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給紀律重下定義(1 / 3)

我不知道有什麼比教養一個孩子更神聖的職責了。——貝多芬

“你是怎樣管孩子的?”“我常大喊大叫的!”“那管用嗎?”

“通常不管什麼用,隻能讓他老實幾分鍾。”“然後又怎樣呢?”“他又鬧起來”。

“那你又怎麼做呢?”“我氣瘋了,打了他一頓”

“管用啦?”

“起了一小會作用。”

當父母們被問起是怎樣管孩子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這麼就說。他們對孩子大喊大叫,責罵,劈啪地打一頓,取消允諾要給孩子的“優惠”待遇,強製他們回到自己的房間裏去。要知道管教和懲罰是截然不同的,使用得準確、恰當時,懲罰應該隻是全過程的一個小小的部分。

管教包括為人父母的我們教孩子如何做出更好的決定時我們所做的事情,管教是教孩子們如何為他們的行為做出更好的選擇,是教孩子們去負責任,教孩子們自己思考,教他們自己有能力去選擇怎樣行動。所有的這些概念都完全不同於管教就是懲罰的認識。管教意味著教孩子們自己做決定。

管束孩子時,家長應告訴他行為的標準,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不能做。特別在假期,管教孩子是每個父母責無旁代須做的事,可是,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呢?

1、家長自身要為自己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

孩子一生下來首先認識的是爸爸和媽媽,家長的一舉一動全錄入孩子的視野之中,深深地烙在孩子的心靈裏。所以,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確實不錯,為了使孩子向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就必須給孩子有一個好參照榜樣,家長必須要有一個良好行為習慣,千萬不要在度假期間或其他休閑時間用小額賭賻活動作為娛樂,要為自己負責,為自已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

2.家長要有一定的權威性。

平時,對孩子要有民主,並且,要給孩子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必須要讓孩子明白是非。但是,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或者已經犯錯誤了,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教時,一定要有權威。讓孩子知道家長對錯誤行為是嚴肅的,而且將伴隨懲罰和教訓。當孩子做了好事或建立起良好的行為了,家長就要給以褒揚獎勵。有的家長抱怨自己管不了自己的孩子,那就說明平時管教孩子的時候,沒有很好地建立起自己的權威,無論孩子聽沒聽你的話,你都沒有進行相應的獎勵與懲罰,也就說,你沒有相應的措施跟上去。使孩子覺得爸爸(媽媽)的話,聽不聽一個樣,這樣就不好了。

家長管教孩子必須是:有言必行、有行必果、言行一致,在日常生活中,要關注孩子的行為,嚴格地要求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教必須是負責任的,持之以恒的,不是憑家長一二兩句話就能解決的。而且還要告訴孩子你所提要求的原因。孩子才領略到家長嚴中的威,威中的愛。

3、父母之間要保持一致。

父母在管教孩子時應保持一致,要有統一的措施和策略,對孩子都要有統一的行為要求,這樣做孩子可以建立起統一的行為標準。如果爸爸允許去幹一件事,而媽媽說不可以,這樣會搞得孩子無所適從。特別是父母之間對管教孩子有分歧時,不要在孩子麵前賭氣,要在孩子不在場時,再進行討論達成共識。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

4、處罰不要太多,要以正麵引導為主。

許多成功的父母都有一套獎懲措施跟著落實對孩子的管教。在孩子做得好時,進行精神鼓勵或物質獎勵,隻有在不得不處罰時候才去懲罰孩子。對孩子來說,獎勵比懲罰更有效果。所以,切切不可從生理上和心理上來虐待孩子,罵孩子“笨蛋”、“傻瓜”、“混蛋”、“沒出息”是很不可取的。

當孩子犯錯時,杜絕用疏遠、貶抑、支配、體罰等教育方式,但是,一定要讓孩子深刻地知道犯錯的後果。要把孩子管教好,最上策就是表揚他的進步,給以精神鼓勵或進行物質獎勵。鼓勵他多做些有益於人們的好事。

如何正確的管教孩子

管教孩子是一門科學,中國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麵往往不知所措。本文闡述了正確的管教孩子的內涵以及如何用自然主義來管教孩子。

管教孩子也是一門科學。

有些父母自孩子出生起就從來沒有想過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到了孩子上學了才開始發牢騷:我那個“小子”氣死人了,作業不好好寫,天天胡鬧。這是一種類型的父母,他們缺乏基本的教育觀念和意識,認為做爹媽的管吃管喝就行了,而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也不知道應該怎樣管教,所以從一早他們就放棄了教育的機會。

還有一種父母有很強的教育觀念和意識,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很早就在設計教育方案。有許多這樣的父母,從小讓孩子學鋼琴、英語、舞蹈、繪畫、放學後去上各種“奧賽班”,小小的年齡天天要趕幾場。這些父母非常辛勞,其結果可能是“對孩子關心的越多,對孩子的傷害越大”,孩子的身心遭到更嚴厲的摧殘。

