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簡練的文體在《永別了,武器》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他獨特的客觀態度,堅定的求實精神以及敘述細節的精練手法,在這部作品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由於海明威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不能作出根本的解釋和準確的概括,他隻能更多地傾向於經驗主義式的陳述事實。但海明威的這種“求實”精神建立在他的幻滅感和懷疑論的基礎上,因此,它有其局限性的。這部作品從發表至今已經70多年了,人類對社會的認識又大大前進了一步,當我們合上這部作品時完全可以指出,社會的發展不是走向“失敗”,無論有多少曲折,人類總是在艱難中充滿信心地走向未來!

《喪鍾為誰而鳴》

《喪鍾為誰而鳴》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說,但故事情節極為緊湊,全部發生於三天之內。美國青年羅伯特·喬丹原本是大學裏的西班牙語教師,對西班牙有著深厚的感情。西班牙內戰爆發後,羅伯特·喬丹誌願參加西班牙政府軍,負責在敵後搞爆破活動。在一次反攻炸橋任務中,他與地方遊擊隊取得聯係。在戰火紛飛的三天時間裏,羅伯特·喬丹陷入了愛河,經曆了愛情與職責的衝突,經曆了生與死的考驗,最終在炸橋的撤退途中,為了掩護戰友而獨自留下阻擊敵人,為西班牙人民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

海明威發揮他獨特的敘事藝術,以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及豐富多彩的對白,緊緊環繞著羅伯特·喬丹的行動,一氣嗬成地把這故事講到底,同時,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及回憶,使這個主人公的形象非常豐滿。這位美國蒙大拿大學西班牙語係的青年講師,12年來,常常到西班牙度假,尋訪名勝古跡,走遍了全國,對西班牙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

作者在本書中還塑造了一係列活生生的西班牙人的形象,其中著墨最多的為比拉爾和巴勃羅。比拉爾熱愛生活,熱愛共和國。她爽朗潑辣,嫉惡如仇,眼看巴勃羅一天天沉淪下去,恨鐵不成鋼,衝著他就罵“醉鬼!”喬丹長得壯實,生氣勃勃,她一見就打心眼裏喜歡。她看出瑪麗亞對喬丹的愛意,就要求他愛護這姑娘,炸橋後把她帶到共和國去。她全力成全他們,但看到他們相親相愛,不禁有些妒忌。她緬懷自己過去的好時光。她自稱曾和西班牙三個收入最少的鬥牛士生活過九年。當年輕的遊擊隊員輕蔑地說菲尼托沒什麼了不起,患著肺病,長得矮小,本來就不該做鬥牛士時,她沉不住氣了,滿懷激情地講述菲尼托這苦孩子如何為了出人頭地,發憤苦學,好歹當上鬥牛士的經過。她當他孩子似的疼他,一直侍候到他悲慘地死去。她巴不得到共和國去,為此和喬丹爭吵。多虧她的幫助,喬丹完成了任務。

巴勃羅當初拿下了民防軍的兵營,親手槍殺4個俘虜,後來組織群眾,在廣場和鎮公所內把逮住的20多個法西斯分子都活活打死,做得未免太過分。但內戰期間法西斯分子幹下的暴行罄竹難書,令人發指。例如1937年4月26日,納粹飛機瘋狂地屠殺了西班牙北部濱海小城格爾尼卡的幾千手無寸鐵的平民,畢加索為此創作了巨幅油畫,向全世界控訴敵人對他祖國的暴行。出於對剝削階級的深仇大恨,巴勃羅當年的作為似乎還情有可原,但當他在山中待了一年,滋生了苟安保命的思想,他竟拿了喬丹的爆破裝置出走,但又舍不得自己的人馬,才到別的小組去招了五個弟兄和五匹馬,及時趕回來。喬丹炸橋後,巴勃羅帶那五人拿下了公路下段的哨所,但在向斷橋靠攏的半途,他返身一梭子殺了那五人,為了把那五匹馬給自己人騎著撤走。小私有者的思想使他幹出了傷天害理、背叛革命的行為。

