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功的父母(3 / 3)

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到至今,一樁樁兒子殺父母的真實案子還少嗎?2008年12月4號讓整個中國人都震驚一件泯滅人性的大案,陝西省甘泉縣一個二十六歲的兒子殺死了自己親身母親,且還痛恨的把母親的人頭用刀砍下來用開水足中煮了兩個小時!2007年5月17號讓日本內閣官房長官鹽崎恭內心都感到無比的害怕的事,一名日本15歲少年男子殺害自己的母親後將其頭割下,並拎著滿街走,平靜的走向警所自首!2003年12月30號,山西省晉城市城區西關街的一場悲劇:因要錢不給,19歲的女兒親手殺死用木棒、磚塊擊打親生母親,之後用菜刀母親頸部連砍4刀,致母親郭愛蘭脊椎斷裂、呼吸及心功能嚴重障礙,立即死亡!

這樣的悲劇發生的事件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例舉了,做為天下的父母們,這些悲傷事件發生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吧!孩子心中為什麼裝著如此多的恨?孩子為什麼要親手慘害自己的生母啊?你們真的做到了父母的責任嗎?你們真的關愛過孩子嗎?愛是發自內心的,無私的!而不是一味滿足自己感受,不顧及孩子的感受,高高在上,讓孩子對你無比恐慌和服從,失去了自由和道德的培養!

5、“替”。

替孩子包辦了所有成長的責任,就是勞動,家務一件也不會讓他們做,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樣樣包辦,孩子小時候想幫助媽媽做點事件時,媽媽會說:隻要你學習好就行,什麼事你也不要做!讓孩子失去了勞動的機會,讓孩子失去了獨立的生存起碼條件,這樣的愛,是沒有尊重的,沒有尊重的愛是最大的傷害,是害了孩子一輩子。

現在孩子考上碩士,上了全國知名大學本科,一旦走入社會自殺不斷,就是因為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內心承受生活的困難接受不了,就了卻生命,因為自己隻會是一個書呆子,會考試,平時成績好,在學校都是過著沒有任何風雨磨礪的生活,突然要自己去承擔那種自己根本不能獨立的生活,就思想不會成熟!而會想到死可以解脫人生,父母對孩子過度關愛,過度保護,現在的大部分年輕人沒有結婚時就做結婚的事,結婚時就做離婚的事,離婚後就做了卻生命、自殺,實現上“天堂”的夢想,把深深的孤獨和沉沉的悲傷留給了含辛茹苦的父母,這些都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沒有掌控好,產生的直接影響結果。

塑造一個人比改造一個人容易!父母的言傳身教,孩子的耳濡目染,那麼家庭教育才能潛移默化“潤物細有聲”!讓你的孩子聽美樂、讀好書、學賞識、存好心、構和諧,一輩子受益於家庭教育當中!

父母必做:

第一、每天花半小時坐下來,靜靜和自己的女兒溝通了解孩子最近想法和願望,目標和困難,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不僅僅是父母,還可以是朋友那樣親密,說說心裏話和悄悄話,父母工作繁忙出差在外也要抽出半小時電話溝通。

第二、父母要做找出孩子的二十個優點。不過,現在的很多父母要說孩子的缺點一下子可以羅列一大堆,優點一個也想不起來,把心打開,用愛真正來一次和孩子心靈的直接碰撞吧,千萬記得不要用恨。

第三、父母每天在家,自己在孩子和老公麵前大聲宣言,“我要學習啦”,說了就立刻去做,這樣的話,孩子也就會模仿你的行為,孩子也會學到這種學習的興趣和精神,父母以身作則榜樣作用立足於溫馨的家庭。

教育孩子隻有先成人,後成才;隻有先做人,後做事。

不是孩子不夠優秀,是父母太落後,隻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會天天向上!

愛不是總能起作用的

太多的父母都有這樣錯誤的想法:如果他們盡可能地去愛他們的孩子,孩子的錯誤行為就會得到改進。愛、溫暖和關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的確是至關重要的,它是基礎,但你還需要了解其中更多的涵義。

設想一下你需要做次手術,當你被放置在手術台上,醫生在你的耳邊低聲地對你說:“我想讓你知道,我根本不是外科醫生,別擔心,別緊張!我爸媽都是醫生,我有許多朋友也是醫生,我已經問過了許多關於外科的問題。放鬆些,關於外科手術我知道許多的常識,我也很關愛我的病人。”象這樣的人你能讓他的手術刀落下來嗎?

