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功的父母(1 / 3)

沒有時間教育孩子,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做人。——蘇霍姆林斯基

3歲的卡娜想幫助媽媽擺桌子準備吃午飯。她起一瓶牛奶想往杯子裏倒,可媽媽卻一把奪過奶瓶責備地說:“咳!孩子,別動,你還小,會把奶灑得滿地,讓我倒。你來鋪桌布吧。”卡娜生氣地看了媽媽一眼,轉身離開了房間。

安妮的兒子安東妮在他6歲時經常扣錯上衣的鈕扣。有一天安妮對兒子說:“寶貝,我有個主意。為什麼你不想想,如果你從最下麵的鈕扣開始扣,那會怎麼樣呢?”兒子安東尼照辦了,用一雙小手從最下麵的那顆扣子扣,當上麵不再有“多餘”的鈕扣時,他高興得眉開眼笑。

第二天,安妮決定再用這種方法試試幫助孩子解決別的問題。安東尼總愛把自己的衣服掛在帶鉤的衣架上,可是因為他不把褲子舒展開,而是弄成一團就往上掛,所以往往蹦上好多次,褲子總又掉下來,兒子急得滿臉通紅,還不讓媽媽動手幫忙,似乎偏要讓褲子“聽他的話”。

安妮在兒子失敗幾次之後輕聲地建議他:“寶貝,要是你抓著褲子的背帶抖一抖再往鉤上掛,看看會怎樣呢?”安東尼想了想拾起掉在地上的褲子,抓著背帶使勁地抖了一下,往鉤上一掛:褲子掛上了!孩子麵帶笑容高興地喊道:“哇!成功了!媽媽,我掛上啦!”

還有一個小故事,一個年僅11歲的少年,把足球踢到一家商店的窗口上,砸碎了玻璃。商店老板找到少年的父母,要求賠償損失。少年的父母賠了錢之後,卻把帳記到兒子頭上,他對兒子說:“玻璃窗是你弄破的,你應該負起賠償的責任。我現在先幫你墊上,你要利用假期的時間打工,把這筆錢還上。”

結果,少年幹了整整一個暑假的活,才還清這筆錢,總共15美元。

這個少年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裏根。當了總統以後,裏根還常常提起少年時的這件小事,他說是父母教他學會做個負責任的人,使他一生受益無窮。沒有父親的教誨,他很可能長成另一種人,當不了美國總統。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處理這件事?

會不會說:不就一塊玻璃嗎?爸爸媽媽幫你賠。

有這樣堅強的後盾,做子女的還有什麼好怕的?或者,你會嚴懲不貸,打罵、不讓吃飯……這種管教有時會適得其反。

孩子或許會把懲罰記在心裏,或許會化作仇恨——幹脆再打幾塊玻璃,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在你的管教下,孩子再也不犯錯誤了,那也要看看是迫於壓力還是真的明白了道理。孩子做錯事,是難免的。尤其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可能每天都會做錯事。所以這就給我們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個人認為,家庭教育尤重於學校教育。

如果父母喜歡高聲說話,孩子的聲音估計低不了;如果父母經常口出髒話,孩子的口頭語肯定也不少;如果父母不注意儀表,孩子可能會拖拖拉拉;如果父母處事強硬,孩子也許會比較霸道……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孩子從出生到上學,或者到離家求學前,與父母的接觸是最親密最頻繁的。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主要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

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給孩子創造一個健康而又和諧的環境,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要慎而又慎。

比較喜歡劉備臨終前對兒子說的一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人生在世,無論年齡大小,無論身份高低,都有一份責任。對待孩子要有耐心、有愛心、有恒心、有責任心。

負起責任,做成功的父母。負起責任,育成功的兒女。

我們期盼著什麼

我們的孩子總是製造出許多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偶爾的,我們感到很快樂,更多的時候我們感到困惑和泄氣,有時我們在處理完這些問題後還覺得忐忑不安和對不起孩子。

