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模仿守則——
為了讓孩子模仿好的榜樣,健康地成長,家長應當牢記以下守則:
第一條,適當的角色和行為示範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第二條,孩子是麵鏡子,爸爸媽媽可以從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在孩子麵前要努力做個好榜樣。
第三條,要鼓勵孩子模仿好的行為,對孩子所模仿的不好的行為要加以製止。
第四條,對孩子在模仿過程中出現的自創動作,隻要是對孩子和周圍人無害的,不必幹涉。說不定,未來的發明家就在你的身邊。
如何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高手。
在飯廳裏,一個大人抱著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嬰兒看到了一幅畫了許多水果的畫。他一邊看著畫,還一邊做出假裝吃東西的樣子。當時這個嬰兒本來還在吃奶,由於他曾經看過大人吃水果的樣子便模仿起來。抱嬰兒的大人看見孩子模仿的那麼開心又很有興趣的樣子,就抱著他站在畫前,一直到嬰兒興趣索然才離開。
孩子最讓人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他們具有異常敏銳的觀察力。大人想象不到的事物,孩子可以想象到,大人觀察不到的事物,孩子都明察秋毫地看到了。
孩子借助模仿大人的機會進行最早的練習,故事中這個大人滿足了孩子塑造自我能力的需求。他無意中的配合動作順應了孩子的天性。這個大人真是我們所稱的“教育家”!
一個小孩看見大廳的芭蕾舞者雕像後,立刻跳起舞來,因為孩子曾經看過別人跳舞的樣子,所以他知道雕像的姿勢就是跳舞的動作。
這就是孩子天生的模仿和學習能力。他們正是這樣得以進步和提高的。他們的智能也是這樣得以開發的。所以,成人一定要學會敏銳地觀察出孩子的需要,隻有這樣,才能給予孩子需要的幫助。其中讓孩子參與我們的生活將是首要的一項。
很多父母,乃至教育家們都認為,孩子就像“軟蠟”一樣可以任意塑造。大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誌任意塑造他們。父母可以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計劃發展成長。這樣的觀點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致命的錯誤在於:大人可以像上帝造人那樣隨時捏製孩子的“軟蠟”。而事實上,孩子必須依靠自己來塑造。任何的強暴介入都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永久創傷。就是把大人的這種幹擾稱為邪惡,也不為過。
當孩子抓住了你犯的錯誤時,別防範他們,好好利用這個條件將你的尷尬變成一次有價值的學習機會。在孩子聽到我罵了人後,我承認了我的錯誤。我當時是因為怒氣衝衝,但我對我的怒氣承擔了責任。我並沒有在孩子麵前嘖嘖不休地責備那個搶占停車位的人,把責任都推給了對方。我勇敢地向孩子道了歉。所有這些行為都是樹立你在孩子麵前榜樣的無價品質。
孩子學習你的一舉一動。如果你謊稱自己12歲而逃過成年人買票時應多付的那份錢,你無形中便教會了孩子說謊;當丈夫在家時,你卻對打來電話的人說他不在,你就教會了孩子說謊;如果你吃飯時搞得亂糟糟的,那麼你就教會了孩子吃飯時弄得亂糟糟的一團;如果你整日看電視,那麼你就教會了孩子整日去看電視;如果你大喊大叫著人們的名字,那你也教會了孩子沒有禮貌;如果你對孩子動怒,孩子就會對別人動怒;如果你對搶占停車位的那個人說了些髒話,你則教會了孩子去說髒話。
相反,如果你能心平氣和地講話而不是怒氣衝衝,你則教會了孩子怎樣在被激怒的情況下保持冷靜;你對自己說的髒話道歉時,你則教會了孩子怎樣對所犯的錯誤負責;你對自己的怒氣負責,你便教會了孩子對自己的怒氣負責;你彬彬有禮,你則教會了孩子彬彬有禮;你能事事與大家分享,你則教會了孩子事事與他人分享;你能與人為善,那麼你的善良也傳授給了你的孩子;當你全力以赴做事時,你的孩子也會學著專心致力於所做的事情;你常常讀書,你則培養了你的孩子對待讀書的正確態度;你吃健康的食品、積極地健身,那麼你的孩子也會緊緊地跟從;如果你以一種負責任的方式行事,那麼你的孩子也將會以一種負責任的方式行事。
這其中如果你給孩子樹立了一種虐待的榜樣,那則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你怎樣虐待了孩子,孩子也會在日後怎樣虐待你。為人父母的你動用武力,怒氣衝衝地打了孩子一頓,天常日久,在孩子的心中則形成一種印象:“父母就是以這種方式來對待他們的孩子的。”當孩子長大成人後,他也將以此種方式對待他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一舉一動是否象你,仔細觀察一下你的行為就會一目了然了!
