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1年春,在旅法華人中,就已經形成了一個秘密的共產主義小組,這個小組最初成員有張申府、趙世炎、劉清揚、周恩來和陳公培,負責人是張申府。中共“一大”召開後,中共旅法小組成為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組成部分。
隨著國內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創辦了機關刊物《少年》,1924年2月改名為《赤光》。
《赤光》創辦不久,鄧小平就來到戈德弗魯瓦街17號小旅館內周恩來的狹小房間,成為《赤光》編輯部最年輕的成員。
這是鄧小平第一次直接參與革命工作,是他一生革命生涯的開始。在《赤光》編輯部,他得到周恩來等較年長的共產黨人的直接幫助和指點。同時,由於工作實踐使鄧小平增長了長幹,鍛煉了能力。也是在這個崗位上,他以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信賴和尊重。
1924 年下半年,由於國共合作後革命形勢發展很快,國內急需大批幹部,周恩來等即將回國工作。於是,鄧小平等一批年輕的同誌補充進入旅歐黨團組織,並逐漸成為負責人。1924年下半年,鄧小平轉入中國共產黨。
從此把自己偉大的一生緊緊地與共產主義事業緊密聯係在一起了。此後在旅歐共產主義者中,許多人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也有許多人為共產主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也有一些人中途離開了革命隊伍,甚至有的人背叛了革命。但鄧小平一直堅持了下來,從來就沒有動搖過,並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為這個理想奮鬥。無論是“四一二”後的白色恐怖,還是戰鬥在上海的虎穴刀叢;無論是在百色起義軍的危急時刻,還是在中央蘇區蒙難含冤的日子裏;無論是太行山上煎熬搏戰,還是“文化大革命”中“兩落兩起”,他始終充滿對共產主義的理想,充滿著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心,並為共產主義不懈地奮鬥著。
鄧小平早在法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時,即已樹立共產主義理想,確定為共產主義奮鬥的人生目標。
鄧小平感慨地說:“那個時候能夠加入共產黨就不容易。在那個時代,加入共產黨是多大的事呀!真正叫做把一切交給黨了,什麼東西都交了!”(《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第139頁)
1927 年的春天,鄧小平根據黨組織的周密安排,從蘇聯莫斯科秘密回國,投入到國民革命的新鬥爭行列,此時的中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景象已經過去,國共兩黨的合作由於國民黨右派分子的蓄意破壞,已經處在走向破裂的前夕,政局十分動蕩。根據國內政治局勢的變化和馮玉祥的西北軍情況,中共組織決定分配鄧小平到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中工作。
鄧小平在馮玉祥的部隊裏不過三四個月的時間。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背叛革命,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河南、陝西的國民軍也開始了反共的“清黨”活動。在此形勢下,鄧小平與劉伯堅、李林等商量,認為最好去武漢找中央,這樣,於當年6月底,鄧小平離開西安,很快到達武漢。
鄧小平到武漢後,並沒有被大革命的血腥嚇倒。將黨的組織關係轉到黨中央,並被分配擔任中央秘書工作。此時周恩來也到了武漢,擔任政治局委員和中央軍事部長。鄧小平主要是管中央文件、交通、機要等項事務,在中央的重要會議上做記錄和起草一些文件。這時,國內的政治形勢繼續惡化。7 月 15 日,一貫以“左”派麵目出現的汪精衛在武漢召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作出了關於“分共”的決定,公開背叛了孫中山先生所製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綱領。隨後不久,汪精衛就和蔣介石一樣對共產黨員實行大屠殺,殘酷的白色恐怖籠罩著全國。黨的組織被迫由公開轉入秘密,黨的活動也由公開轉入地下。但是鄧小平並不因此放棄自己的理想,為適應秘書工作的需要,鄧小平將用了 20多年的鄧希賢改名為鄧小平,前往了上海,不久受命來到廣西百色,發動起義。
以後,在中國革命的艱苦歲月,盡管道路坎坷,艱苦非常,為了心中的理想,鄧小平吃苦耐勞,在困難前麵不低頭,在艱難之中愈挫愈奮,樂觀向上,表現出了一種生命不息,為理想奮鬥不止的信念和決心。
長征千回百轉,艱苦備嚐,是中國人民軍隊奮鬥史上三大最為艱苦的史實之一(其他兩大史實為南方三年遊擊戰爭和東北抗日聯軍的抗日鬥爭)。每一個經曆過長征的老紅軍都有許許多多的關於長征的回憶,都有說不完的關於長征的故事。但在問到鄧小平在長征時候都幹了些什麼的時候,他隻有三個字:“跟黨走!”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後期,彭德懷、劉伯承等大批高級幹部調往延安學習,鄧小平獨撐太行山抗戰局麵,在艱難困苦中,領導晉冀魯豫全區軍民奮鬥不息。他的女兒問他:“你那時一個人在前方,也夠不容易的吧?”鄧小平淡淡一笑,回答說:“我沒幹什麼事,隻幹了一件事,就是吃苦!”(《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第496頁)這些是怎樣的艱難困苦嗬,可是到了他的嘴裏,隻有簡簡單單、平平淡淡的兩句話。如果沒有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和必勝信心,縱有再多的樂觀精神,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