父母需要培訓就象職業人士們需要培訓一樣,孩子們需要訓練有素的父母就象他們需要懂愛的父母一樣。訓練能將你所掌握的各種好的教育方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訓練能提供給您教育孩子的構架與方向,給您以信心,你會知道你做的是否正確。良好的自我訓練還可以培養你的自信,而更多的自信也意味著你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少點對孩子的怒氣衝衝,少點在他人麵前的羞辱感,少點懲罰孩子後的不安。

此外,更多的自信意味著孩子會更加尊敬你,而沒有了自信,許多父母都怕去指正或懲罰他們的孩子,這也恰恰是他們放縱孩子的根源,一些父母擔心孩子們會因此不喜歡他們,一些父母擔心會在感情上傷害孩子,所以他們聽之任之,任孩子們的錯誤一味地發展下去。

這不再是我們成長的年代!

為什麼20年或30年前用來約束孩子的那些方法如今不起作用了呢?為什麼舊的方式方法不再靈驗了呢?為什麼對為人父母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人父母的困惑也越來越多了呢?為人父母變得越來越困難是因為孩子們也越來越難。因為他們有壓力,這種壓力是讓他們以孩子僅有的經驗和情感去做成年人的決定。他們所受的壓力還來自於競爭的夥伴,來自於學校,來自於媒體,來自於父母的不斷滲透,來自於孩子們還得為父母們來解釋問題。

我們的文化中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對如何教育下一代以及我們如何為人父母的角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社會的經濟狀況造成了我們家庭財務的緊張,父母們壓力重重地回到了家裏,他們的耐力變得極其的短暫,不斷上升的離婚率嚴重地影響著我們的孩子,當今的學校裏,每5個孩子中就有1個孩子曾經曆過父母的離異,單親父母更是壓力重重。

二十年前,在同一個或相鄰的城裏的人都有同樣的價值觀及信仰,不論你去哪兒,規則都是一樣的,每個人的父母都有同樣的期望。可是這樣的事兒並沒有持續多久,每個家庭開始有了自己的標準,我們的孩子經曆了不同的對與錯,這一切在困惑著我們的孩子。

社會當今的這些變化是怎樣影響著你為人父母去約束孩子的呢?為什麼今天舊的方式不再靈驗?舊的方式簡單,所以它可以解決那時候的簡單的問題,而今的問題卻變得越來越複雜,解決它們需要更精確的方法。我們的孩子生活在未來,而不是過去,為人父母的我們不得不與我們時代的對手合作。

如果你想做成功的父母,你必須懂得怎樣製約當今的孩子,父母們需要良好的培訓和自我的學習提高,並不是因為父母們無能,而是因為做父母不再簡單了。

三個成功的前提

每位父母需要創造三個前提才能在培養孩子上獲得更大的成功。

首先是要有思想開放的勇氣。有勇氣接受新的思想。如果你所做的對孩子起了作用,那就堅持下去;如果根本不靈驗,那就拿出勇氣來嚐試些新的東西,新的方法。

其次是你必須具有耐心的前提——大量的耐心。如果你的孩子12歲了,那也就是說他的行為方式已經發展了12年,你應該給你的孩子時間去改變。大多數父母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耐心。從一小時的工作,一小時的衝洗出照片,一小時配出眼鏡,到半個小時就能準備好一頓微波爐做出的晚餐,從汽車、電話、高速公路到同際互聯網,所有的這些超速發展讓我們期望迅速的成功。是技術教會了我們不耐煩。我們相信如果我們嚐試了一種新方式,一夜之間孩子就會有了改變。事實上,幾天的時間並不足以檢測一種新的方式,一些方式需要幾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讓孩子的行為有所改進,所以你必須耐心些。

最後你必須練習,每位父母都必須練習。即使是我們自己。比如說你的孩子根本不會在意你是學校中的心理醫師或是一位一呼百應的老板。在家時,你是個父親,你要受到孩子時時刻刻的檢測,你也必須耐心,如果你願意試試新方法卻沒有足夠的耐心,那就先把這本書送給別人買一支魔棒吧。

父母教育是家庭教育成敗的關鍵。

家庭教育的內容是很廣泛的。它包括家庭生活禮儀、家庭倫理(人際關係)、家庭道德、夫妻婚姻關係、子女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環境管理、經濟管理、飲食健康管理、娛樂休閑管理等)和父母教育。而這諸多內容中,目前最為迫切和亟待解決的是父母教育,因為父母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父母素質。

所謂父母教育,就是指對父母進行教育,即父母在對子女進行教育前,父母自身先學習,先受教育。父母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1、通過父母教育,提高父母素質,這將為提高下一代素質打下一個堅實基礎,並將直接促進社會安定與發展,從而進一步達到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質的目的。

2、通過父母教育,提高父母素質,可以為學校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奠定一個良好的社會基礎和創建一個合適的社會氛圍。

