退守城陵磯。曾國藩率第三批水師從長沙啟行,前往嶽州。湘軍水師進攻城陵磯,大敗,總兵陳輝龍、道員褚汝航、遊擊沙鎮邦、同知夏鑾同日斃命。塔齊布率湘軍陸師攻占城陵磯,太平軍著名勇將曾天養犧牲,西征軍退往武昌。湘軍攻陷武昌、漢陽,太平軍退走田家鎮。鹹豐皇帝閱曾國藩奏報,立即賞給二品頂戴,令其署理湖北巡撫。鹹豐皇帝收回令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的成命,賞給兵部侍郎銜,催令迅速東下,攻取贛、皖。湘軍分三路從武昌、漢陽出發,水陸東下,進攻江西太平軍。湘軍陸師攻占田家鎮對麵的半壁山要隘。湘軍水師攻斷田家鎮至半壁山的攔江鐵鏈,焚毀太平軍船隻四千五百餘艘。太平軍棄田家鎮退走廣濟、黃梅。楊秀清聞田家鎮大戰失利,急派石達開、羅大綱率軍增援西線。太平軍在廣濟、黃梅間的雙城驛、大河埔等地大戰失敗,撤兵南走。羅大綱指揮各軍在孔隴驛阻敵,失敗後渡江退守九江。湘軍渡江進紮九江城外,開始對九江的進攻。胡林翼、王國才率湖北軍隊趕赴九江城外助攻。曾國藩以進攻九江屢次失利,派胡林翼、羅澤南分兵進攻湖口和梅家洲。林啟榮、石達開、羅大綱分守九江、湖口、梅家洲,深溝高壘,堅壁不出,使湘軍頓兵堅城之下,寸步難行。太平軍將湘軍水師舢板船封死在鄱陽湖內,乘夜襲擊停泊湖口江麵的湘軍大船,焚毀三十九號,餘者逃向九江。太平軍夜襲停泊九江江麵的湘軍水師,焚毀戰船十餘隻。曾國藩座船被俘,文件盡失,再次投水自盡,被人救起,送入羅澤南營中。曾國藩見大勢已去,欲策馬赴敵自殺,經人勸解乃止。

鹹豐五年(1855)

正月初

十二日(2.28)

十六日(3.4)  二月十七日(4.3)  三月  是月

四月十三日(5.28)    二十七日(6.11)  七月十八日(8.30)    二十三日(9.4)  八月二十七日(10.7)  九月初四日(10.14)  十一月

十二月

鹹豐六年(1856)

正月初三日(2.8)    二十五日(3.1)  二月十八日(3.24)

二十日(3.26)

二十二日(3.28)    二十八日(4.3)    二十九日(4.4)

是月  三月初八日(4.12)

四月二十九日(6.1)  五月十八日(6.20)  六月

七月初一日(8.1)  八月

太平軍乘勝反攻,分三路進攻湖北,重新占領漢口。胡林翼、王國才奉命回救武昌、漢陽。湘軍外江水師以回援湖北為名,全部退至金口,修理戰船。由九江啟行赴南昌,與江西官員商討修造大船事項,使內湖水師得以自存。抵南昌,任命蕭捷三為內湖水師統領。太平軍三克武昌,湖北巡撫陶恩培死。清廷命胡林翼署理湖北巡撫。曾國藩調內湖水師駐紮南康府,與李元度新募平江勇相依護。由吳城移駐南康府,令內湖戰船進攻湖口。湖廣總督楊霈革職,荊州將軍官文授為湖廣總督。塔齊布病死九江城外軍營,曾國藩令周鳳山接統其軍。蕭捷三進攻湖口敗死,曾國藩急調彭玉麟接統內湖水師。羅澤南由義寧拔營,回援湖北。補授兵部右侍郎。石達開率軍返回江西,連克瑞州、臨江、袁州,圍攻吉安。曾國藩撤九江之圍,調周鳳山率湘軍南下。周鳳山攻占樟樹鎮、新淦,欲赴援吉安,又恐南昌遭受襲擊。

彭玉麟水師至樟樹鎮,與周鳳山營相依護。石達開攻克吉安,率軍北上。太平軍襲破湘軍樟樹鎮大營,周鳳山全軍奔潰,南昌大震。曾國藩赴南昌收集潰勇,調集水陸各軍防守省城,並奏調羅澤南回援江西。太平軍攻克撫州府。太平軍大破清軍江北大營。太平軍攻克建昌府。此時江西十三府中的八府五十州縣皆在太平軍的掌握之中,軍勢達到鼎盛時期。湖南巡撫駱秉章派劉長佑、蕭啟江率軍赴援江西。羅澤南因進攻武昌受傷過重,死於洪山大營,胡林翼令李續賓接統其軍。太平軍在江蘇鎮江大破清軍,江蘇巡撫吉爾杭阿死。太平軍大破清軍江南大營,向榮、張國梁敗走丹陽。應曾國華之請,胡林翼派劉騰鴻、普承堯、吳坤修率軍赴援江西。湖北援軍抵瑞州城外。曾國荃募勇赴援江西,同周鳳山新勇會合,謀攻吉安,由吉安知府黃冕供餉,故稱其軍為吉字營。

