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語言的第二個鮮明特點是幹脆有力,擲地有聲,給人很強的震撼力。
1947年12月,劉鄧轉戰大別山。
當時,國民黨在大別山製造“清區”——肅清了共產黨的地區。由於反動派的恐嚇,群眾不敢公開接近解放軍。部隊連找一口做飯的鍋都很困難。李達參謀長向指揮部的同誌耐心動員:“同誌們,大家應多想辦法。我們長征的時候,沒有鍋,用臉盆、茶缸子做飯,也解決了問題。你們也可以采用這種辦法。另外,你們還可以派人到周圍小灣子去借鍋。”李達參謀長又特別強調,千萬要注意群眾紀律,借到了鍋,用後一定要送還,並且要付錢。劉鄧首長親自到各處查情況,發現有違紀行為就抓緊追究。時值寒冬臘月,鄧小平等首長的軍棉襖和青年戰士穿的一樣單薄。一次,劉鄧首長來到了機要處,機要處副主任黃興正見狀,吩咐警衛員找點稻草燒堆火,讓首長烤烤手。
鄧小平聽了,便說:“不用烤火。大家都過得去,我們怕什麼?要知道,群眾的一根草也是來之不易呀!”
“群眾的一根草也是來之不易”這話語擲地有聲,馬上傳遍了部隊,大家盡管衣單寒冷,生活困難,但是,一個個都遵守部隊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終於換來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大別山地區站穩了腳。
1947年11月,李先念帶了一批中原突圍的幹部到了大別山。這些幹部中,有些人對中原突圍時的某位領導有意見,難以說服,影響了情緒,已有兩位領導去做工作,效果仍不明顯。
一天,劉鄧首長到這些幹部駐地。鄧小平不顧這些幹部發牢騷,便大聲宣布:“同誌們!今天劉伯承和我來同你們談談形勢、任務和工作問題,現在請劉伯承先講。”
劉伯承講完後,鄧小平說,劉伯承講得很好,他完全同意。接著,他又講了幾點:
一是有的同誌對中原突圍中個別同誌指揮上有意見。對中原突圍的指揮,不隻是劉鄧,你們也是有權利議論的。但據我所知,黨中央、毛主席評價突圍是非常成功的。
二是至於你們對某些個別同誌指揮上的意見,劉鄧也沒有權利反駁。我可以告訴你們,他是一員身經百戰的戰將。當然誰也不能保證每位戰將在每次戰鬥中都打得那麼理想,指揮上沒有缺點甚至失誤。
三是同誌們對個別同誌有些意見,這並不奇怪。我們黨有個光榮傳統,允許同誌們在工作上有意見,允許提意見,還允許保留意見……劉伯承講得好,現在整個形勢很好,但困難也不小。越困難越要團結,通過艱苦努力戰勝困難,出色地完成創建大別山根據地的任務。你們都是營以上幹部,又是“老大別山”,情況熟悉,經驗豐富,是重建大別山的骨幹力量。你們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鄧小平的一席話簡短有力、果斷堅決,使聽者心情舒暢,問題迎刃而解。
1975年1月25日,鄧小平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機關團以上幹部會上的講話,句句有力,聲聲震耳,給人們留下了一次很深刻的印象。
在大會上,鄧小平首先開門見山地說:“我們這個軍隊有好傳統。從井岡山起,毛澤東同誌就為我軍建立了非常好的製度,樹立了非常好的作風。我們這個軍隊是黨指揮槍,不是槍指揮黨。”(《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頁)
首先講到軍隊的現狀,鄧小平說:“現在,好多優良傳統丟掉了,軍隊臃腫不堪。軍隊的人數增加很多,軍費開支占國家預算的比重增大,把很多錢花費在人員的穿衣吃飯上麵。更主要的是,軍隊膨脹起來,不精幹,打起仗來就不行。我想軍隊絕大多數同誌是不滿意這種現狀的。所以毛澤東同誌提出軍隊要整頓。軍隊的總人數要減少,編外幹部太多要處理;優良傳統要恢複。”(《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