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瑞媽媽的行為的確不符合現代育兒觀念,但又有哪一位父母麵對無理取鬧的孩子能保持十分理智的態度?尤其是1到3歲的幼兒,都是些自我中心、不明事理、專門考驗你耐心的小東西,幸虧他們很可愛,不然的話,真要令大人們厭煩了。因此,要決定什麼是適宜的行為並教會(而不是強迫)孩子這些適當的行為,一直是困擾著父母們的一個重大問題,即使出版了無數的育兒指南、父母必讀一類的書籍,對此仍是莫衷一是。能不能教導一個9個月的嬰兒不要扯爸爸的眼鏡?能不能指望一個14個月的幼兒懂得與別人分享玩具呢?能不能教會一個2歲的孩子控製自己不亂發脾氣呢?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教授助理維多利亞·拉維尼說:“問題的症結在於怎樣讓孩子不是強迫地,而是自覺自願地做你認為適當的事情。”
對於1歲以下的孩子采用“管教”的方式讓他們分辨是非實在是不可想象的事。當孩子拽電話,把手指塞進電源插座,用指頭去戳別的小朋友的眼睛時,他並無惡意,僅僅是在探索新奇的事物,而這正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主要任務,做家長的總不能因噎廢食,把孩子限製起來吧?唯一的應對策略是:把東西挪開、挪開、再挪開!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良行為的發生常常是因為渴求自主,或希望引起他人注意,或僅僅是由於挫折感。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無法分辨是非(大約要到3歲左右才開始分辨是非)。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霍夫曼認為:18至20個月的嬰兒已經可以對其進行勸說,他們已經開始懂得適應他人的要求了。
以下是一些幼兒的典型行為:
鬧脾氣:專家們認為鬧脾氣是孩子學習表達憤怒和挫折感的正常方式,如果不是鬧脾氣的次數越來越多、並隨著年齡毫無改觀的話,父母無須過分幹涉。兩歲半的本·卡洛尼就是一個堅持自己的喜好,對試圖改變他習慣的人吵鬧不休的典型。他母親說:“他堅持以某種方式刷牙,以某種方式爬上椅子,別人倒果汁必須有他幫助……最近,當本謝謝爸爸後,爸爸沒有象往常那樣說‘不用謝’,而是說‘不用,謝謝你,本。’本為此就大發脾氣。”專家建議卡洛尼夫婦,當本發脾氣時不要理睬他,與他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試著和他談心,讓他解釋生氣的原因。這種方麵有時奏效,有時一點用也沒有。但為了哄孩子把他抱起來或順從他的要求隻會使他更加變本加厲。
不願分享:孩子在2至3歲時才開始懂得與人分享東西,但不要指望他們發自內心的樂意,也不必為孩子的你爭我奪而擔心。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精神學和兒科學教授斯坦利·格林斯潘說:“孩子與其他兒童的相互交往更為重要。分享是通過這些交往獲得的一項成果。”居住在加州的帕蒂·拉爾夫嚐試鼓勵兩歲半的女兒傑西與人分享東西,結果卻是成功失敗兼而有之。帕蒂說:“她固執地不願與人分享自己的東西。”
打人:大人們對孩子動手打人常常是不能接受的。但斯坦利·格林斯潘認為:“不必對此大驚小怪。”有時孩子打人是為了應付他們不喜歡的事情,有時候是從同齡小朋友那兒學來的。住在倫敦的13個月大的美國女孩勞拉·斯科特就是一個例子。一次,勞拉打了另一個女孩之後,她的父親抓住她的手溫和地對她說:“不能打人,不能打人。”從此,勞拉就再也沒有打過人了。
穿衣服:傑西·拉夫喜歡將衣服前後反穿,或穿互不搭配的衣服,或將鞋子左右反穿,還有一次她想穿著睡衣上學,這些都可能演變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傑西的母親說:“她隻是在學習如何表現自己的意誌,隻要不過分,我一般是不幹涉的。”
吃飯:在維多利亞時代,孩子進餐時都乖乖地坐著將分給自己的食物吃完;而今天呢?如果能讓一個不足3歲的孩子在餐桌前乖乖地坐上15分鍾以上就是一個奇跡了。父母不斷地與孩子作鬥爭,企圖使他們吃各種不同的食物,這實在是浪費精力。馬裏蘭大學人類發展學教授查爾斯·弗萊特認為:“隻要睡覺和代謝正常,孩子偏食不是大問題。”格林斯潘則認為:“正確的方法是父母不要給孩子製定過多的規則,應該使規則適合每個孩子的需求。”
就兒童的行為而言,以上列舉的都是容易對付的。斯坦利·特雷基博士在《難以管教的孩子》一書中指出:那些過度活躍的孩子對父母的耐性是一種挑戰。這類兒童好動、十分任性和固執,注意力難以集中,嚴重的可以確診為兒童多動症。臨床上很少發現3歲以下的孩子患多動症,但問題卻隱藏於這一階段的發育過程中,如果孩子8個月後仍未顯示出有意識的抓取動作、微笑、發聲,2歲時仍未顯示出對較複雜的人際關係的相處能力,這些就會是3歲時導致情緒和智力障礙的前奏,屆時會出現無法分辨幻想與現實,或缺乏適當的認知和語言技巧,這些問題更令人擔心!