另一遊擊小組的領導人聾子桑提亞哥,和巴勃羅構成鮮明的對比。他對革命忠心耿耿,喬丹找他談時,他語重心長,實事求是地擺了情況。當他知道事後撤走時馬匹不夠,就二話不說,主動連夜去搞馬,哪知偏偏雪停了,敵騎兵巡邏隊追蹤他的腳跡,把他和四個部下逼到一個山頭上。他們據險固守,聾子機智地誘敵暴露自己,殺了一個軍官,但最後被敵機炸死在山頭上,被敵人割下腦袋回去報功。老向導安塞爾莫心地善良,殺了敵人也感到內疚,想不出戰後該怎樣來贖這份罪,因為對天主的信仰已經被否定了。作者在小說中不止一次地寫到天主教對西班牙人根深蒂固的影響,但對安塞爾莫來說,與其說這是宗教思想的烙印無法磨滅,還不如說是這無邪的心靈在被最基本的道德問題所折磨。最後炸橋時,他伏在白色的石路標後麵,被碎鐵片擊中,默默地死了,手腕上仍然挽著那圈引爆的電線。喬丹痛心地想,如果用引爆器的話,這個好人是不致犧牲生命的。

除了比拉爾,全書中隻寫了一個女人:瑪麗亞。她生性溫柔,天真無邪,和比拉爾適得其反。身心受到了粗暴的摧殘,她遇到了喬丹這樣的好人,毫無保留地以身相許。聽到了聾子手下的青年哨兵華金的悲慘家史,她摟著他說,“我把你當哥哥,……你有家啦。我們都是一家人。”喬丹感動地也摟著他說,“我們都是兄弟。”她告訴喬丹,她父親喊著“共和國萬歲”被槍殺,她母親接著高呼“我丈夫,本村村長萬歲”而從容就義。想到此事,喬丹吻著熟睡中的瑪麗亞,小聲說,“我為你的家庭感到非常自豪。”在鬥爭中,喬丹和這些普通的西班牙人民打成了一片,心甘情願地為他們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海明威用這一係列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同仇敵愾地抗擊法西斯匪幫的曆史畫麵,奏出了一支人類兄弟情誼的讚歌。

海明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先後到中國和歐洲當戰地記者,在歐洲時屢次親身參加戰鬥。1946年初回到“觀景莊”聲稱正在寫一部關於“陸地、海洋和天空”的長篇小說,但直到1961年7月自殺身亡,沒來得及定稿。在他晚年發表的兩部小說及由他妻子發表的兩部遺作中,隻有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2年)博得了一致的好評,並使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1954年)。從海明威所有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羅伯特·喬丹說自己不是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而是反法西斯主義者,這實際上正表達了作者本人的立場。但是,從《永別了,武器》中在不正義戰爭中幻滅的美國青年軍官弗瑞德裏克·亨利到《喪鍾為誰而鳴》中為人民的事業獻出自己的青春的美國誌願人員羅伯特·喬丹,再到《老人與海》中在墨西哥灣一葉扁舟上隻身和大自然搏鬥的古巴老漁民桑提亞哥,“海明威的主人公”似乎經曆了一個從小我到大我再回到小我的心靈探索過程,而《喪鍾為誰而鳴》作為作者本人投身有關人類前途的大搏鬥的見證,可被看作他的代表作而慚愧。

四十萬字,寫三天內發生的事情——一場山區遊擊戰,其間包含一段愛情故事(並且是,典型的海明威式愛情故事),一大堆心理獨白——這就是《喪鍾為誰而鳴》。

最令人感動的一段話:“我愛你,就像我愛我們為之奮鬥的一切。我愛你,就像我愛自由、尊嚴和所有的人都有工作而不愛工作的權利。我愛你,就像我愛我們所保衛的馬德裏,就像我愛所有那些已犧牲的同誌。很多同誌犧牲啦。很多。很多。你沒法想象有多少。但是我愛你,就像我愛世界上我最愛的東西,而我愛你超過了這一切。”

《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總結性的作品。海明威以此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老人與海》講述的是古巴老漁夫桑提亞哥在大海上,獨自駕著一艘小船,在連續84天一無所獲的情況下,終於釣上了一條大魚。這條魚非常大,他在小船上跟魚搏鬥了三天才取得勝利。當老人興高采烈返航時,突然出現的鯊魚群竟然將魚吃光,老人拚盡全力,才全身而退。當他回到岸邊時,隻剩下了巨大的魚骨架子。岸上的人稱讚桑提亞哥,馬諾林也以他為驕傲。小說以現實主義的筆法寫出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和抗爭,讚揚了老漁夫桑提亞哥的勇敢和堅持,他的不屈不撓是獲得勝利的關鍵。在變幻莫測的大自然麵前,人類的堅強意誌盡可以戰勝它。

