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太陽照常升起》
《永別了,武器》
《喪鍾為誰而鳴》
《老人與海》
《太陽照常升起》
《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
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巴恩斯在大戰中受傷,此傷讓他不能與他所愛的女人在一起正常地生活,而且更要命的是,他愛的這個女人又天性風流、熱愛生活、向往自由和享受,她叫勃萊特。勃萊特認為巴恩斯非常可愛,巴恩斯更是對勃萊特愛之入骨,他們很早就認識,但是現實卻讓他們無法在一起生活。小說開始的時候,勃萊特就已經離過兩次婚,這是兩次都不幸福的婚姻,而且還都是巴恩斯隻能眼睜睜默許的,然後正想結第三次婚,小說的故事也就在這個時間段裏依次展開。首先從這個小說空空的框架裏,我們就可以想象巴恩斯心裏應該具有的複雜滋味,這裏有內疚,有隱痛,有妒忌,有失意,有孤獨,有無奈,有苦戀,有空虛,有屈辱,有等等禁錮了精神並使之痛苦的東西,而這種種複雜滋味也就是海明威要隱匿下的那“八分之七”。讀這小說如果沒有先認同一下巴恩斯的感受,那麼你去讀這小說中巴恩斯與其他人的所有的酒桌前的閑言碎語都會覺得平淡無味。而這小說中有八分之七又是由這樣的“閑言碎語”所構成。
海明威的小說真正讓讀者熱愛的到底是什麼?
海明威小說的魅力首先是在他對人心的洞察力上,這表現在他的角色塑造上,他的角色正像是人們都知道的就是一個“打不垮的人”,但是僅僅說他打不垮,那還不能完全解釋他何以讓人崇拜有加,其實這個“打不垮的人”的本質不是拒絕向命運低頭,而是拒絕命運被一小撮人操縱。普通的人會認為,我們的命運僅僅是上帝安排的或自己創造的,但是卻意識不到它有時是被一小撮人操縱了的。意識不到的人會樂於向命運低頭(又能怎麼辦)。但是一旦人意識到了,那他就會氣憤難忍,而海明威的這個“打不垮”的形象,也正是從這種認識中脫胎出來的。對“上帝”低頭,對自己的選擇認輸,這無損真漢子的光榮,但是任由別人插手自己的命運,這就不可忍受。這些人總把手插在你的錢袋裏,把腳踩在你的肩膀上,把路修在你的土地上,或者總是要求你為他們的事業獻身,然後賞給你一個你再也無法享用的東西。隻有在這種人麵前,這個“打不垮”的形象才真正的金光閃閃,具有真正的價值,才真的知道“自由”和“獨立”到底是什麼東西。
在這篇小說裏,圍繞著這個“打不垮”的形象塑造的其實是三個人,一個是巴恩斯,一個是猶太人科恩,一個是勃萊特的最後一個男朋友羅梅羅(他是一個鬥牛士)。在巴恩斯身上,我們首先看到一個安於命運的人,這是個被天意命運“打敗了”的人,但是他對愛情和生活是不屈服的,但這是他的“敗而不垮”。當然,僅僅是這一點並不能說明什麼東西,但是他的形象隻有投射到那個追求勃萊特的猶太人科恩身上,才會顯現“打不垮”的真諦。科恩這個人,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生活得意的人,但是他最後不僅垮掉了,而且垮掉得醜陋無比。他雖然把巴恩斯揍暈了,把羅梅羅打得爬不起來,但是在勃萊特、巴恩斯和羅梅羅他們眼裏,科恩卻一敗塗地。他最後隻好灰溜溜地走了。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愛情奴隸,他不是被天意命運擊敗的,而是被勃萊特這個人擊敗的,而勃萊特之所以能擊敗科恩,是因為他本身就是個可以輕易被任何人擊敗的、一個可憐的家夥而已。正是從他身上才反襯出巴恩斯對生活的認識,對打不垮的精神的認識。而羅梅羅這個人,海明威用他與科恩(前拳擊冠軍)的決鬥把那種“打不垮”的精神展現得更徹底。決鬥那一段寫得簡直太精彩了。一個是鬥牛士,一個是拳擊手,鬥牛士用鬥牛的那種不屈精神麵對拳擊手的凶悍。最後的結局是:拳擊手比公牛難鬥和鬥牛士比拳擊手頑強,也就是說“打不垮”的本質不是凶悍而是頑強(海明威最喜歡的兩個主題“拳擊”和“鬥牛”在這本小說裏發生了撞擊,隻不過這個拳擊手有點菜)。從這裏看,海明威對人性的洞察力就很讓人著迷。
