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豆的母親和小林校長對孩子的理解、包容、尊重、鼓勵和無條件的愛,不能不讓我們深深地感動。孩子如同幼苗,需要適宜的環境才能茁壯成長。
有條件的愛是愛的“贗品”——在人間,愛的可貴就在於它的無條件性。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愛卻是有條件的,要求孩子做出相應的行為或取得相應的成績,然後再給予孩子與之相適應的愛。
而無條件地愛孩子,是培養孩子安全感和自尊心的最重要的方法。當一個人被無條件地愛著的時候,他的心靈中會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會產生強烈的自信心。
你能營造出和諧的家庭關係嗎?
家庭情感氛圍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人格和心理發展。在營造家庭情感氛圍的過程中,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是父母應處理好的兩個重要關係。
和諧幸福的夫妻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石。
如果父母能互敬互愛,和睦相處,表現得寬容、樂觀,不僅能使孩子得到關心愛護,獲得愛和尊重的體驗,從而產生主動向上的積極情感,而且也為孩子如何做人處事提供了榜樣,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會把父母處理夫妻關係的方式內化於心,會在自己的人生中加以模仿。如果父母之間經常爭吵,家庭關係緊張,孩子極易產生焦慮不安、自卑、恐懼等不良心理,同時也會影響到他未來的人際關係和婚姻幸福。
“單親”未必不完美——我們也不能武斷地認定單親家庭就沒有能力給孩子以完美的教育,即使你不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你依然可以以良好的心態來盡力彌補單親帶來的缺憾,爭取把家庭破碎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降到最小:
不要因為沉溺於自己的痛苦而忽視孩子,也不要因為歉疚心理而遷就、溺愛孩子;
讓孩子與父母雙方都有接觸、交流的機會和時間,感受父母雙方對他的愛;
擴大孩子的交往麵,讓他有較多的機會接觸與單親家長不同性別的成年人;
觀察孩子的言行,及時消除孩子的抑鬱、自卑等不良心理。
好的親子關係勝過一切教育。
好的親子關係是一種彼此信任、理解和尊重的關係。當父母和孩子建立起這樣的關係的時候,孩子會無意識地朝著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那麼,怎樣才能建立良性的親子關係呢?
陪伴你的孩子。
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尤其是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通過朝夕相處的陪伴、日複一日的交流,孩子與父母建立起親密的依戀,建立起安全感,這是孩子健康成長最重要的基礎。
孩子的童年隻有一次,做父母的最好不要把孩子交給別人去撫養教育,比如交給祖父母、送全托幼兒園、上寄宿學校等。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沒有什麼比塑造一個人更重要的事業。每天和孩子一起吃頓飯、認真聽孩子說會兒話、完全投入地和孩子玩一會兒吧,這比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更加重要。
“量”不足時更要重“質”——也許你確實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孩子相處,但是你依然有機會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比如在早出晚歸沒機會與孩子交談時用小紙條給孩子留言,出差在外時給孩子寫信、打電話,把陪孩子一起做某件他感興趣的事作為一個重要事項安排進自己的時間表,在孩子有問題時給他以關懷和指導……總之,要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和關心,感覺到你永遠是他堅強的後盾,這樣,你一樣可以成為孩子心目中最重要、最值得信賴的人。
不僅僅是做朋友。
對大多數受過現代思想洗禮的年輕父母來說,那種不尊重孩子人格、把孩子當作自己附屬品的落伍觀念早已被拋棄,“做孩子的好朋友”成了這些父母努力追求的目標。但是如果“朋友”的定義僅僅指與孩子一起玩、一起鬧,卻忽略了身為父母所肩負的更重要的職責的話,也難以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起到真正的引導作用。
讓我們嚐試多換幾個視角來看待自己的角色吧,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是一個有獨立人格和思想,並終將獨立生存於社會的人。但是在這段親子共同前行的路程上,孩子的小手需要我們的大手去牽引,去扶持。有了這種認識,我們就可以扮演好生活教練、學習榜樣、知心朋友、人生導師和堅強後盾等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角色。
讓溝通的渠道更順暢些。
心理學家建議父母和孩子玩這樣的親子遊戲:讓孩子站在椅子上,父母坐在地麵上,使你們之間的高度差別很大。然後隨意交談幾分鍾,時間到了就交換角色。完成後,談談彼此的感想。一位父親在經曆這種體驗後說:“和一個像塔一樣高的人講話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當你被人家由上往下看時,感覺處在一個不被重視的位置上,而且真的很難說服高高在上的人。”
想想看,這就是我們的孩子常常體驗的感覺!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往往下意識地把自己放在一個居高臨下的位置,隨時準備挑孩子的毛病,隨時準備給孩子以指導。如果父母能夠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放低自己的姿態,多從孩子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以寬容、接納之心多聽聽孩子的心聲,那麼親子間溝通的渠道一定能更順暢。
你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嗎?