我們擁有孩子是我們擁有成功與擁有財富的一種方式。通過他們的成功和取得的成績,我們來判斷自己的成功和取得的成勤。我們拿自己與別的父母進行對比,將我們的孩子與別的孩子進行對比。

你曾看過人們挑選蘋果吧?他們在蘋果堆裏翻來找去,撿那些光滑的;拿到燈光下,檢查一下它的反光能力,有時候還要攥一攥看看硬朗的程度。這一切是因為我們總要研究我們的“競爭對手”而盡力讓事情完美些。

父母們想要完美的“蘋果”,想要會成功的孩子。我們想讓他們快樂並且受到良好的評價,我們希望他們能自我感覺良好,希望孩子們學會愛他人尊重他人,我們希望他們行事端正且能自律,我們希望他們獨立——而不是到了三十歲仍依靠我們生活。

事實上,天下所有的父母對孩子都有著共同的目標和期望。

父母有了孩子自然會對孩子的未來有美好的期望,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每一位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內容是不同的。人們最常說的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常見的是:想讓孩子上好學校讀書,將來考上大學,出國留學,學成後留國外發展,一生有個好的職業,收入豐厚,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車……有幸福的一生;等而下之的是::盡量供孩子上學,家長認可砸鍋賣鐵也願意供孩子上大學,孩子實在考不上也沒有辦法;再次一點的是:孩子念完九年一貫製,有點文化能識字、記帳、寫信……夠用就行了,早點謀生,一輩子不求大富大貴,能有個飯碗、有個一技之長,能平平安安過日子也就可以了;更次的是:根本沒考慮過這些問題,抱著活一天混一天的想法,趕著往前走,誰知道這孩子將來能啥樣,能好更好,不好也就那麼的了……

這些不同的看法擺在家長們的麵前,大家自然能分清高低好壞,可是不勞你多說,對後兩種人,你即便勸他,他也不一定能聽。

我卻以為這些期望都太低,我主張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應當更高些,也就是說要向那些最優秀的人物看齊,把孩子培養成傑出的優秀人才:學者、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這樣豈不更好?

要知道人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會有什麼樣的行動,人有了崇高的理想目標,就會朝那個目標努力,反之,如果緊緊抱著最低的想法,他也就無須努力了,這種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很難考上好大學,孩子的發展自然也會受到限製。

古人說:“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那些對孩子期望極低的父母,可以說是“欲求其下,必得下下”這不是很糟糕的事情嗎?當今,社會上那些沒有多少文化、品德低下、行為野蠻、隻能為糊口奔走,甚至為不勞而獲幹出各種壞事的人,不就是由這樣過低期望的父母教育出來的結果嗎?

有人說,對孩子期望高是好高鶩遠,不切實際,並且不少的孩子正因為父母對他的期望過高,反而鬧出很多的問題……

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孩子教育成不成功是教育的思想方法問題,而不是“期望”問題。所以期望高些總是好事,是必要的,決不是過錯。

我國的傳統向來以謙虛為美德,好像在人麵前總是低著頭謙卑些好。美國人教育孩子:“長大要當總統!”孩子犯了毛病,大人就說他:“你長大,不想當總統了?”中國的家長怕沒有一個人會說:“孩子,好好努力,長大了去當國家主席、總理……”如果孩子真這麼說了,大人一定會斥責他:“不許瞎說!”我們不能讓孩子有個更高的理想嗎?一個沒有崇高理想目標的孩子能有努力奮進的動力嗎?

這個問題談到這裏己無須多說,很多家長會重新思考這個問題。願父母們對孩子的啟望更高些,更下功夫把我們的孩子培養得好些再好些!

