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在直隸女師繼續求學

1913年夏,鄧文淑跟隨母親從北京回到天津。從這時起直到 1925年 7月離開天津,除中間從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到北京任教了一年多外,她一直在天津學習和工作,從事反帝反封建鬥爭,對天津和天津人民有深厚的感情,稱天津是她的第二故鄉。她說:“我六歲到天津,生活了十來年,算是半個天津人吧!”

回到天津後,楊振德同時在四個家庭擔任家庭教師,收入微薄,生活十分艱辛。第一個暑假,楊振德用僅有的三十元錢買了一台織機,讓女兒與她一起學織毛巾,這樣既能給家裏增加些收入,又能使女兒長些自立本領。暑假後,鄧文淑到離家比較近的女師附小念初小四年級。當時的學製

在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讀書時的鄧穎超是初小四年,高小三年。鄧文淑念完

鄧穎超最早的書法作品。

鄧文淑的地理老師白眉初在課堂上經常通過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描述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白老師非常喜歡聰明伶俐的鄧文淑,在她快畢業時,決定為她改名叫“穎斌”,她不喜歡“斌”字,自己改為“穎超”。鄧文淑從 1922年回到天津達仁女校任教開始使用鄧穎超這個名字。

在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的集體生活中,鄧文淑逐漸顯現出逼人的銳氣和才華。她熱心社會活動,先後與郭隆真、張若名等人籌建了學生樂群會、學生自治會、青年會等組織,參加進步學生團體組織的活動,得到多方麵的鍛煉,培養了愛國思想,她的思想和身心都迅速成長起來。

鄧穎超的書法作品——《甫事》

15歲的講演隊長

些傳單,可以使更多的人知道這些愛國的道理。還有一位名叫李孟氏的婦女,聽了鄧文淑的講演,深受感動,用典當衣服的錢印製了題為《一得之愚》的傳單,呼籲大家起來救國。

群眾的擁護,使講演隊員們倍受鼓舞,更加不辭辛苦地進行宣傳。7月末,鄧文淑率領講演隊 30餘人,來到南門大街西邊趙家胡同、黃家胡同等處講演,當她們講得正高興、群眾聽得正入神時,忽然黑雲四起開始下起雨來,但聽眾不肯離去,講演隊員們繼續冒雨講演。不久,傾盆大雨直瀉下來,講演隊員們趕忙向電車站跑去,地麵的積水有半尺多深,一走一滑。上了電車後,她們穿著流水的衣服,仍然很高興。大家說,這個算什麼苦,比當亡國奴的苦楚強得多著呢!

講演隊員在講演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也讓她們在講演中逐步衝破了封建束縛,把講演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將愛國宣傳活動深入到婦女群眾中去,她們開展了家庭講演活動,挨家挨戶訪問宣傳。在深入居民家庭講演時,多數人家熱情接待講演隊員,有的甚至備茶水表示熱烈歡迎,但也有的緊閉大門,讓隊員吃閉門羹。即使碰了不少釘子,她們也毫不灰心,仍以最大的耐心,挨家敲門訪問。她們的講演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婦女們聽了講演後,紛紛表示“吾儕須協力同心抵製日貨,寧死不願見中國亡也。此後必愛我國,並不再買一枚日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