怎樣管教讓孩子快樂成長
常常聽到新教師抱怨:“愛的教育是不切實際的,我實施了一段時間,結果學生不聽,常常弄得教室秩序一片混亂。”深入了解才發現這些新老師誤將“管教”等同為“處罰”,所以實施“愛的教育”就不能實施管教。其實不隻是新老師,有不少的父母也將管教視為處罰。
要感受孩子的感受。
孩子並非天生就知道對錯,是非觀念必須通過父母的教導才能懂得,管教就是要幫孩子建立行為的尺度和準則。父母要孩子遵守規矩,但是規矩是成人規定的,孩子並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可以那樣做不可以。
父母在孩子的行為逾越規矩時,固然要製止,並告訴他這是錯的,但是也沒必要大發雷霆,甚至責罰孩子。處罰孩子會給孩子這樣的信息:個子大的可以打個子小的,侵略是一種手段。
幼兒園裏攻擊性最強的孩子,有不少是來自以打罵方式管教的家庭。想想自己當孩子時被處罰的經驗,很少人會認為這是好的。父母如果能夠感受孩子的感受,就不會去處罰孩子了。
要了解孩子特性與孩子一起互動。
管教孩子要先了解孩子的發展和能力。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他們發展上的一些共同特性和能力。父母管教孩子,應根據孩子的發展和能力,去製定行為的要求尺度,不要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例如要求剛學會走路,走路還不是很穩健的孩子,要求他一有尿意就到指定的地方小便,這樣的要求未免過於嚴厲,很可能帶給孩子難以承受的壓力。又如開始會走路的孩子,獨立的需求迅速增加,然而每一項決定對他而言,卻都是一件大事,有著極為強烈的情感波動,有時會因為過多的刺激而突然大發脾氣,尤其是在公共場合或家裏客人來訪時。
父母若知道這個年齡的孩子有這樣的特性,就不被孩子的突然鬧脾氣搞得莫名其妙甚至難堪,而是能夠試著去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並以比較平和的態度,理性地處理這種情況。雖然同年齡的孩子有其發展上的共同性,但是同一年齡孩子還是有個別差異的。所以家長在對待不同的孩子時,要先了解他,然後再根據孩子的特性和孩子互動。
對於孩子行為要求必須一致。
處理孩子的行為要有原則,態度要堅定且一致。有時,孩子會試探父母的要求尺度,例如當孩子第一次爬到電視機前,回頭看看你的時候,就要立即將他領開,讓他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當他第二次這樣做時,家長的做法一定得跟以前一樣,否則孩子就會有一些無所適從的感覺。
孩子的記憶力是短暫的,告誡過的可能再犯,父母要有耐心不斷提醒,不要以為說過一次、兩次,孩子就能牢牢記住。肯定堅決地定出行為的尺度,讓孩子們接受消化,成為他的行為準則。這需要多年的工夫才能逐步完成,所以父母要有耐心,不要操之過急。
要顧及孩子的自尊心。
管教孩子也要顧及孩子的自尊心,處理孩子不當的行為最好在沒有別人的地方,尤其不要在公共場合。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可能培養出自尊心。在公共場合責罰孩子,毫不考慮別人的眼光,孩子會感覺父母不尊重自己,這樣很難使孩子培養出自尊心。沒有自尊心的孩子,也不會知道要尊重別人。
要明白管教孩子的真正意義。
管教孩子是要讓孩子成為獨立成熟的個體。有時候父母責罵孩子,甚至處罰孩子,是因為孩子不遵從自己的要求,父母深感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父母要常常檢查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順從。
不要禁止孩子對外在的探索。
從出生開始,孩子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心,好奇心驅使他們不斷地去探索周圍的世界,運用感覺器官去認識周圍世界,但是他們卻常常沒有覺察到潛藏的危險。年幼的孩子看到東西,就拿起來敲一敲、打一打,甚至咬一咬。所以家中貴重或危險的物品最好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盡量減少環境中任何可能造成危險後果的因素,以避免孩子受到傷害。但父母不要禁止孩子對外在世界的探索,因為這是他們認識外在世界的方式,但是要經常留意孩子的行為,見到孩子的行為可能導致危險,就立即製止。
以良好對策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
建立行為的尺度和限製:除了了解孩子的特性,父母還要有良好的對策去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行為的尺度和限製。例如,孩子在商場看到玩具就哭鬧著要買,有些父母會趕快買來哄孩子,結果孩子以後就以這樣的行為作為手段,要挾父母。有些父母則是責打孩子,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麵對孩子哭鬧時的對策:比較好的策略是抱起孩子到一個安靜的地方,讓他先好好地宣泄不愉快的情緒,再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或者離開孩子的視線範圍,孩子看不到父母通常都會立即停止哭鬧。
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她的。