有些父母看到這樣的方法不好,怎麼辦?幹脆崇尚盧梭的“自然成長”。到底什麼是“自然成長”?其實他們也說不清,大概就是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讓孩子自由發展,讓孩子多玩,美其名曰:順其自然(其實盧梭的自然教育法並不是這樣)。這同樣是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那麼真正的自然主義教育究竟是怎樣的呢?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把兒童當兒童看,教育必須適應兒童的身心發展;以行求知,體驗學習;激發學習愛好,教給學法。其為受教育者提供了尋求教育的相當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權,使受教育者基本上可以按照自身的意誌、意願、性格、愛好、身體狀況、生活安排、愛好愛好、生物鍾的節律、學習習慣來選擇最適合自身個體、最能發揮效能、最能達到學習峰值的方式來進行主動的學習。

那麼具體說,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一、了解愛好,發揮特長有些家長自己年輕時的理想受到種種客觀條件的限製而未能實現,於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這本身沒有錯,但必須要考慮孩子的性格、愛好與自己的理想要求是否一致。

當自己的夢和孩子的愛好以及素質相統一的時候,這無疑是一件大好事。事實上這樣的例子也非常多:宋代蘇洵一家,近代梅蘭芳一家就是真實的例子。而常見的情況又往往是自己的夢和孩子的愛好、愛好、素質、特長不一致,這時候就有可能出麻煩。有些家長不考慮這些差異,經常用家長的權威一廂情願地強迫孩子服從自己,扼殺孩子別的正常的愛好特長。結果是費力不討好,費時費力又費錢,得不償失。像強迫孩子練鋼琴、學繪畫等,結果是扼殺了孩子的正常愛好,扭曲了孩子的心理,使孩子對家長產生了仇恨,造成了多少悲劇(不是有孩子為了不練琴而把自己的雙手弄殘的先例嗎?)。

所以家長在有漂亮夢想的情況下,要有一雙慧眼,了解孩子的愛好特長,順應自然,遵循規律,服從真理,因材施教。

二、舍棄溺愛,磨練意誌古往今來凡是對人類有貢獻的人,做出突出成就的人都是有堅強意誌力的人。

所有大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文學家之所以取得非凡的成就,無一不是在頑強意誌的支配下,拚搏奮鬥的結果。對當今的孩子來說,從小在蜜罐子裏長大,缺少的就是頑強的意誌力,怕吃苦。“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字眼是太生疏了。這是現代獨生子女的通病。所以從小磨練孩子的意誌很必要。怎麼磨練?無非就是實踐,實踐,再實踐;堅持,堅持,再堅持。

首先要利用榜樣激勵法,讓學生明白意誌可以彌補智力乃至身體上的缺陷。達爾文,愛迪生,愛因斯坦小時候都曾被人認為是笨孩子,但他們有遠遠超過別的兒童的意誌力,做事持之以恒,鑽研某一問題通宵達旦,對要研究的事物能入迷的精神。

美國作家海倫吳迪自幼兩耳失聰、雙目失明,卻成了美國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作家之一。“勤能補拙”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其次,引導孩子不要相信那些片麵的宣傳:什麼學習生活要輕鬆、快樂、在玩中成長等等。這種宣傳不是別有專心的話,至少是片麵的。它並不針對普通人,誰信了,誰就受騙、吃虧,白白辜負了少年時光,應了那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其次,家長要創設磨練孩子意誌的活動,吃一些必要的苦。如堅持晨跑,堅持學有一技之長等等。家長還要輔導孩子製訂學習、鍛煉、生活的計劃。意誌薄弱的人一般缺少計劃性,天天得過且過。意誌堅強的人都習慣於給自己製訂計劃。說了算,訂了幹,隻要說到就要做到,力求養成習慣。孩子究竟是孩子,自覺性不比大人。

所以要磨練孩子的意誌力,大人首先得做好磨練自己的意誌的思想預備。許多孩子在學一技之長時都會知難而退,多半取決於家長是否能堅持。

然後,家長要有“舍得”心理。現在的獨生子女,他們拈輕怕重、嬌氣等毛病,其實都是家長慣出來的。往往是孩子未喊累,家長已先舍不得;孩子尚未吃苦,家長已先心疼的恨不得自己替受,如要“頭懸梁、錐刺骨”那更是萬萬不可。

所以假如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做家長的就要先放下“含在嘴裏、捧在手心”的寵愛心理,放手讓孩子去拚搏摔打。

三、準確讚賞,培養自信中國的父母似乎不約而同的形成了一種習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父母都像不好意思談論自己的優點一樣,也很少肯定和讚揚孩子的優點,而是把注重力集中到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上,喜歡用孩子的缺點去比其他孩子的優點。

孩子在整日無休止的抱怨和批評中喪失了自尊和自信,形成了“我什麼都不行”的自我表現認定。從而他們用少動手、少說話、少參與來避免暴露自己的短處,從而保護自己,日久就形成了內向、自卑、懦弱、主動性差、社會活動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差等消極的自我表現意識,嚴重影響心理健康,在其原本具有的一些優點逐漸縮小時,缺點則變得越來越多,這樣的家庭教育絕不會是成功的。