3、通過父母教育,提高父母素質,可以減少甚至根治問題兒童和不良少年的發生率。因為,問題兒童和不良少年產生的根源在於成人。研究表明,父母、教師以及其他成人的不正確的教育思想、觀念和方法,是產生問題兒童和不良少年的主要原因。問題兒童的問題不在兒童本身。

4、通過父母教育,提高父母素質,可以改善父母的教育觀念和具體的教育方法與技巧。從而改變父母的具體教育手段落後於兒童成長的現狀,使父母能夠有能力提前預防和察覺兒童成長中可能發生的問題。

同時,要注意兩個具體問題:其一,要避免家庭教育成為一種針對年輕父母的單純的知識傳遞和灌輸的傾向。知識的傳遞是必需的,但家庭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幫助父母建立教育好兒童的信心,引導父母了解教育兒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根源,學會分析問題,使父母能真正發現作為父母的“真我”,並有勇氣承認“真我”;在父母消除各種不良的心理偏差中,能真正努力實現對兒童的有建設性的教育。因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兒童及其父母在實施家庭教育的實際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是相當複雜的,如果不能解決父母自身處理和應對問題的能力,就很難解決這些具體問題。

其二,家庭教育的側重點是父母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僅限於如何培養兒童,而忽略真正需要提高的是父母素質,那麼,這樣的家庭教育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父母素質不高,怎能擁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又怎能培養出適合未來社會需要的身心健康全麵發展的下一代呢?

法國著名少年節目主持人克裏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經這樣忠告做父母的人:培養你們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為親情的慰撫與關懷有助於孩子的成長;留心不要在無意中謾罵了孩子,孩子的潛能是否得到發展,需要的是鼓勵,鼓勵中的孩子對未來充滿信心;不要替孩子作太多的決定,父母是孩子學習的輔導者而不是替代者,讓孩子學會快樂生活。

施皮茨博士還告誡父母們要記住這樣的基本道理:我們生兒育女不是為了自己,也並非為了填補感情空虛或要兒女為我們實現未酬的夢想生活;父母的職責是幫助他們明白必須對自己負起責任。而要做到這些,父母的素質起決定作用。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家庭教育的第一步,應是父母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心,應是父母教育;並且需要真正提高父母素質。父母教育是家庭教育成敗的關鍵。

改變孩子的行為從哪開始?

改變孩子的行為從哪開始?

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應該為父母所了解。

一、人的心理發展有順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滯後反應。

任何生命都是過程,任何過程都有開始。人的成長大致有三個時期,即1—6歲、6—12歲、12—18歲。12—18歲時人已經進入青春期,其獨立意識與逆反心態就決定了這一時期已經不是家庭教育的優勢時期,

所以,家教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在依戀期中,1—6歲又最為關鍵。由於人的心理發展具有邏輯的進程,所以,人在成年時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往往源於未成年。發生在2007年美國大學校園的一起槍擊案,槍手趙承熙的犯罪心理就形成於未成年時期(8歲)因移民而造成的心理創傷。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對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熟悉的環境、親切的夥伴比豪華的居室和汽車更容易讓孩子形成陽光與健康的心理,父母就不應該僅以自己的意誌去生活。

這一案例告訴我們,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則,父母的一切努力都會成為泡影。

二、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他的弱小和被動都決定他的一切是成人造成的。

客觀地講,撫養人對被撫養者具有生命的決定權、物質的提供權、照顧的程度權、個性的決定權。如果替孩子問一問大人:“我”是怎麼來的?就可發現,“我”的胃口是喂出來的,我的脾氣是帶出來的,“我”的觀念是嘮叨來的,“我”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我”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愛出來的……孩子出走、自殺、犯罪,看似是孩子的選擇,其實都是父母行為的反應或結果。

譬如,一個12歲的男孩因上網影響了學習,被媽媽訓斥後居然選擇了自殺。這位母親後悔不迭,但她不知道,孩子的這種選擇,並不是因為此次的管教,而在於她以往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由於母親的一貫寵愛,使孩子形成了一種錯誤判斷:既然你如此愛我,現在我的要求再不合理你也要答應我,否則我就用死來回應你。這一錯誤是誰造成的?仍是父母。

父母在孩子3—5歲時就應該找機會給孩子一次明確的態度展示:如果你做得不對,我就不愛你!當然,這需要相關的知識與操作的技巧。

三、家庭撫養不僅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

曾有一位父親,自己勤奮努力地掙下了萬貫家財,卻突然發現長大了的兒子一身壞毛病,沉溺於網絡無法自拔。無奈之下,他找到一位專家,居然拍出10萬元說:“你幫我教育好我的兒子,我就給你10萬元!”