當然,這僅僅指出海明威對人性的洞察力,另外海明威講故事的技巧也是非凡的。科恩這個人的心理在這個小說中被他從頭抓到尾,僅僅這一點,就非常不簡單,小說中對科恩和勃萊特之間發生的事沒有一點正麵的描述,但是他們之間所發生的事卻讓讀者感到非常清晰,就仿佛海明威在小說裏全都講過。而這隻是因為他在描述科恩那些怪異的行為時描述得非常真實,確實真實,太真實了。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就像是模特的眼窩越深畫家才越能表現人臉的體積一樣,正因為科恩怪異的行為怪得很,所以才使這事更真實——當然,這也是這書最現實的趣味,其他說了都有點虛。
最後,把海明威關於“冰山理論”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尾:如果一個散文作家充分了解他所寫的東西,那他就可以省略他和讀者都了解的東西;“如果斷個作家寫得極為真實,那他會強烈地感覺到那些東西,就仿佛作家已經講述了它們。”(摘於《午後之死》)這也就是他的“冰山理論”的另一種表達。他的“冰山理論”包含太多的意義。上麵這句話裏最重要的一個詞就是“極為真實”,而要做到“極為真實”,需要一些聰明才智,就像生活也需要聰明才智。海明威真正的迷人之處在於他絕不僅僅是一個打不垮的漢子,而是一個無論生活還是寫作中都散發著既聰明又老練、既謹慎又叛逆、既認真又玩世不恭魅力的老男人(書裏的巴恩斯也是這樣的人)。而這種人在我們這裏還暫時沒有出現過,我們這裏的人老了,總是變成一個個“天真的”匹夫有責的遺老們,那些幹枯的人。
《永別了,武器》
海明威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充滿著動亂、戰爭危機的時代,一個精神文明處於“荒原”狀態的年代。在世紀交替的時候,美國人曾經滿懷希望,整個社會都在做著一場“美國夢”。然而,他們在等待中迎來的是1914年帝國主義列強瓜分殖民地和搶奪世界市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卷入戰爭的時候,有不少青年人像海明威一樣,相信了統治階級的欺騙宣傳,認為這是“拯救世界民主”的“最後一戰”,渴望著投入戰場,去恪盡自己的“義務”和“責任”,當一名英雄。但是,他們從嚴峻的現實中發現,現實與夢想是迥然不同的。美國資產階級在戰爭中發了財,而普通人在精神上失望了,他們由於幻想破滅而感到痛苦,社會上普遍產生了厭世情緒。對於年青一代來說,離鄉背井的軍隊生活,相互屠殺的戰爭使他們從肉體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帝國主義戰爭向他們呈現出一幕幕槍林彈雨、血肉橫飛的景象,把他們先前接受的傳統觀念、倫理道德和宗教信仰一掃而光。有許多人感到自己興衝衝地投入戰爭乃是極大的錯誤。他們失去了生活目標,看不到生存的價值和意義。
海明威本人在戰爭中是一名“英雄”。他在救護隊服役時遇到炸彈爆炸,腿中了237塊彈片,還掙紮著救護傷員,因此獲得了勳章。家鄉的人們把他當作英雄來歡迎。然而,他回到家以後,什麼都不想幹了。他無所事事地在家中呆了一段時間後就去了巴黎,生活在一個毫無目的的世界裏。但是,作為一個親身參加過這場戰爭並身負重傷的人,不直接描寫這場戰爭似乎不能使他感到滿意。離開戰爭十多年來,海明威時刻都沒有忘掉他在意大利前線的日日夜夜,那次爆炸對他的影響太深了。經過十年的休養生息,海明威痛定思痛,覺得自己直接描寫這場戰爭的條件成熟了。讓我們掀開這一頁曆史,去探索造就一代人“迷惘”的社會根源。
