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在長,話不在多,而在於精,在於妙。
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複雜的思想感情,用最經濟的語言輸送出最豐富的信息,是一個領導者應該具備的本領。鄧小平說話寫文章簡明扼要,準確精練,提綱挈領,很有口才和文采。
1937年10月,張香山從上海來到晉北,幾乎同期到達的還有幾個留日學生。他們被安排在八路軍總政宣傳部等待分配工作。一天下午,宣傳部王科長通知他們說時任總政副主任的鄧小平要接見他們。
隨著王科長,張香山一行人走進了鄧小平的住房,王科長向一個約摸30歲左右的同誌敬禮,他們也行了禮。他就是鄧小平。鄧小平站起來,向張香山他們回禮。
鄧小平個子不高,兩眼炯炯有神,顯得精明強幹,身上穿著一身灰色的洗得有些發白的粗布軍裝。他的住室收拾得很幹淨,桌上有幾本書和一些文件,炕上一條毯子和一床疊得整齊的薄被,牆上掛了一個皮挎包。他讓大家坐下,叫勤務員給每人倒了一杯白開水。接著就問他們的經曆,又問他們來此後對八路軍的印象。
由於是初次和八路軍的高級幹部談話,大家都顯得有些拘束,回答得不那麼踴躍,鄧小平看到這種情況,就微笑著說,大家可以隨便談嘛。於是大家又穿插地談了一陣。
交談中,鄧小平說:八路軍正需要知識分子這樣的新的血液,所以非常歡迎學生參加八路軍。並且指出這次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爭,必須實現全麵的民族抗戰,而不是單純的政府抗戰。當務之急是發展民族統一戰線,特別是發動群眾。華北戰場中央軍之所以敗退得這樣快,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發動群眾,得不到群眾的支持。隨即,鄧小平鼓勵他們要在部隊中長期接受戰爭的考驗,並在實際鬥爭中成長起來。
臨別時,鄧小平叮囑他們:八路軍裏的戰士和幹部,絕大多數是工農出身的,文化程度低一些,但政治堅定,作戰勇敢,有實際經驗。知識分子出身的同誌要做到尊重工農幹部,兩者要搞好團結。如果遇到什麼不了解的情況或困難,可以找老幹部解決。
這是張香山第一次聆聽鄧小平講話。幾十年後,他仍記憶猶新,很有感觸地說:“我覺得他的講話,提綱挈領,幹脆利落,不講客套話,有些四川口音。這次說話不到兩小時,但對我們初到八路軍的知識分子來說,是很有教益的。同時也使我們感覺到八路軍的領導同誌沒有什麼官架子,平易近人。上下級之間是一種平等的同誌關係。”(轉引自《中外名人看鄧小平》,第424~425頁)
鄧小平平時說話不多,概括性很強,點到為止,但很能抓住要害。
1948年2月,四川幹部隊從晉綏臨縣出發南下,5月到達中共中央中原局和豫西區黨委駐地——魯山。在那裏,鄧小平接見了川幹隊的負責人江震、楊超、程占彪等,傳達了中央指示,並要川幹隊暫時留在鄂陝邊區工作待命。鄧小平要江震去陝南後方當縣委書記,並說縣一級建製既是戰略單位又是戰術單位,當好一個縣委書記,就可以當好省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