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創作:求學和狂飆時期(1765—1775)(2 / 3)

在斯特拉斯堡,他還接受了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的泛神論。斯賓諾莎的著作成了歌德百讀不厭的書。赫爾德曾經說過:“如果歌德能拿起一本斯賓諾莎以外的拉丁文書籍,那該有多好!”這個被逐出教會的猶太人的思想,促進了歌德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並滲透到他的詩歌創作中。海涅這樣來形容這種關係:“斯賓諾莎的學說咬破了數學形式的繭兒,變成了歌德的詩歌飛舞在我們周圍。”歌德還接觸到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盧梭批判僧侶階級和封建秩序、宣揚個性自由的著作。

這一切為歌德投入“狂飆運動”做了思想準備。

歌德這種思想上的變化,也反映在他的戀愛生活中。他愛上了一個美麗純潔質樸的農村姑娘弗裏德裏克。這是斯特拉斯堡近郊農村一個牧師的小女兒。萊比錫的繁華都市讓歌德對喧囂熱鬧的城市生活感到了厭惡。這田園生活的恬靜和諧,這天使般的姑娘,深深地吸引了歌德。他從弗裏德裏克家回來,第三天就給她寫信,訴說離開她的思念心情。他對弗裏德裏克的愛情從1770年10月第一次見麵時開始到1771年6月結束,分別那天,弗裏德裏克流著眼淚送走了騎著馬兒離去的歌德。據說弗裏德裏克以後一直沒有結婚,在家鄉度過了孤寂的一生。

一年多的斯特拉斯堡學習生活結束了,1771年8月,歌德帶著法學博士的學位回到了故鄉。

韋茨拉爾就職與狂飆突進時期

1772年5月10日,歌德聽從父親的教諭來到了韋茨拉爾的帝國最高法院。同年5月25日,他開始在帝國最高法院實習。父親對兒子的學業感到滿意,為他領取了律師執照,希望他能從此安心這個職業。但青春旺盛的歌德卻安靜不下來,他本來就不喜歡法律,對事務采取應付態度,因此來找他的人很少,這樣的日子過得又枯燥又無聊。有一次歌德出庭辯護,由於言詞太激烈,受到法官的斥責,這使他對這個職業更是心灰意冷。這次在帝國最高法院的實習對歌德並非不重要,他對帝國最高法院的情況是很感興趣的。因為他希望能夠從中獲得一幅帝國現狀的圖景,盡管他同時也意識到了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歌德希望有依照進步的、人本主義的裁決和實踐,以及有顧及心理和社會因素的法規工作。

這期間,歌德看了16世紀有名的騎士葛茲寫的自傳《鐵手騎士葛茲》,立刻被這位英雄的形象吸引住了,他隨即開始寫劇本《葛茲·馮·伯利欣根》。經過幾次修改,於1773年發表,這時他24歲。

葛茲本是16世紀的一個沒落騎士。他反對貴族和封建割據,同情被壓迫者。當時正是德國農民革命戰爭時期,葛茲以建立一個依靠騎士的皇權為目的,參加了農民起義軍,並擔任軍事指揮。但他與農民軍貌合神離,終於又與敵人妥協,被囚在教堂裏,直至死去。歌德把曆史上的葛茲加以理想化,把他描繪成一個反抗封建諸侯和暴政的英雄,情節上也做了一些改動。

葛茲在劇本中是雅克斯特豪森的世襲領主。他剛強正直,見義勇為,對諸侯的專橫暴虐十分不滿,一生致力於為皇帝鉗製諸侯,為人民除害。他的右手在戰鬥中被射斷,安上了一隻鐵手,因此他得到了一個稱號——“鐵手騎士”。諸侯們對葛茲又恨又怕,他們收買了葛茲少年時代的朋友——騎士魏斯林根,讓他來反對葛茲。在一次敵我力量懸殊的戰鬥中,葛茲不幸中計被俘,被囚禁在海爾勃隆。他的妹夫濟金根聞訊趕來,將他救了出來。這時,爆發了農民起義。在起義者強製性的要求下,葛茲做了他們的首領。但是身為貴族的葛茲與農民軍思想和行動不一致,他隻得孤身離開了農民軍。農民軍內部發生了內訌,被魏斯林根擊潰。受傷的葛茲再一次進了監獄,由於他傷勢過重,不久就在牢房裏死去了。