桑提亞哥是海明威在小說中成功塑造的“硬漢子”形象,是海明威一係列“硬漢子”形象的歸納和總結,體現了一個“勇者”的生存方式,男子漢的陽剛之美,英雄人物的崇高悲壯的品格。老人過去曾87天一無所獲,現在又接連84天沒有捕到魚,連他的小徒弟諾曼林也因他的背運而離開了他。但他毫不氣餒,既不唉聲歎氣也不怨天尤人,在第85天又滿懷信心地出海打魚了。這回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條比他的小船還要大的大馬林魚,上了鉤的大馬林魚把小船拖得離海岸越來越遠,太陽落了星星出,星星落了太陽出,一直拖了兩天兩夜,老人精疲力竭,頭暈眼花,右手受了傷,左手直抽筋。為了保存體力,他不得不用那難以下咽的生魚肉充饑。在這種情況下,隻要割斷鉤絲,放棄捕獲物,便可擺脫困境。但老人從未閃現退卻的念頭,在他看來“痛苦在男子漢不是一回事”,他充滿自信心地說:“我也要讓你知道什麼是一個人能夠辦得到的,什麼是一個人能夠忍受得住的”,他冒著被大魚顛覆小船的危險,始終對它窮追不舍,即使跑到天涯海角,他也準備奉陪到底。他堅信自己頑強的拚搏精神和自己是行動上的強者。他在沉著、強壯、毫不懼怕、充滿自信的大魚身上看到的是猙獰的死亡,而在自己年邁、孤獨的心靈中發現的卻是希望。因為他從來都沒有屈服過什麼,他自信“隻要他願意,什麼人都會給他打得一敗塗地”。經過兩天兩夜的搏鬥,桑提亞哥終於拿出了當年的威風,來對付大魚的掙紮,將魚叉紮進魚腰,用套索拴住魚尾,把它捆在船的旁邊,取得了與自然力較量的第一個回合的勝利。

桑提亞哥帶著戰利品返回途中,不幸又碰到鯊魚群的圍攻,老人在與鯊魚群的搏鬥中同樣表現出硬漢子的“硬”。麵對成群結隊的鯊魚群的圍攻,老人用“堅定的力量和狠毒無比的心腸,在幾乎沒有希望的情況下與鯊魚搏鬥”,下定決心:“我要跟它們鬥到死。”所以老人不惜拿出血本,動用手頭所有的武器去敲打去揍死迎麵而來的鯊魚。桑提亞哥同鯊魚的搏鬥比追捕大馬林魚還要驚險,當凶狠貪婪的鯊魚接二連三地來圍攻大魚時,本已精疲力竭的老人,為了保存自己的勞動果實,重新振作起來,奮不顧身地迎戰鯊魚。開始他用魚叉對付,魚叉被受了傷的鯊魚帶走了,他就用綁在槳上的刀一個一個地結果它們,這時他滿手血汙,疲憊不堪,一點力氣也沒有了,而且魚叉被帶走了,刀子折斷了,還有許多鯊魚來圍攻,老人仍然堅強不屈地支撐著。他在心裏說:“隻要我有槳,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辦法去揍死它們。”夜裏大群鯊魚又來糾纏,老人在沒有銳利武器的情況下仍然奮力拚搏,他的大魚雖然被吃光了,但鯊魚被他打得不是死亡便是負傷逃竄。在這裏,海明威運用反襯法來刻畫桑提亞哥的性格。正如黑格爾所說的:“人格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隻有借矛盾對立麵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小說多次寫魚的凶猛有力,用以襯托老人的堅毅頑強。作品竭力渲染鯖鯊的凶殘和星鯊的貪婪,年邁體衰的老人正是在同這些強暴者的搏鬥中,煥發出“硬漢子”精神的奪目光輝。雖然最後他失敗了,但仍不愧是個英雄。桑提亞哥的那句話“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是對“硬漢子”精神的高度概括。

海明威通過桑提亞哥對“硬漢子”形象作了一個哲理性的總結,把它提升到人類永恒的本質特征的高度。在桑提亞哥實際上是在海明威的生存意識中,人生並不隻是麵臨選擇,然而桑提亞哥卻選擇了:直麵人生,既不抱怨,也不氣餒,永遠高傲地竭盡全力地去迎接一切災難和死亡,以便在永不停息的積極行動中,顯示出生命的偉大和永恒,展示人的高貴與尊嚴。桑提亞哥在肉體上是個羸弱的老人,但在精神上卻是一個堅強的硬漢。他是個精神的勝利者。他的勝利隻體現在他行動拚搏的激情上,體現在已經證明一千次都落空,現在還要去證明這個行動本身,體現了一種“強者”的人生哲學和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