如果您是一個“望子成龍”的家長,請務必象關心丶期望孩子“成龍”那樣下功夫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這是教育孩子的要招。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曾見到許多家長麵對諸多教育家的不同教育理論而無所適從。比如法國的哲學家、教育家愛爾維修說:“兒童獲得運動的生命的時刻,就是獲得最初教育的時刻。”清代學者孫奇逢也說:“聖功全在蒙養,從來大儒都於童稚時定終身之品。”可是有的人卻列舉種種理由說早期學習的“危害”。認為萬萬不可以“摧殘兒童”,溫和一點兒的人則說“孩子的使命就是遊戲”,“遊戲是最好的學習”,“應當給孩子一個無憂無慮、快快樂樂的童年……”

有的人認為孩子雖有自主的意識,但是對很多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家長必須給於指導和管教,而且要有一定的嚴格性。《三字經》上就說:“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有的人則說:“對孩子不能期望過高,管束太嚴,應當給孩子以廣闊的自由空間,讓孩子更自由的發展。”有的人認為,“孩子應當及早定向培養好”,比如鋼琴、小提琴、畫家、運動員……如果不盡早的“定向培養”則很難取得出類拔翠的效果……

但是,有的人則認為:“早期定向培養”會產生種種弊端,甚至會扼殺孩子的天性……所以,教育孩子還是“順其自然”的好。

其它對立的理論觀點還有很多,那麼家長應當何去何從呢?我認為隻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才能很好地解決這類的問題。而且即使是正確的理論,也不能照搬、照辦。“刻舟求劍”和“按圖索驥”是不行的,隻有靈活的運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家長需要提高自身的修養,還因為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還將遇到諸多的具體問題,包括孩子向家長提出的各種問題……這也隻有家長具有較好的文化修養才能最恰當、最正確的解決好問題。特別是家長的文化素質,決定著您的一言一行、為人處事、生活作風……這對孩子的“身傳言教”,做好表率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此,我們說“提高家長自身的修養,是教育孩子的要招”,是正確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擁有的財富

大多數父母麵臨著同樣的有關孩子們行為的問題,我們變得嘮嘮叨叨萬事都要重複地說上三遍。我們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去爭吵。在不斷的抱怨與爭吵中我們變得疲倦不堪,在對孩子的大聲喝斥和恫嚇中,我們自己也變得精疲力竭;那一刻,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象以一種懲罰,我們有一種罪惡感而變得怒下遏,但好象這又是唯一能奏效的一種方式;我們責備自己,不知道該怎樣做才會更好,有時候我們不喜歡我們的孩子是因為他們錯誤的表現讓我們覺得如此的臉上無光和痛苦。

培養品行端正的孩子決非易事。許多父母敗下陣來,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不是因為他們缺少對孩子們的愛,也不是因為他們總將孩子往壞的方麵考慮。失敗的父母是因為他們沒有堅持到底;他們心情浮動,他們對孩子提出警告卻未能實施下去;他們言不達意,缺乏耐心;他們隻知道在怒氣衝衝中懲罰孩子。失敗的父母往往是負向行動大於正向行動,批評的太多;有麻煩的父母往往對孩子的發展沒有計劃,亂糟糟的一團;他們沒有意識到,問題的一部分在他們自身,因為他們對問題的處理方式並不正確。

父母處理孩子的問題通常隻用兩種方式中的一種。有時他們被動地處理問題,在孩子錯誤的行為前予以屈服,他們覺得力不從心。

你將在本書中了解到放任錯誤的行為是錯上加錯,如果你總在怒氣中處理問題,那麼你將在本書中也能了解到這種解決問題方式的惡果。

你對孩子錯誤行為的反應關係到孩子將來的發展,要知道一定量的錯誤行為是正常的,我認為小孩子的犯錯機率要占他全部成長時間的5%(有時卻高達50%)。怎樣處理這5%的錯誤行為極為重要,正確地並能采用持之以恒的處理方式可以將孩子的犯錯行為率從5%減少到2%,相反卻可以使孩子的犯錯行為率增加到10%或者更多。