歌德把葛茲塑造成一個反封建、爭自由的英雄,他對諸侯作戰,體現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抗精神。該劇本是受莎士比亞作品的影響下寫成的,劇中人物眾多,場麵不斷變換,在形式上打破了戲劇的規律,語言生動,形象鮮明。這個劇本在政治上表現了德國人民渴望自由和國家統一的心情。劇本一出版就風行全國,尤其是青年人都爭相閱讀,青年歌德也因此一舉馳名全國,成了“狂飆運動”的代表人物。

“狂飆運動”是18世紀70年代德國文學青年掀起的一次反封建的文化思想運動。它的名稱來源於劇作家克林格爾的《狂飆突進》劇本名。聚集在這一運動周圍的都是些血氣方剛的青年詩人。這些進步青年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崇尚一種躁動的情感:“在狂飆中忘懷一切。”《狂飆突進》中的青年主人公維爾德這樣說道:“讓我們發狂大鬧,使感情衝動,好像狂風中屋頂上的風標。在粗野的吵鬧中我不止一次地感到暢快,心中仿佛覺得輕鬆。”這批青年作家掀起的文學運動如“狂飆”,勢不可當,故此得名。這種“狂飆式”的熱情一度席卷全國。

這個運動的綱領是崇尚自然,推崇人才。作家們也以天才自命。他們要求個性解放,要求民族發展。因此,他們反對封建專製,反對模仿法國文學,要求創造德國自己的民族文化風格。

狂飆突進運動大致始於1770年。赫爾德就是這個運動的綱領製定者和理論家。歌德的《葛茲·馮·伯利欣根》可以說是“狂飆運動”的第一部傑作。在葛茲身上體現了“狂飆天才”們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和啟蒙主義者的人道主義精神。恩格斯稱歌德這個劇本是“通過戲劇的形式向一個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不過,葛茲反抗現實卻並不是麵向未來,而是回望過去,希望恢複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在皇帝統治下成立宗法家長式的聯合。因此,他懼怕農民鬥爭,終於脫離民眾,在孤軍奮鬥中走向了失敗。這反映出“狂飆運動”的局限性。

劇本《葛茲·馮·伯利欣根》在藝術上也很有特色,它衝破了古典主義的“三一律”,整個劇情都自由展開,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製。在這個劇本中,竟出現了30多個不同的地點,從吉卜賽人的帳篷到騎士的城堡,從兵營到皇帝的庭園,從森林到牢獄,畫麵十分廣闊。這個劇本具有異乎尋常的德意誌的力量、深度和真實。詩人畢爾格爾稱歌德為“德國的莎士比亞”。

韋茨拉爾是個荒涼乏味的城市,歌德起先隻是喜歡郊外的自然風光,但韋茨拉爾卻注定了要在他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記憶。

1772年6月9日,歌德去參加兩裏地外的福爾佩特豪森舞會,在路上他認識了法官亨利·布胡的大女兒夏綠蒂。夏綠蒂長得並不十分美麗,但活潑可愛,周身散發著青春的氣息。她母親去世後,她就代替母親盡心盡力撫育她的10個弟妹。歌德與她以及另外一些同伴同車,對她一見傾心。夏綠蒂的未婚夫克斯特納因事耽誤了,正騎著馬在後麵走。克斯特納是翰諾威爾公使館的秘書,同時也是歌德的朋友。在歌德的眼裏,夏綠蒂是一個淡泊不矜持的女子,不愛打扮。但那種“輕盈秀麗的體貌,純良健全的性格,以及從此派生的蓬勃的生氣,對於日常事務處理的才智”的魅力深深吸引和迷醉了歌德。夏綠蒂也很喜歡跟歌德做伴。然而,這一開始就注定歌德的愛戀是一場單相思。因為夏綠蒂已經訂婚,她的未婚夫克斯特納是一個非常正直和可信賴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