希望孩子成人、成才、成功是父母的心願,那麼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助孩子一臂之力,使孩子走上人生的快車道呢?
給孩子裝上幾個核心“精神軟件”。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要想使孩子擁有一份精彩的人生,需要具備能夠適應社會的多種品質和能力。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主動進取精神——這是孩子成長的幾個核心“精神軟件”,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父母一定要把它們及早輸入孩子的生命程序之中。
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如今有太多的家長在愛的名義下為孩子包辦一切,甚至孩子對自己人生的責任都由家長來承擔了。責任心建立不起來,一個孩子是不可能去積極進取的,孩子會變得被動,家長推一下,他才動一下。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有一個簡單卻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他們真正作為家庭的一分子,讓他們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當孩子不再僅僅被動地接受父母的服務和安排,而開始主動地承擔起自己的任務,並把他人的痛苦和歡樂與自己的行為聯係起來時,他的責任感就逐漸建立起來了。
培養好習慣是給孩子一筆不斷生息的“資本”。
俄羅斯心理學家烏申斯基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係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便會成為一種半自動化的潛意識行為,對人生、事業、生活起著永久性的作用,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家庭是培養習慣的學校,父母是培養習慣的老師。你現在多培養孩子一些好習慣,將來,這些習慣就會變成一筆不斷生息的“資本”,讓孩子永遠享有它的好處,幸福一生。
好習慣為什麼難培養?——雖然大家都知道養成好習慣對人生、對事業的好處,可是令父母們感到頭疼的是,好習慣總是那麼難以培養,而壞習慣卻怎麼也揮之不去。想想看,是不是在下麵這些環節出了問題呢?
3到12歲最關鍵。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大量的行為都會在這一階段固化為習慣,因而培養各種良好習慣最容易見效。
至少重複21次。
有研究認為,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至少要重複21次才有可能鞏固,當然這隻是一個大致的概念。一個習慣的形成,一定是一種行為能夠持續一段時間,時間越長習慣越牢。
你的身後站著孩子有好習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有良好習慣的孩子。大人們應該牢記一句話:“你的身後站著孩子。”你的任何行為都有可能落入他的眼底。
用發掘金礦的眼光來發現孩子的優勢潛能。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在人的智能框架中相對獨立地存在著8種智能:語言、數理邏輯、音樂、視覺空間、身體運動、自省、人際交流、自然觀察等智能。人與人之間也許根本不存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別,隻有不同智力優勢、組合與發展速度上的差異,每個人都有相應的成功領域。
如果目前的學校教育還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父母卻可以用自己的慧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如果我們能樂觀地看待孩子,相信在孩子身上一定潛藏著智慧的種子,用發掘金礦的眼光來觀察孩子,就一定能發現孩子的優勢所在,並可以有意識地為他創設一些條件,最大限度地幫助孩子挖掘自己的優勢潛能,助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副科”不副——我們往往片麵地隻重視孩子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的發展,卻忽視了孩子在其他方麵發展的潛能與可能性,比如我們更在乎孩子在語文、數學、英語這些“主科”的成績,而對那些被認為是“副科”的體育、音樂、美術學習則不太重視,殊不知,孩子的潛能也許恰恰就在那些“副科”學習中表現出來呢!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也就不可能有一種方法適合所有孩子的教育。但是,隻要你用心與智慧去導航,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向,同時也讓自己成為合格的父母。
讓我們用自己溫暖的大手牽著孩子的小手,一起往前走;當你手中的小手變得與你一般有力時,記得放開他的手,因為,你已經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了。
你會是成功的父母嗎?