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愛,但也需要父母的管教。孩子最害怕的是父母不愛他,管教孩子,不要以收回父母的愛為要挾。處理孩子不當的行為,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仍然愛他,但是以收回愛為要挾的行為是不允許的。
多給孩子擁抱。
年幼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肢體的接觸,給予孩子擁抱,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多和他談話或遊戲,讓孩子知道父母是關心他的。
愛和管教可以並行不悖。
孩子要有愛的滋潤才能健康成長,適當的管教行為才利於孩子,愛裏要有管教,愛與管教是可以並行不悖的。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愛中成長,在適當的管教中學會規範自己的行為。
家長管教孩子要注意十三戒
1、戒過度保護。
有時候,由於太注重表麵的安全,忽略看不見的心理需求,縱使孩子具有優秀的先天條件,卻得不到應有的發展,當孩子想跑、想玩時,大人會害怕孩子受傷而禁止他。如此的話,孩子便會養成不好動的習慣,身體變得遲熟、孱弱多病,心智的發展也必然受到阻礙,性格也會變得退縮膽小、缺乏自信、無法麵對困難。我們必須明白,關懷是心靈上的溝通,並不是行為上的幹預。過份的幹預既令孩子反感,也妨礙他發展潛能。
2、戒過份寵愛。
事事順從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麼事情都不必動手,於是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任性、依賴、遲熟、不能忍讓、也不懂自己照顧自己,即使表麵看來柔順溫和,但當孩子長大,需要麵對難題時,就可能出現性格突變。
家長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等於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導致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萎縮……
3、戒揠苗助長。
孩子年紀愈小,基本動作愈少受學習或訓練影響。不顧孩子的發育情況,強迫他提早學站、學走路、學寫字……造成孩子身心嚴重失衡,導致產生脾氣暴躁、焦慮、冷淡、退縮等問題,兼且會拒絕學習,也不懂與人和諧相處。
4、戒過份專製。
經常以權威口吻規範孩子的舉動、限製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會使孩子長期處於恐慌之中,無法表達自己,隻懂唯唯諾諾,不懂快樂;並使他失去自信,變得緊張、沒有安全感,麵對事情不知所措,失去嚐試新事物的勇氣等。另外,為了發泄不滿,孩子會欺負比他小的孩子,當孩子長大,他更可能會對我們存有懷恨的心理,把以往積壓的不滿,發泄回我們身上。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兩種心理狀態: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財產,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二是父母將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現,希望子女能實現自己想實現,但沒有實現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灌輸給孩子,企圖讓孩子按父母的設想去生活……
5、戒臉孔嚴厲。
孩子無法在嚴肅當中感受到我們的愛,擺出嚴厲的臉孔,隻會令他對您卻步。我們應避免用苛刻字眼責備他,即使他做得不夠好,也應溫和地給他意見,使他容易接受。
許多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卻又很吝嗇讚美自己的孩子。他們常常擺出一副長者的麵孔責備孩子,以為這樣才是教育,其實卻忽視了讚美所帶來的奇妙的教育效果。適宜的讚美能產生多方麵的教育效果……
6、戒忽略孩子優點。
覺得孩子沒什麼長處,就算有,也視之為理所當然,使其天份無從發揮。
中國人比較謙遜,不在人前稱讚孩子,有時還會不經意地批評他。其實,我們對孩子的評價是他建立自我形象的依據,如果經常提及他的缺點,孩子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僅影響其自信心,甚至會認定自己一無是處,更不思進取。
表揚要及時,對應表揚的行為,父母要及時表揚。否則,孩子會弄不清楚為什麼受到了表揚,因而對這個表揚不會有什麼印象,更提不到強化好的行為了。表揚要具體,表揚的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準努力的方向……
7、戒忽略孩子說話。
孩子喜歡問問題,我們會覺得很煩,而打斷孩子的話,或要他收口;人家問孩子問題,我們卻經常替孩子說話。這樣,會剝奪孩子練習說話的機會,導致自我表達能力差,孩子並會漸漸不再跟我們說話,嚴重影響親子間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