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為理想而奮鬥(1 / 3)

當今世界,是科技迅猛發展和知識經濟的時代。世界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以及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新一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這一切,既給我們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又向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這種形勢下,領導者如果不具備較高的素質和能力,就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領導者的品質和能力最主要的就是領導者現有的基礎品質,包括政治品質、理論品質、道德品質、知識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多個方麵的內容。

領導活動最突出的特點莫過於其具有社會屬性。這是因為,領導行為說到底是一種政治行為,領導行為的發生,客觀上總是與“權力為誰所有,為誰服務”這一根本問題連在一起的。這就要求領導者做到政治上合格,首先解決“為誰掌權,掌權幹什麼”這個問題,這是社會主義條件下每一位領導者的為官之本。政治品質既是領導者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表現,也是決定領導者行為動力和行為方向的內在因素。因此,它在領導者諸種基本品質中居於核心地位。

領導者的政治素質集中體現在麵對風雲變幻的形勢,能夠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確立堅定的政治立場,嚴格遵守政治紀律;麵對錯綜複雜的問題,有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的政治敏銳性和洞察真偽的政治鑒別力;麵對塗上各種顏色、戴上各種麵具的不正當利益誘惑,能夠保持清醒頭腦,以堅強的自我約束力,自覺遵紀守法。其中,最關鍵的是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這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根基。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就是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為大多數人謀利益,正確運用黨和人民所給予的權力,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決定著人生的根本態度,集中反映了一個人的奮鬥目標,是一個人在奮鬥和跋涉中永不消沉的動力和精神支柱。沒有理想,人的青春就將枯萎衰敗;沒有理想和信念,人的生命就會暗淡無光;沒有理想和信念,人生就如失去羅盤的小舟,在生活的大海裏隨波逐流,磋跎一生。

作為黨和國家傑出的領導人之一,鄧小平非常重視理想和信念的作用。他說:“我們多年奮鬥就是為了共產主義,我們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產主義。在我們最困難的時期,共產主義的理想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犧牲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理想。”“馬克思主義,另一個詞叫共產主義。我們過去幹革命,打天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因為有這個信念,有這個理想。”(《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7、173頁)

共產主義理想伴隨著鄧小平的一生。

鄧小平從一開始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便選擇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而且積其70多年的曆程和歲月,曆盡艱難而始終對共產主義堅信不渝。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學生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5月下旬,革命的號角傳到了鄧小平的家鄉四川廣安。廣安中學堂學生積極響應,5月底成立了廣安學生愛國分會,發出了宣傳“公啟”,組織了遊行、罷課,15歲的小平積極地參加了這些活動。5月底以後學校一直處於罷課局麵。正常的學習、生活無法進行,加上接近暑假,於是小平和其他學生一樣離開了學校,回到了自己家中。這次離開廣安中學堂就永遠結束了他在故鄉學習的曆史。

隨著年齡、知識的增長,眼界的開闊,小平了解到,不但家鄉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整個中國都是如此,軍閥混戰,人民塗炭。為什麼中國會出現這種混亂不堪的局麵,如何解決這些軍閥?年少的小平無力回答,但他對軍閥、賣國賊十分痛恨。同時小平在“五四”運動中受“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兩麵旗幟的影響,認為中國要富強必須依靠科學。隻要每個青年都掌握一種科學本領,立誌改變國家現狀,中國就會成為一個不怕帝國主義欺辱的富強國家。於是在年輕的鄧小平心中逐漸萌發了一種對國家、民族強烈的責任感,正是這種責任感使15歲的鄧小平思考著為國家、民族尋找新的出路。

1919年9月鄧小平到重慶考上了留法預備學校,次年去法國留學。

1922 年 6 月,在周恩來、趙世炎的籌備和主持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在巴黎西郊哥倫布森林中的一個小空場上正式成立。在少共成立後不久,少共成員王若飛、肖樸生、尹寬等都來到了鄧小平所在的哈金森橡膠廠做工。王若飛也被分到膠鞋車間,他與鄧小平一同工作了兩個多月。做工之餘,他們經常在一起散步交談,趙世炎、王若飛等較年長的少共成員給鄧小平以極大的影響和幫助。就在這一年的夏季,鄧小平參加了剛剛成立不久的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成為旅歐少共最早的也是最年輕的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