你會是成功的父母嗎?做個小測試,測一下是否擁有成功父母的特征。
1、能認真並且很有耐心地回答孩子所提出的問題。
2、慎重地從孩子所提出的疑問中找尋問題所在。
3、提供場所給孩子展示他的創造成果。
4、假如孩子有些未完成的創作,例如油畫、水彩、雕塑等,要能容忍他那雜亂的工作空間。
5、提供子女一個房間或室內的一部分供他單獨使用。
6、讓孩子知道,是因“他自己”而不是因為“他的成就”而喜歡他。
7、要孩子對其行為負責。
8、協助孩子去擬定自己的學習或活動計劃。
9、帶孩子去風景名勝地區旅行。
10、教孩子如何去改進他所做的工作。
11、鼓勵孩子與來自不同背景和環境的兒童和諧相處。
12、訂立孩子合理的行為規範,並監督他是否確實遵守。
13、從不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作比較。
14、從不以辱罵的方式去懲罰孩子。
15、提供孩子所喜愛的圖書資料。
16、鼓勵孩子客觀的思考。
17、按時地讀書給孩子聽。
18、很早就教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19、鼓勵孩子去編故事及幻想。
20、仔細地考慮每個孩子的個別需要。
21、每天有一定的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
22、允許孩子對於家庭事務有發言的機會。
23、從不因孩子犯錯而加以嘲笑。
24、鼓勵孩子講故事和朗誦詩歌。
25、鼓勵孩子與成年人和諧相處。
26、設計實驗來幫助孩子探索事物的原理。
27、讓孩子利用各種舊物品去做遊戲。
28、鼓勵孩子探索問題並謀求解決方式。
29、從孩子的活動中找出特殊優良表現來讚揚。
30、避免空洞的稱讚。
31、很真誠地表現出對孩子的情緒,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
32、每一樣主體都願與孩子討論。
33、在孩子的權利範圍內,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
34、鼓勵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不要盲從附和。
35、幫助孩子找出值得看的電視節目。
36、鼓勵孩子認真衡量自己的能力,不卑不亢。
37、從不在孩子失敗時告訴他說:我一樣也做不好!讓孩子麵對失敗而非逃避。
38、鼓勵孩子盡可能表現得像個獨立自主的成年人。
39、對孩子要有信心。
40、寧願孩子因他自己的錯誤因素而失敗,也不能替他做大部分工作而成功,讓他自食其力,也享受自己勤勞的成果。
讓這本書來幫助你
這本書將使你的生活變得輕鬆、簡易、教你怎樣在你說完一遍時,你的孩子就能聽從;教你怎樣對稱的孩子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指導你怎樣心平氣和地讓你的孩子做事;同時又該如何使用教育式的懲罰。它也會解釋你該采取哪種方式懲罰孩子,不會讓他感覺受到傷害;它教你怎樣沒有爭吵,沒有暴力就可以更正孩子的錯誤。它甚至可以告訴你當你的孩子犯了諸如在冰箱裏撒了尿這樣荒誕的錯誤時,你又該怎麼做。
如果你已經有了一個品行端正的孩子,感謝您高超的教育技巧,這本書一樣會幫你,它會讓你對目前較為成功的教育方式有更深的認識,告知你如何維護與保持孩子的這種端正品行,而為將來孩子身上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做些準備。
讓父母們受益的最好的來源之一是另外一些父母。因為他們交流的思想都是自己切身實際的感受;那些在長期培養孩子中積累的經驗是最有參考價值的“資料”。父母們彼此交流教育子女的技巧與奇思妙想,著實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他們在交流中找到了如何去應對孩子的耍賴。如何讓孩子獨立地做自己的家庭作業,如何製止一對雙胞胎打架。
這正是一本積許多父母智慧、思想於一體的書。他們有的也曾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迷惑過;有的在叫喊中精疲力竭,感到幾乎要被他們的孩子禁錮了一切;有的父母在煩惱中渡過一生,有的心靈空虛,有的曾經放棄,有的最終找到了良方。這本書裏的所有例子都取材於做父母的人遇到的真實的問題。所有的建議又都是簡單可行的,每一件事都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的。
