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團結婦女界共同抗戰

1937年 12月 13日,南京失陷後,國民政府的軍政機關大部分遷到武漢。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鞏固國共合作,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中央決定派中共代表團到武漢與國民黨談判合作抗戰事宜。由項英、周恩來、博古、董必武組成中共中央長江局,領導南方黨的工作。這一時期,中共中央製定了“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的方針。1937年12月,鄧穎超隨中共代表團抵達武漢,在國民黨統治區開展

婦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後長江局成立婦委,鄧穎超擔任了婦委委員。按照黨中

央的指示,鄧穎超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團結各界婦女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1938年,鄧穎超在武漢

當時的武漢是國民政府的臨時首都,南京、上海淪陷後,各地愛國人士雲集此地,

使武漢成為各派政治力量交彙、聚集的政治中心。鄧穎超到武漢不久,便抓緊時機開展工作。她利用各種機會發表談話、演說與文章,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同《戰時婦女》記者談話時,她說:“中國的婦女運動是隨著中國民族解放運動而展開的。為了抗日,為了抗日統一戰線而動員婦女、團結婦女,來開展婦女運動。以後還須要在這一方麵大大地努力,在總的抗日統一戰線之下,進行更寬廣的婦女運動的統一戰線,各界婦女親密合作,擴大與充實現有的各種婦女團體,更要展開與全國婦女的真實親密的大團結。”鄧穎超在 1938年 1月 5日發表的《對於現階段婦女運動的意見》一文中指出:“婦女運動,也要在總的抗日統一戰線下,經過統一戰線,去動員組織各界婦女到抗日救亡運動中來。經過抗日統一戰線,在各階層各界婦女中進行精誠團結,建立親密的合作,集中注意,

集中力量,去打擊和戰勝日寇。”文章著重強調了統一戰線下的婦女團結抗戰,為當時的武漢及全國婦女運動,指明了方向。

當時武漢聚集著史良、沈茲九、劉清揚、曹孟君、李德全、羅叔章、張藹真等婦女界知名人士。要開展婦女抗日救亡運動,擴大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必須團結進步婦女力量。鄧穎超經常保持著與她們的接觸和聯係,與她們建立了良好的友誼。鄧穎超利用座談會的方式,向進步婦女人士傳達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並吸收她們的意見,逐步促鄧穎超在《婦女生活》上發表的《對於現階段婦女運動的意見》

1938年,鄧穎超和周恩來在武漢

推動組織戰時兒童保育會

七七事變後,日軍向我國內地大舉進攻,侵占我國華北、華東大片國土,無數家庭、學校毀於戰火,大量無辜兒童遭受空前劫難,失去父母親友,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直接或間接被日本帝國主義殺害的兒童更是不計其數。他們即使僥幸存活,當冬季來臨之際,也會隨時可能死於饑寒疾病。更不幸的是,有許多兒童在敵人凶殘的轟炸之下,成了缺臂斷足的殘疾人。隨著戰區、淪陷區的不斷擴大,難童還在急劇增加。此時,身為陝甘寧邊區各界婦女救國會駐武漢代表團團長、長江局婦女工作委員會委員,並兼管兒童工作的鄧穎超,麵對這種情況,敏銳地意識到搶救難童的工作已經迫在眉睫。她認為,兒童是民族解放的後備軍,國家的未來,應該愛護他們,使他們健康地生活,教育啟發他們的民族意識,培養他們成為建設祖國的人才。鄧穎超深知戰區難童數量眾多,這項工作需要巨大的財力、人力、物力,必須依靠黨和進步力量,團結抗日愛國人士,動員組織群眾,一起來搶救難童。在鄧穎超的領導和推動下,武漢開展了戰時兒童保育會發

1938年,鄧穎超在武漢

1938年,鄧穎超和周恩來在武漢

關心孩子劇團

1938年,鄧穎超同孩子劇團的成員在一起

1937年 8月 13日,淞滬會戰爆發,很多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在法租界恩派

亞難民收容所裏住著一批滬東臨青學校的學生,大多是無家可歸的孩子。他們不甘心

在人們瞧不起的環境中,自己鬥爭,自己創造,在鬥爭中鍛煉出來的”。最後,周恩來送給孩子們三種精神:救國、革命、創造,並且鼓勵孩子們在鬥爭中不斷鍛煉,一起創造新中國,贏得孩子們熱烈的掌聲。

