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顛沛流離的幼年生活

鄧穎超,原籍河南光山,1904年 2月 4日(清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九日)生於廣西南寧,乳名玉愛,學名文淑。

鄧穎超的父親鄧庭忠,出身行伍之家,在家排行第四,從小喜歡習武,後考中武舉,被清廷委派到西南邊陲出任廣西南寧鎮台,統兵戍關。

鄧穎超的母親楊振德,出生在湖南長沙的一個仕宦家庭。她的父親思想開明,不主張女兒早婚,也反對女子纏足等舊習,並供她讀書。楊振德深受父親反封建求民主思想的影響,很小就萌生了尋求自由、尋求解放的熱望。楊振德祖父去世後,楊家弟兄幾人都不善經營,導致家族破產。楊振德隨父母來到廣西南寧,父親在政府裏謀得一個小官,勉強維持全家生活。不幸的是,楊振德的父母親在她十四歲時相繼去世,留下她孤身一人,無依無靠。

楊振德自幼喜歡讀書,祖父因吃錯藥不治身亡,父親便讓她去學習中醫,為的是既可醫己,又可救人。雙親去世後,她發奮學習中醫,漸漸地開始給人看病。從此,她便以行醫作為謀生的手段,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

楊振德二十九歲時嫁給了戍守南寧的鎮台鄧庭忠,做了鎮台夫人。按常人的想法,

少年時期的鄧穎超

鄧穎超的母親楊振德

母女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然而,性格堅強的楊振德沒有被打垮,更沒有乞求別人的憐

憫和救濟。殘酷的現實,讓她變得更加堅強。為了生存,為了把女兒撫養成人,楊振德帶著幼小的女兒離開南寧,先到廣州,又到上海,再到天津,南北奔波、顛沛流離。玉愛隨著母親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她第一次看到了高樓大廈,第一次看到了停泊在港口的外國兵艦和商船,第一次看到趾高氣揚的洋人和汗流浹背的苦力,這一切在她幼小的心靈裏留下深刻印象。

1910年,玉愛隨母親來到天津。經一位同鄉介紹,楊振德到長蘆育嬰堂擔任醫生,她和女兒暫時安頓下來。

長蘆育嬰堂建於清乾隆年間,是天津最早建立的收養棄嬰的慈善機構。育嬰堂除供給她們食宿外,每月還給 10元零用錢。玉愛開始上小學,在課餘的時間,楊振德讓她在育嬰堂的編織所和孤兒們一起學習編織。這樣既可掙錢貼補家用,為母親分憂,也可以學一些技術,長些自立的本領。在這裏,她們生活雖有些艱難,卻也其樂無窮。育嬰堂的生活對玉愛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在這裏,她深受母親性格的影響,逐漸意識到,女子是要自強自立、自尊自愛的,是要靠自己的奮鬥在社會上立足的,母親成為她的好榜樣。

入北京平民義務學校讀書

1913年初,長蘆育嬰堂停辦了,楊振德失去工作,母女倆的生活再次瀕於絕境。正當她們走投無路的時候,楊振德在天津結識的中國同盟會會員、中國社會黨成員張星華,邀請她到北京一所平民學校任教。在那裏任教沒有工資,純屬義務,但能解決

1913年,鄧穎超入北京平民義務學校讀書。這是該校初等班第一次懇親會全體師生合影。學生六排右一為鄧穎超

學科書籍。如今,在平民學校裏,進步思想時時刻刻地影響著她。於是她每天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進步書籍和報刊,接受新思想的洗禮,並時常和同事們熱烈地議論著時局的變化,開始傾向革命了。鄧文淑經常在飯桌上聽大人們談論他們的理想和希望,如何為大同世界去生活和工作,並為實現它而獻身。

鄧文淑在平民學校聽陳校長的講課和大人們對時局的議論,受到了啟蒙教育,危若累卵的祖國激發了她強烈的愛國意識。

陳翼龍堅決反對袁世凱的專製統治,經常在報紙、刊物上公開發表揭露袁世凱反動統治的文章,並在群眾中積極開展反袁宣傳活動。他一方麵辦教育掩護革命活動,另一方麵繼續搞武裝鬥爭。1913年夏,陳翼龍秘密籌劃武裝起義,但沒有成功,被袁世凱反動當局逮捕,雖經學校教職員多方營救,但最終未能獲釋,慘遭殺害!楊振德與其他教員不顧個人安危一起掩埋了陳校長。北京平民義務學校從此被查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