關於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行為方式問題社會上已有了許多理論,大多數作者隻接受一種理論,他們竭力讓你相信他們的理論對每位父母教育孩子都會起作用,但經過嚐試,我認為其效率並不大。既然每對父母的孩子都是唯一的,為什麼不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呢,然後選擇其中最好的加以運用?這本書裏提供了上千種方式方法,並不是所有的方法在任何時候都奏效,你可以自由地選擇對你有用的那些方法。
先認識自己
我們為人父母的行為大部分學自於我們的父母,在對孩子們說話時,你是不是意識到這些話在你小的時候也常常聽到呢?“當心,不然我擰斷你的腿!”“吃飯時安靜點!”。我們繼承了我們父母的口吻,按照父母曾經約束我們的方式去約束我們的孩子。雖說我們從父母那兒學到的方式大多數是有益的,但有些則不是,在這些方式中我們應該學會挑挑撿撿。
采用那些我們喜歡的方式,放棄那些我們討厭的方式。
我們也通過觀察那些采用好方式的父母,通過與朋友們的交談,通過他們為人父母的經驗拮取教育孩子的真經,我們彼此授藝。
我們也通過嚐試和犯錯誤來學習為人父母之術。絕大多數時間裏我們對孩子采取的方式基於我們最好的猜測,有些的確很應驗,有些卻讓我們一敗塗地。所有的父母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場測試,從醫院回到家的那一刻起,嚐試與失敗就交織在一起,我們那時深感無助。孩子哭了,怎麼回事呢?是餓了?孤單了?尿濕了?太熱了?還是太冷了?同樣我們也憑借累積起來的經驗去約束孩子。比如一次你讓孩子早點上床睡覺的辦法靈驗了,你還會再次采用它。
你所有為人父母及約束孩子的思想目的很好,通過你的父母和朋友,通過不斷的嚐試與失敗去獲得經驗是正常的,再加上你自己的判斷與常識,你就會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這本書就是建立在些基礎上與您來聊聊如何更好地培養我們的孩子。
我們父母要重新認識自己,作為父母您真的走進孩子心中了嗎?
沒有任何成功可以彌補教育孩子和婚姻的失敗。
在中國現在很多的家長盲目對孩子,主要體現在五點:
1、“比”。
總是習慣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總是說某某家的孩子如何優秀、考試成績如何好、自己的孩子什麼也不是、對孩子常常口頭禪就是你怎麼這麼笨啊、看到的全是別人的孩子優點、自己的孩子的不足點,保持這樣的心態對孩子,孩子成長在壓抑中度過,痛苦中度過!
長久下去,孩子在父母的比較和挑剔中,會失去自信心,失去自尊心!孩子有時也會思考,我笨是誰生了我?我笨是誰教我的啊?甚至有些孩子會說,別人的孩子那麼聰明,你為什麼不成為別人孩子的爸媽啊?別人的父母也是四十六歲,為什麼人家住在高檔小區房,開小車?你為什麼還住平民房,騎自行車啊?
父母是孩子心中永遠的榜樣,好壞一樣,你用人與人之間比的方式挑剔他,同樣他也是用人與人之間比的方式還原你!你用心靈的愛對孩子,孩子會用全身心的愛給予你!
家長喜歡說恨鐵不成鋼,可鋼是煉出來的,不是恨出來的。家庭教育如果是壞的,教育就失敗了一半,現在的家長對孩子是三個過度:過度關愛,過度保護,過度期望。
2、“逼”。
孩子成績一不好,現在很多父母就不得了,就開始逼學習加夜班,請家教,報各種培訓班!每天眼睛死盯著孩子做作業,讓孩子思想上和心靈上沒有一丁點自由,父母自己從來不學習,卻強烈要求孩子天天學習,一時也不能放鬆!天天隻關注孩子考高分,在學校排名!天天逼孩子學習,從不過問孩子內心真正渴望什麼?從不了解孩子最近在想些什麼?從不過問孩子交了什麼樣朋友?從不過問孩子枕頭底下偷偷在看些什麼書?
逼迫孩子學習隻有一個結果,那就是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動力,甚至失去對生活的勇氣,以及痛恨父母的決心!
3、“說”。
天天在孩子麵前說,我如此勞累就是想讓你考上一個好大學啊!我和你的父親如此省吃省用不就是為了你能將來有出息啊!將來能出人頭地啊!你還不爭氣!時時嘮叨個不停,把自己一生不能實現的願望全寄托上孩子的身上了。讓孩子徹底失去自由,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得為著實現你的一輩子也實現不了願望在苦苦奮鬥!
4、“打”。
孩子成績一旦不好,月考落名次,孩子一旦回頂父母的話,就一個字,打!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恐怕,無條件的服從。現在你能打孩子,那是因為孩子在上小學你能打得過他,到了初中高中,你還保持這樣的態度的話,總有一天孩子會爆發了,到時你打不過他時!
你後悔就會晚了,從你知道孩子心中的父母是什麼嗎?跟蹤有關調查,調查過一千個家長,小學的孩子對父母就是煩,初中高中還是煩,上了大學就上升了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