黨的關懷和支持,給了孩子劇團無窮的力量。他們在武漢市青年會舉行了抗日戲劇公演,接著又到工廠、傷兵醫院、學校、街頭去演出,開展宣傳活動,受到武漢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新華日報》專門為此作了報道,他們的活動傳遍了武漢三鎮,起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許多小朋友跑來入團,劇團的隊伍一天天擴大了。孩子劇團的活動,引起國民黨頑固派的嫉恨,武漢市黨部抗敵宣傳大隊提出要收編孩子劇團。鄧穎超得知消息後,及時將情況彙報給周恩來,經過大家的商議,做出了連夜將孩子劇團撤出武漢的決定,粉碎了國民黨的計劃,保存了力量,使孩子們轉危為安,繼續堅持戰鬥。孩子劇團的孩子們在周恩來、鄧穎超的愛護、關懷下,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在宣傳抗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1942年以後,因受到國民黨頑固派的威脅,孩子劇團在重慶被迫解散。周恩來、鄧穎超和地下黨組織把劇團的骨幹和大部分團員撤了出來,根據每人不同情況,有的送去學校讀書,有的送往延安或東江縱隊,也有的參加革命文藝團體,堅持在國統區開展文藝工作。

時隔多年,鄧穎超依舊關心著孩子劇團的團員們。

出席廬山婦女談話會

合作”並以“團結的精神來感應全國”,“為國家利益共同奮鬥”。同時,通過廬山

談話會,“擬定一個全國性的婦女工作綱領,使全國婦女工作的各方麵,可以互相聯係起來”,“彼此聽取報告,共同切磋”,“統一步調,共同前進”。

鄧穎超在會上作了《關於陝甘寧邊區婦女運動概況》的報告,詳細介紹了邊區婦女克服巨大困難,發展生產,支援八路軍抗擊日本侵略者,鞏固根據地,為全國抗日戰爭做出巨大貢獻。她的發言讓與會代表耳目一新,引起大家的強烈興趣,贏得了代

1938年,新婦女運動指導委員會第一期婦女幹部培訓班畢業合影,前排左七為鄧穎超

表們對邊區婦女不凡業績的高度評價。鄧穎超還向大會遞交了一份中國共產黨關於戰

時婦女工作的意見書,闡明了我黨建立婦女抗日統一戰線的意見:(一)目前建立全國總的婦女運動領導機構是必要的;(二)這個機構應該是不分黨派,不分信仰,不分職業,不分貧富貴賤,包括各界、各派、各省、各區婦女代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婦女組織;(三)它的產生應采取民主方式,開全國婦女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四)建立全國婦女統一的組織,不是取消原有的婦女團體,而是各婦女團體定期交流意見

和經驗,統一工作綱領、工作計劃和工作步調。

在會上,宋美齡提出,要以新生活運動總會婦女指導委員會(簡稱“婦指會”)作為全國性婦女組織。有些代表不同意把“婦指會”作為領導全國婦女運動的組織,針對這個問題,鄧穎超發言說:“這個全國性的婦女組織不管名稱如何,她的性質是不分黨派、不分信仰、不分職業、不分貧富貴賤的,是包括各界、各黨派、各省、各區婦女代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婦女組織。如果‘婦指會’能夠加以改組,做到這點,是可以同意的。 ”鄧穎超的意見,奠定了婦女界聯合抗日的政治、思想基礎。為防止國民黨利用這個機構取消其他婦女組織,鄧穎超在發言中特別強調,建立全國統一的組織,不是說取消原有的婦女團體,而是說有統一的工作綱領和工作計劃,有定期的集體討論,交換各界婦女團體的意見和經驗,有統一的工作步調等等。也不是說隻能有一個唯一的全國性婦女團體,因工作性質不同,可以同時存在各種不同的全國性的婦女團體,如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中國婦女慰勞總會等等。她的發言既顧全抗戰大局,又照顧到各界婦女和婦女團體的利益,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經過激烈的討論,對“婦指會”進行了充實和

1938年 5月,鄧穎超(站立者左四)同參加廬山各界知名婦女談話會代表合影

改組,擴大為全國性的動員領導婦女參加抗戰建國的總機構,鄧穎超、孟慶樹、康克清等擔任了指導委員會委員。下設訓練、慰勞、戰地服務、文化事業、生產事業、兒童保育、生活指導和總務等八個組和一個聯絡委員會,由救國會、國民黨、基督教女青年與社會名流學者分別擔任正、副組長。鄧穎超巧妙地運用這一公開的合法組織,讓一些中共秘密黨員和愛國進步婦女活躍其中,使進步力量在改組後的“新運婦指會”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我黨在國統區開展婦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一個重要陣地。鄧穎超高度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完美結合,以及她的通情達理,給包括宋美齡在內的各界婦女留下深刻的印象,推動了戰時各界婦女的大團結。這是在鄧穎超領導推動下建立起來的動員國統區婦女團結抗戰的又一統一戰線組織,把中國抗戰初期的婦女運動推向高潮,是國統區婦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