在《永別了,武器》這部膾炙人口的小說中,海明威以出色的筆法,描寫了一對青年戀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炮火中的悲劇性遭遇。戰爭期間,美國青年亨利在意大利軍隊擔任中尉,他腿部受傷後去米蘭治療,結識了英國女護士凱瑟琳。亨利在凱瑟琳的細心照顧下恢複了健康,他們之間由此產生了真正的愛情。亨利傷好後返回前線,正趕上敵軍的反攻,意軍敗退。亨利在撤退的路上因有外國口音被意大利保安隊誤認為是德國間諜。他被抓且要被槍決,但他找了個機會跳水逃脫了。冰涼的河水使亨利清醒過來了。在戰爭中他受過傷,又失掉了汽車和夥伴,這些都使他夠難受的了。可是現在,又因為他不會講意大利語竟被自己的軍隊懷疑為間諜而要槍斃,這樣,他對軍隊的厭惡和反感就達到了極點。他決定逃離這場荒謬的戰爭。他說:“我不幹了,這已經不是我的戰爭了。”他找到凱瑟琳,兩人一起逃往中立國瑞士,過了一段幸福愉快的生活,但凱瑟琳最終還是因為分娩難產而離開了人間。亨利傷心到了麻木的程度,在醫院告別了“石像似的”凱瑟琳,孤零零地走回旅館。亨利要到哪裏去呢,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與武器、戰爭永別了,與愛情永別了。戰爭使他失去了一切,現實使他感到失望,未來使他感到惶惑,他迷失了方向,成了“迷惘的一代”,精神支柱已徹底被摧垮了。
亨利和凱瑟琳的悲劇是戰爭造成的,戰爭摧殘了人的幸福。在他看來,人好比“著了火的木頭上的螞蟻,有的逃了出來,燒得焦頭爛額,不知往哪裏逃好。但是多數往火裏跑,接著掉過頭來朝尾端逃,擠在涼快的頂端,末了還是燒死在火裏”。在這“世界末日”的麵前,再好的人都難免一死,“世界殺死最善良的人、最和氣的人、最有勇氣的人”。小說中亨利許多善良的、勇敢的意大利夥伴死於戰火。他心愛的凱瑟琳好不容易熬過戰爭這一難關卻又死於難產。在人生的戰場上,亨利被徹底打敗了。對亨利來說,人生到處都是陷阱,戰爭曾經毀滅了他的理想,而和平呢同樣沒讓他得到幸福。由此可見,作者通過亨利和凱瑟琳的愛情悲劇所否定的,並不僅僅是那場不義戰爭,而是整個殘酷、冷漠的資本主義社會。
在海明威創作的悲劇小說中,《永別了,武器》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一般人都傾向於將它看成是一部反戰小說。不可否認,反戰確實是這部小說的一個重要內容。然而,它在作品的思想內涵中並不是占第一位的。作者的真實意圖還是在於揭示和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非正義的戰爭給年青人帶來的不幸:他們從熱情到頹喪,從充滿理想到希望幻滅。亨利暫時地從愛情中得到安慰,為了保住愛情他從戰場上開了小差,告別了武器,但結果凱瑟琳死了,亨利最後離開時,什麼也沒有得到。亨利不是一個普通的厭戰者和逃兵,而是一個試圖擺脫其悲劇命運但還是遭受失敗的悲劇人物。
這部小說集中反映了“迷惘的一代”青年的思想特征。海明威從主人公亨利的角度來觀察世界,看到戰爭使生命遭受劫難,人的尊嚴喪失殆盡,隻留下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創傷。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在這場戰爭中暴露無遺。麵對這一切,亨利所獲得的隻是幻滅感、迷惘感和空虛感。他厭倦了說教,拋棄了舊的信念又不知道前途和出路何在,於是就從心目中否定了現存的社會,否定了資產階級文明。在藝術手法上,這部作品的氣氛渲染和環境烘托都緊緊圍繞著悲劇性的主題。作品一開始就展示出一幅蕭瑟淒慘的景象:漫天的塵土和枯黃的落葉,秋末的寒風和初冬的陰雨。陰雨中霍亂繼起,軍隊裏一下子就死了七千多人。戰爭未起先折兵馬,不祥之兆給全篇奠定了低沉的格調。陰雨在整個作品中起著陪襯作用。連綿不斷的陰雨一直伴隨著災難和不幸。卡波雷托戰役失利後,混亂不堪的大隊人馬在陰雨中潰退。亨利和凱瑟琳在陰雨中逃向瑞士,死神也降臨到凱瑟琳身上,風和日麗隻是陰霾漫天中的短暫現象。海明威抓住晴天的間隙,及時表現亨利和凱瑟琳的美好愛情。氣候的好壞和主題發展直接相關。晴天是短暫的,因此美好的愛情也不會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