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9年十月,河北大名府異常熱鬧。大名府是大宋黃河北麵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朝的北大門。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契丹人南渡黃河的通道。城裏的客棧,酒樓,茶鋪,擠滿了剛參加完解試的讀書人,大家聚集在一起談笑風生,詩酒棋琴,盼望著發榜的日子。
宋太宗臨朝,為抑製武臣叛亂,連年增加文人錄取人數,街頭巷尾流傳著“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的美好夙願。
城東的悅來客棧住了一位年輕人,名叫寇準,今年剛滿十九歲。平日裏他很少出門,總是呆在客棧裏低頭讀書。一大早,家傭劉天就溜跑到街上去看熱鬧,沒過多久,劉天飛跑著回來說道:“少爺,中了中了!”
寇準抬起頭問道:“第幾名?”
劉天興奮的說道:“是頭名呐!”
寇準站起來說:“可是真的?”
劉天說:“怎麼能假的呢,少爺的名字是排在第一呢。”
寇準低頭沉默良久,他想起父親博古嗜學,善於詩文,中狀元之後生逢亂世無以施展,抑疾而終。母親悉心教導,自己十四歲就寫下許多優秀的詩篇,十五歲便能精習《春秋》。
劉天自小跟著少爺,陪他一起讀書,照顧衣食起居,看見少爺沉默了,他也不敢多說話,靜靜的站在一旁。寇準站起來,叫上劉天說道:“走,一起出去看看。”
劉天跟在少爺身後來到了大名府貢院的門口,此時這裏圍了許多看榜的士子,寇準走上前去,在貼榜的牆上一眼就看見了自己的名字,果然排在第一。接著又聽見一陣嘈雜,有人發著牢騷,打抱不平的說是大名府名流張覃竟然位列第三,定是那考官收受了銀子。
原來參加考試的士子都知道,大名府有位才華出眾的公子名叫張覃,曾連考幾次都榜上無名,大家料定今年皇上派禮部侍郎程羽來重整科場風氣,張覃定是頭名。正在這時,一位三十多歲,衣衫襤褸的人擠進人群朝那榜上看去說道:“終於考中了!”
寇準瞧那人喜上眉梢,於是拱手說道:“在下寇準,您是哪位?”
那人看了一眼寇準說:“原來是大名府頭名呐!我是鄄城張詠!”
兩人正說著話,突然聽到一個士子大聲說道:“咱們大名府人才濟濟,憑什麼讓借籍士子占了頭名?”
接著幾個人一起上前,拿起爛菜葉,蘋果朝皇榜就砸了過去。榜前站著兩個帶刀的守衛看著鬧哄哄的一群人,不知該如何是好,隻好匆匆回府衙去了。
此時場麵混亂,寇準邀張詠一起帶著劉天回到了客棧。
接近晌午時分,三人一起來到客棧的前廳邊吃邊聊。許多看了榜的士子也在客棧裏,對發榜的事情議論紛紛。寇準好奇的問道:“張詠大哥,為何士子們這麼大意見?”
張詠喝了一口酒說:“你是初次來大名府趕考,自然不知道其中原委。上一年因為考官收受賄賂的事情鬧出很大動靜,事情傳到了太宗皇帝那裏,今年特地派禮部侍郎程羽來主持考試。程大人是皇上身邊重臣,定是擇優錄取,你是頭名,我居第二,把那張覃排在了第三,準是引起許多當地落榜士子的不滿。”
寇準疑惑的說道:“這麼說,頭名該是張覃的才算公正了?”
張詠淺露微笑:“算是吧!”
寇準說:“既然你我都是從外地趕來考試的,何不一起將頭名讓給那張覃?”
張詠端起酒杯說道:“你與我想到一起去了!”
禮部侍郎程羽此時正在大名府衙內休息,那兩名守護皇榜的衙役行色匆匆的跑了進來,報知發榜之後,許多士子砸了皇榜的事情,程羽聽聞大名近來幾年科場氣氛混濁,傷了許多讀書人的心,未曾想,他與幾位大人甄選出來的名次還是引發了鬧動。
吃過午飯,程羽和知府李林等人在縣衙內商議如何安撫眾士子。過了一個多時辰,衙役遞進來一張書信:“程大人,這是今年中榜的兩位士子聯名呈給您的帖子。”
程羽接了過來,迅速的打開看過之後說道:“原來是寇準和張詠!這兩位士子主動要求將頭名解元讓與本地考生張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