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去了鄧州,掌管二府和三司的官員們終於鬆了一口氣,原本騰起的焦慮又轉向了喜悅。
至道三年(997)初,太宗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到了二月初七,已經不能正襟危坐,正常上朝,開始在便殿裏半坐半臥地處理政務。熬到了三月二十八,實在體力難支,隻好宣布不視朝,停止禦前辦公。就在太宗在病榻上掙紮的時候,李皇後和王繼恩等人一直試圖說服太宗更換太子的人選。
一直擁護太子的領袖宰相呂端這天到宮裏探病,偌大的內殿,除了當值的宮女宦官,室內沉寂無聲,看著奄奄一息的太宗,呂端即刻意識到,在此關鍵時候,皇太子卻不在身邊!若是叫別人趁機搶先在這裏候著,萬一太宗駕崩,太子情勢相當危險。於是趕緊在自己的笏板上寫下了“大漸”二字,命親信隨從長德火速送到太子手中。過不多時,太子趙恒匆匆來到殿內,守在太宗身邊,靜靜的陪自己的父親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
呂端此時正在宰相府裏處理幾件棘手的政務,王繼恩來了,說是奉了李皇後的旨意,請各位官員進宮商量皇位繼承人的事情。呂端心知肚明,這分明是李皇後和王繼恩要合謀政變,皇太子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經確立,這還用商量嗎?呂端不露聲色的說:“官家駕崩之前曾派人送了一封“墨詔”,說是要他駕崩之後才能跟皇後一起當麵打開,詔書在中書院的書架上,還勞請王公公親自取來,呈給皇後。”
王繼恩一聽,皇帝有遺囑,心裏已經七上八下,不管事態如何發展,得先取了遺詔再說。於是王繼恩進了中書院,呂端迅速派人將中書院的大門緊鎖,把王繼恩鎖在了裏麵。然後,呂端帶領眾臣進宮去拜見李皇後。
李皇後在宮中並不知情,見了眾臣之後說:“按照老規矩,父死子繼,立嗣以長。如今皇位當由皇長子元佐繼承才是正理。”
呂端說道:“先皇在世時立皇子,就是為今天做準備的。這樣的事情難道還有別的說法嗎?”
副宰相李昌齡也是元佐派的,此話一出也不敢再多言語。
李皇後默然了半天,明白此事已無回天之力,也不在吭聲。
在眾大臣的擁護下,新皇帝趙恒舉行登基大典。
那一日,儀仗羅列,群臣賀拜。新皇帝在禦座前等待文武百官朝拜的時候,呂端立在殿下,請求掀開禦座前麵掛著的簾子,要親證坐在禦座上的是不是皇太子趙恒,他擔心李皇後還會耍什麼花樣,經過仔細確認是皇太子趙恒無疑,才走下台階,率領百官行叩拜大禮,山呼萬歲。
三月二十九,皇太子趙恒有驚無險的即位,史稱宋真宗。宋朝的皇位繼承製度也回歸到了父死子繼的大傳統。
真宗即位之後,首先要樹立自己的威信,朝廷之上,新君對老臣的關係是很微妙的,一方麵要依靠這些老臣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麵又忌憚這些人對自己的不尊重。
登基之初,真宗任命郭贄為大名知府,大名是寇準參加解試的地方,北方重鎮。郭贄接到任命之後就來求見真宗,表示自己年老體衰,希望繼續留在開封工作,請求皇帝應允。
真宗召來呂端商議此事,他問道:“郭贄想留在京城,卿覺得如何?”
呂端是個非常圓滑的人,他並沒有直接回答真宗的問題,而是說近年來確實有這樣的先例。真宗與呂端的感情非同一般,他直接說道:“朕即位不久,下詔派郭贄去治理重要的地方,如果不能順利實行,今後朝中諸多事宜該如何展開?”
郭贄明白了真宗的旨意後,沒過幾天就走馬上任了。這樣做也是為了維護皇帝的權威。
王繼恩因為篡謀之事,被黜為右監門衛將軍,均州安置。潘閬因為與王繼恩過往甚密,不敢在京城多呆,又過上了到處漂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