這位父親,你錯了,教育孩子是你不可推缷的責任,更何況對人的心理教育是從情感撫養開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親情。如果沒有親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應,沒有正常的情感反應,一個人又如何會被教化?所以,撫養與情感、情感與教育息息相關。

四、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決定命運。

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在浮躁與欲望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偏重於孩子的智力發展,似乎孩子的分數和就讀的學校將決定孩子的一生。這是一種嚴重的認識偏差。智力、分數、學曆雖然重要,但是,縱觀人類曆史,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成功者,或被人們敬佩與記住的人,一定具有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責任感、同情心、博愛、自尊,等等。

所以,父母不要為孩子的學習能力弱而訓斥甚至羞辱孩子,而應該細心觀察自己孩子的特長,幫助其找出優於其他人的能力,使其建立自信和自尊,找到自己生存與發展的價值。在這一過程中,性格培養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因為任何人的成就都離不開社會活動,所以要教會孩子責任、博愛、合作、付出。

五、愛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家長要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有哪些。

由於孩子的弱小,由於孩子需要引導,也就造成了一些家長的認識誤區,他們認為自己有權決定孩子的全部生活,甚至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孩子。這種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孩子雖然衣食無憂卻不快樂,許多孩子雖獲得高學曆卻以自殺了卻一切。每當此時,痛不欲生的父母都會問:“這是為了什麼?”原因很簡單,一個從小沒有感受過快樂的人怎麼會有健康陽光的心態?

一個從小沒有被親人或社會善待過的人怎麼會溫情地善待別人?一個從未體驗過被尊重的孩子怎麼會懂得自尊?又怎麼會懂得尊重別人?

我們給予孩子生命、滿足孩子成長中所需的物質要求……但必須明白,“被給予者”也有獨立的人格,他們也需要被尊重,需要理解和平等溝通。

六、改變孩子須先改變大人。

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應首先反思自己,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許多家長都會急切地讓孩子去見心理醫生或專家,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其實孩子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與父母有關,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應該先改變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如何讓父母了解孩子成長的心理過程,父母如何在孩子出現問題時主動發現自己的問題?這都是作為父母的成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曾有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男孩在接觸網絡後略有些“成癮”,先後用作業本寫了數本網絡日記。家長發現後,不僅責罵了孩子,而且一古腦兒地燒掉了網絡日記。孩子當時似乎沒有什麼激烈的反應,也表示不再去網吧,但在第二天卻自殺了……這個案例說明,麵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必須有耐心、愛心,去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幫助他們化解苦惱。

在你讀本書的時候,你或許想:“聽起來好極了,那或許對我和我的孩子起點作用。”請記住讀一門技巧與參與實踐一門技能並不一樣,親身實踐一種新的方法意味著改變你的行為,要知道舊習慣是不容易改變的,它讓人感覺舒服,而新的東西卻不盡然。

隨著你讀書的深入,你能了解到做為成功父母應有的行為;你會讀到你所需的戰略與技巧;你將學會父母行為的相對措施,而且一定要練習。你也會發現目前的許多思想是正確的並不需要改變。在讀此書時,請列出一個你需要不斷改進的單子。練習那些你需要改進的行為,保持那些良好的行為。

因為培養一種新的習慣需要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所以每個星期回顧2—3次你所培養的內容,這會使你更快地鞏固新的習慣。

我需要做些改進的行為——

我需要稍做改進的行為——

正確且需要保持的行為——

小結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塊有待琢磨的玉,那麼父母將在上麵留下第一筆雕痕。——克魯普斯卡婭

孩子們會學好,也會學壞。他們的行為不是莫名其妙地發生的,不是遺傳的。一個行為良好的孩子不是幸運的結果,而是受到鼓勵的原因——如果孩子學習言談舉止,那麼孩子也能學著改變言談舉止。父母的言談舉止也是可學的。好父母的技巧不是突然地層現出來的,你要有信心能學著做一個較為成功的父母!

這是一本關於父母行為的書。它可以教你檢驗自己的行為,決定什麼時候孩子的問題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基於你;它會幫助你當孩子說他恨你時你應怎樣地支撐起自己;它告訴你該怎樣在你的衣服扣子被孩子耍整賴拽掉的時候保持平靜;它能使你幫孩子建立起健康的自尊;它會解釋怎樣教你的孩子學會為自己的問題積極地思考並輕輕鬆鬆麵對競爭對手的壓力;教你怎樣快樂地為人父母。

如果你想培養行為端正,判斷能力優秀的孩子,你需要懂得你的行為是如何與孩子的行為息息相關的,這是我寫這本書的意願,我希望讓您理解到:你怎麼做,孩子就會怎麼做,言傳身教是教育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