八月初四日至十月    十一日(9.2—11.8)

十一月二十二日(12.19)  十二月

鹹豐七年(1857)

二月十一日(3.6)    二十一日(3.16)    二十九日(3.24)  三月  五月  六月

七月十四日(9.2)  八月初四日(9.21)  九月初九日(10.26)

是月

十月  十一月十二日(12.27)  十二月初八日(1858.1.22)  是月

鹹豐八年(1858)

三月

四月初七日(5.19)    二十日(6.1)

二十四日(6.5)  五月二十一日(7.1)    二十五日(7.5)  六月初七日(7.17)  是月  七月二十一日(8.29)  是月  八月初八日(9.14)  八月十五日(9.21)

太平天國發生內訌,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陳承鎔等重要領導人相繼死難,革命將士犧牲數萬人,精銳幾盡,元氣大傷。湖北湘軍攻陷武昌、漢陽,水陸東下,攻向江西。李續賓、楊載福率軍進抵九江城外,曾國藩聞訊由南昌前往勞軍。

在瑞州大營接其父曾麟書訃聞。同曾國華從瑞州動身,回籍奔喪。抵故裏家門。鹹豐皇帝賞假三月,令其在家治喪。湖南巡撫駱秉章調王錱率老湘營赴援江西。因假期將滿,上奏陳請在家終製,鹹豐帝不允。曾國藩複奏表示,非位任巡撫不能治軍並兼及籌餉,希圖謀取地方實權。鹹豐帝準其在籍終製,使之陷於難言之苦。解兵部右侍郎任。湘軍攻陷瑞州,劉騰鴻先一日死。王錱病死於江西樂安,老湘營由張運蘭、王開化分領。湘軍攻陷湖口、梅家洲,彭玉麟內湖水師衝出鄱陽湖,與楊載福外江水師會合。因周鳳山營再次奔潰,江西巡撫奏請由曾國荃統帶吉安城外各營。楊載福補授福建陸路提督。清軍攻陷鎮江,天京形勢開始緊張。劉長佑、蕭啟江等軍攻陷臨江府。陳玉成與河南、安徽一帶的撚軍聯合,軍勢漸壯。

曾國華至九江投軍,留於李續賓軍中。石達開率軍由江西入浙江。湖北巡撫胡林翼奏請起複曾國藩,令其督軍援浙。李續賓、楊載福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太平軍守將林啟榮以下將士一萬七千人戰死。蕭啟江、劉坤一等軍攻陷撫州府。湘軍張運蘭、王開化部攻陷江西建昌府。奉命馳援浙江。湖南巡撫駱秉章亦奏請起用曾國藩督軍援浙。從家鄉啟行赴浙。楊載福改任福建水路提督。抵南昌,拜會江西巡撫耆齡。清軍江南大營挑壕築牆圍困天京。抵河口軍營,接統張運蘭、蕭啟江、吳國佐各軍。曾國荃等軍攻陷吉安府。

二十一日(9.27)

是月

九月初五日(10.11)    二十六日(11.1)  是月  十月初十日(11.15)

十一日(11.16)  十二月初二日(1859.1.5)     十一日(1859.1.14)

鹹豐九年(1859)

正月    二月十二至十六日(3.16—20)  是月  三月  四月二十七日(5.29)  五月十一日(6.11)

六月初三日(7.2)    十四日(7.13)    二十八日(7.27)  七月初七日(8.5)  是月

八月十一日(9.7)    二十一日(9.17)    二十三日(9.19)  九月初三至初四日(9.28-29)    初五日(9.30)  十月初二日(10.27)

二十四日(11.18)

十一月初三日(11.26)     十三日(12.6)  十二月初六日(12.29)     二十日(1860.1.12)     二十四日(1860.1.16)    二十七日(1860.1.19)     三十日(1860.1.22)

李秀成、陳玉成聯軍大敗清軍於浦口,再破清軍江北大營,天京解圍。李續賓、都興阿統兵進攻安慶,攻陷太湖後李續賓分兵攻打潛山、桐城,都興阿經石牌直抵集賢關外,欲收分進合擊之效。曾國藩抵建昌府,紮營城外。曾國荃帶勇一千至建昌大營,曾國藩留其勇為親兵。李續賓奉命奪回廬州,連陷桐城、舒城,進紮三河鎮外。陳玉成、李秀成聯軍在安徽三河鎮全殲李續賓部湘軍精銳六千人,李續賓、曾國華同日斃命。都興阿聞訊退走宿鬆。曾國荃自建昌動身返湘募勇。張運蘭從建昌府出發奉命往攻景德鎮。李鴻章至建昌府,遂入曾國藩幕府,充任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