所以我們呼喚“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家長應唱一首“我能行”之歌,賞識孩子,培養自信,讓孩子無論在學校,家裏都欣賞自己,能自信地說“我能行!”而一個知識貧乏、技能低下的孩子在人群中必然被“小看”,導致自尊心受損,自信心喪失。

孩子處於這樣的境地不依靠外力將難以自然地發展,如此心境的孩子是無法自立的。因此,父母要使孩子獲得同齡人必須具備的知識和技能,使孩子與人交往不產生“低人一等”的感覺。

家長要選擇孩子感愛好的科目進行重點輔導,使孩子在這些方麵鑽得深些,學得廣些,成為這些科目的佼佼者,以此使孩子體驗榮譽,增強自信。家長要努力創設機會讓孩子擁有自以為了不起的拿手本事,讓他得到更多的讚賞。

從家有女兒之日起,我的信念至今未改:隻有嚴格管教孩子,才是真愛孩子。到美國去的很多人都發現,美國人生下來就和心理學家打交道,因為教育孩子必須要學習兒童心理學的知識,要得到心理學家的指導。

所以,做合格的父母必須學習兒童心理學和兒童教育的知識和方法。孩子的教育從出生時開始,但教育絕不是盲目的。所以我們應該大聲疾呼:請正確的管教孩子!

注重與孩子的合作而不是控製

許多父母對管教的目的感到糊塗。他們認為管教就是掌握孩子的行為,而不管他們做什麼。這樣的目標是錯誤的,而且常常不會改進孩子們的行為。管教不是掌握,而是合作。合作意味著讓孩子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因為它值得那麼做,這樣促使你的孩子朝好的方向發展,是一種良好的管教方式;不幸的是,太多的父母每天隻知道滿足追著他們的孩子硬逼著他們去做事。

管教不應該是一種負擔,不應該讓其中的每個人都感覺糟透了。

管教孩子並不是越嚴越好。

父母往往為孩子提供過多過細的幫助,對孩子進行嚴格管教。比如,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不是坐在孩子身邊指指點點,就是親力親為,以為隻有這樣孩子才會老老實實地把作業做完。並且在很多時候,家長習慣於強迫孩子嚴格按照他們的意誌行事。

作為家長,他們不是培養孩子認真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而是每次都要親力親為;他們不是讓孩子自己找到做錯題的原因和正確的解題方法,而是嘮叨、吵罵個沒完。家長也許會說:“是老師要家長每天監督孩子學習、檢查孩子作業的。”殊不知,他們完全誤會了老師的本意,因為孩子從小缺乏學習的自覺性,老師是希望家長能和學校配合,多督促孩子學習,共同關心孩子的成長,但絕不是讓家長如此這般地把孩子管“死”。

家長每天守著孩子,未必是好辦法。這樣會導致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嚴重依賴父母。有的家長甚至做了孩子的陪讀,孩子學到哪裏,家長也學到哪裏。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依賴家長的習慣和惰性。慢慢地,孩子根本檢查不出自己作業中的錯,或者一遇到困難就繞道而行。

據對部分學生家長的調查,一些家長總是大膽地放手,讓孩子自己管自己。家長先是對孩子進行一段時間嚴格的管教,讓孩子製定學習計劃,告訴孩子什麼事該怎樣做,然後再讓孩子自己管自己。如果孩子確實可以把自己管好,而且每天能讓自己有一點小小的進步,家長就給予鼓勵。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榮譽感,都爭強好勝,隻要你充分信任你的孩子,大膽地放手讓他管理自己,他就會比你想象的還要出色。如果孩子有什麼事情沒有做好,千萬不要嚴厲地批評他,應該多給予理解和安慰,應該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在一天天提高。孩子的能力提高了,信心增強了,自然而然地就養成了獨立學習的好習慣,即使遇到困難,也會愈挫愈勇。

無論是大發脾氣還是胡亂扔東西,或是早上不肯穿衣、不願洗臉……孩子們總是在不斷地測試你的忍耐極限,深深地吸口氣,不要放棄。

雖然我們已經能克隆出綿羊了,但要哄你的孩子乖乖地穿上衣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僅就管教孩子問題設立一項諾貝爾獎也不為過。美國紐約州的安德瑞·海絲柯爾談起女兒3歲時的一件事,至今記憶猶新:那天早上,我正準備送基娜去幼兒園,可她死活不穿衣服。我好言相勸、哀求、恐嚇,什麼法子都用了,她不僅置之不理,反而跑回床上蒙上被子睡覺……我簡直讓她氣壞了,拉開被子在她屁股上打了幾下,她就歇斯底裏地大哭起來。最後,基娜終於穿上了衣服,不過她的忘性挺大,第二天仍然鬧著不肯穿衣服。安德瑞媽媽卻為此內疚了好幾天,對自己的失去控製感到非常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