如果說知曉怎樣處理孩子的問題是重要的,那麼知道怎樣阻止孩子犯錯就更重要。你可以通過預先設立幾條家規而避免許多完全可以預見的錯誤發生,成功的父母相信正確地阻止而且注重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做好事前的計劃。

在本書中就上述這些問題,你都能找到比較滿意的答案。

而孩子們都應該有著幸福的童年,但許多孩子確實缺少著幸福。也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她們的媽媽沒有給她們幸福的感覺。

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愛與被愛。

我曾經做過多次不同類型的調研,許多學生都知道父母愛他們,也表示他們也愛父母,但隻是難以感受到父母的愛。有一個孩子說“所有的人都認為我幸福,但我不覺得我幸福,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幸福不幸福”。

許多家長對孩子都很負責,每天督促學習,關心健康,悉心照顧。但為什麼許多孩子卻仍然感不到幸福呢,盡管有時他們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這其實缺少的就是幸福感的培養與帶動。孩子並不懂得“幸福”與“不幸福”的深刻含義,孩子們有沒有幸福的感覺,就在於家長對他們教育時所持有的心態。有的家長可能因為客觀或主觀上的原因,自己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或者更多地感到了生活的不幸。但是生活本身幸福與否並不可怕,可悲地是許多家長將這種不幸的感覺與心態帶給了孩子。也有的家長生活本身很幸福,但幸福的生活讓她們更加望子成龍,讓她們把幸福的延續與未來的期望附加給了孩子,重壓之下,孩子難有幸福的笑容。

其實我們每個成人都知道:有的人物質上很貧窮,但她們生活得很開心,有的人物質上極其富有,卻總缺少快樂。一樣的工作,有的人覺得很快樂,有的人覺得很痛苦。記得有一句話:同是一件事,想通了就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獄。往往強烈追求幸福的人卻與幸福失之交臂而甘於平淡的人卻能擁有幸福;往往在擁有時不知珍惜與幸福,失去後才覺痛失一種幸福。

但一個重要的事實是,一個有著幸福感的孩子是不會走向逆途的。他們可能不會成為大科學家、工程師等盛名等身的傑出人才,但他們會在自己的領域內力所能及地貢獻著自己的才智。我們培養出一個出色的孩子是在為國家社會培養,他的付出更多給予了國家和社會,培養一個有幸福感有感染力的孩子是在為自己培養,他的付出更多是給予了家庭親人和朋友同事。一個有幸福感的孩子是一定會健康成長的,不會不成才的。

其實,所有的家長費心盡力地教育、培養孩子,其終極目的就是讓孩子有個幸福的人生。這個幸福與錢多錢少有關係,但不是必然關係,與社會地位高低有關係,但也不是必然關係。孩子從小懂得了幸福就會珍惜自己的生命與情感,就會敏銳地感受到來自他人的愛,並在漸漸地成長學會給予愛的回報,從而獲得幸福。

但為什麼那麼多家長會舍本逐末,為什麼在孩子最容易體會幸福的時刻,卻沒有做到讓孩子幸福呢?

其實,一個是不是完整的家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很重要,但不具有惟一性,不完整的家庭一樣能夠培養出幸福的孩子。但孩子身邊的家長卻具有惟一性,家長是否具有幸福的感覺,是否能傳遞幸福的感覺具有惟一性。家長能夠給予孩子的財富很多,但許多財富一時沒有後來可以爭取得來,但隻有幸福感是不可逆的,小時候沒有種下幸福的種子,長大後會希望能結出什麼樣的果?

成人確實需要學會隱藏,在孩子麵前帶上幸福的假麵具不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因為家長的快樂是孩子幸福的天堂。如果家長缺少幸福感,那就要把不幸藏起來,學著培養自己及孩子的幸福感;如果家長具有幸福感,那就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帶動孩子具有幸福感。

記得很久以前有一幅宣傳畫,一群群帶著紅領巾的少年從遠方跑來,滿臉幸福的歡笑,朝氣蓬勃,背景有藍天、鴿子,好像還有天安門還是華表什麼的。留在記憶深處的,就是那每一張幸福的笑臉。

幸福感是孩子一生的箏線,那線就在家長手中,有了幸福感的孩子,一定會翱翔於幸福的藍天!

你做父母成功嗎?

約束並不是單純的懲罰,成功的父母懂得他們的行為和情緒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和情緒;成功的父母塑造具有責任感的形象,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行為的積極點上;注重與孩子的合作,而不是去操控孩子;成功的父母教孩子們自己思考,教他們學會如何自控;成功的父母還會教孩子建立自己的自尊,他們懂得健康的自尊是孩子發展自信與堅定的主要因素;成功的父母懂得從孩子那兒不斷地學習。

他們不斷地改善處理問題的方式以減少錯誤的發生,並總能堅持不懈;他們說到做到,言行一致,並且貫徹到底;成功的父母常常心平氣和,他們正確的使用懲罰去教育孩子,而不是將事情搞得更糟;成功的父母能將一定的活動與培養孩子的品行聯係起來。

成功的父母參與解決問題而不是代替孩子解決問題。他們有一個“遊戲計劃”,他們對處理各種各樣的孩子耍賴、違抗、打架、爭吵和權力爭鬥有著非常靈活、機動的“戰術”;成功的父母有計劃地去教孩子意識到完成任務,賺取獎金及做家務後的意義。

成功的父母不會讓錯誤的行為成為孩子們自娛自樂的障礙;成功的父母很嚴格但也很積極,他們能認真、嚴肅地對待正確行為,但必要時,也表現出孩子般天真的幽默;成功的父母知道怎樣欣賞自己的孩子,即使在他們犯錯的時候;更為重要的是成功的父母都很開明,而且首先能夠積極地改變自己。

那麼,請問,做好父母,你有合格證嗎?

世界上許多職業都需要經過考核,就業者必須持證才能上崗,比如司機、醫生、律師等。可是你有沒有意識到,當父母也是需要“持證上崗”的呢?兒童的早期教育,是決定其一生發展的關鍵。具備了相應的資格和能力,父母才能圓滿地完成教子育人這一神聖的任務。

深愛著孩子的你,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留遺憾。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爭取“持證上崗”開始,為當好父母做些“功課”吧。

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0歲孩子,0歲父母。父母培養孩子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往往容易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天天鞭策孩子努力上進,然而自己的成長,卻在不知不覺間完全停滯了。其實,“嚴於律己,寬以待子”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做好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

孩子的身上總會留下父母的影子。父母的心理狀態、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父母的一切都有可能被孩子“拷貝”下來。父母首先做好自己,孩子就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從中得到熏陶,受到啟發。父母不妨靜心思索一下:我有沒有盡心盡力地做好自己?我希望孩子做到的事,自己有沒有首先做到?我是否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正麵的、積極的影響?

把最好的自己呈現給孩子——也許你離自己期望的成功人生還有一段距離,但一定不要氣餒,更不要把你的失意、你的抱怨一覽無遺地呈現給孩子;也許你已經非常滿足於自己取得的成就,這也並不能成為你裹足不前的理由。如果你希望孩子比自己走得更遠,那麼把最好的自己呈現給孩子,讓孩子看到你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言行吧。

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

日本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作家黑柳徹子剛上小學時,因為好奇心太強,常常違反課堂紀律,被學校開除了。媽媽沒有責怪她,也沒有告訴她被學校開除的事,而是把她送到了著名兒童教育家小林宗作創辦的“巴學園”。那天,小林校長把椅子拖到小豆豆(黑柳徹子的小名)麵前,和她麵對麵坐下來說:“把你心裏想說的話,全都講出來吧。”就這樣,他耐心地聽小豆豆滔滔不絕地講了四個小時的話!後來,小林校長每次見到她,都會親切地說一句:“豆豆真是個好孩子呀!”一個“問題孩子”就在這樣充滿尊重、鼓勵的氛圍裏,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