和孩子一起模仿
孩子們從一出生就開始模仿大人,在學習中形成自我。那麼父母呢,在孩子模仿你們的過程中,你是不是也可以有所收獲?
當你喂小孩子吃飯時,把小勺遞到他麵前,寶寶自然地張開了嘴,等著品嚐美味。那麼你呢,你的嘴是否也張著?你們倆誰先張開嘴?到底是誰在模仿誰?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艾普·迪葉特斯特輝解釋說:“在4/5的情況下是孩子看到伸過來的勺子後先張嘴,然後父母才模仿孩子的動作;餘下1/5的情況是父母先演示,孩子再模仿。”
這個簡單的喂飯的例子說明了,模仿不是單向的,模仿其實可以理解為父母和孩子間的交流的一種方式。
模仿——我的愛對你說……新手爸媽要學會與新生寶寶交流。
艾普教授告訴我們:“如同水中的魚群群居群嬉一樣,人也時時參照周邊的人們:互相觀察、互相模仿。我們需要一種歸屬感和獲得認可、接受的願望,而模仿可以滿足我們的這種願望。”
很多父母都知道一項研究結果,就是在很小的嬰兒麵前做吐舌的動作,寶寶也會模仿。你們也可以和自己剛剛出世的寶寶來做一個特殊的遊戲:爸爸或媽媽在寶寶麵前做出親吻的嘴型,看看寶寶是否也會模仿出同樣的姿勢。有研究者在剛剛出生不過42分鍾的嬰兒身上就觀察到了這種行為。
父母和孩子可以一開始就通過模仿互相交流。你可能會感到,當孩子模仿你時,你的麵前似乎有一麵鏡子,你做什麼,孩子也做什麼。當然,這種模仿也會起到不好的效果:如果孩子看到大人抽煙,觀察手是如何在嘴前往複的,他或許會用一塊積木代替香煙來模仿你。
不管他模仿你抽煙的動作讓你感覺如何,也許你覺得自己很愧疚,但孩子在模仿你時毫無惡意。他模仿你,是因為父母是他的偶像,他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你的孩子毫無保留地信任你。當你把寶寶抱在懷裏,他同時也抱著你,貼在你身上向你表達他的愛,如同你對待他一樣。
模仿——生活原來是這樣的。
如果一個6個月的嬰兒得到一麵小搖鼓的話,他會立刻意識到,他不僅可以將他攥緊,也可以鬆手扔掉。因為這麼大的孩子開始有意識地抓住東西,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因而寶寶突然意識到,他可以“有所作為”影響什麼了。於是他開始非常熱情地練習,將事物與目的結合起來。此時,模仿可以起很大作用。例如當你把禮品紙揉成一團發出聲音,孩子會好奇地學著嚐試,是否他也可以用手和紙製造出同樣的音響效果。
慕尼黑馬普研究所研究認知和行為發展的小組成員艾兒絲納博士說:嬰兒在9個月到12個月大時達到模仿的高潮階段,此時他們理解他人行為的能力也得到了發展。我們成年人會知道其他人的行為是有意義的,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人進了廚房,就會推測他去那兒是有目的的。那麼孩子呢?她和同事一起研究2歲的孩子是否同成人一樣思考。最初的結果表明,孩子會對模仿事物的意義有自己的理解:大人若是像孩子一樣把玩具塞到嘴裏的話,孩子先是很吃驚,但他們並不去模仿。
知道了這一點,下次你逗孩子玩時可別被那聰明的小腦袋瓜取笑哦。
模仿——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如果孩子因為肚子痛而整夜睡不安穩,第二天早上,父母的情緒通常會有些煩悶,這是人之常情。但假如寶寶這時衝著你們笑,所有的父母都會不由自主地喜笑顏開,疲勞被笑容驅趕得無影無蹤。這是因為父母在模仿孩子的笑時,大腦通過麵部肌肉的運動傳輸了愉悅的信息,立即分泌出營造快感的激素。
當人們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時,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神經生理學者發現,大腦具有使人擁有模仿能力的神經細胞——鏡像神經原。它不僅僅在做動作如用手抓玩具搖鼓時活躍,而且在觀察別人如何拿起搖鼓時也變得活躍。大腦會模仿該動作,同時我們會設想他人大腦中的意圖:他想拿起搖鼓晃動發出聲響。鏡像神經原能讓人通過模仿,推己及人從而更加體諒他人。再簡單一點說,通過對周圍的人表情的模仿,寶寶學會了善解人意。閱讀:“我”有各種情緒。
模仿——你說我也說。
父母在和小寶寶說話時會不自覺地用“兒語”,他們改變了通常講話的節奏,幾乎是像唱歌一樣和孩子們說話。而且語速相對緩慢,句子之間停歇較長,經常重複所說的和所做的。當父母模仿孩子的方式進行交流,仔細觀察寶寶的反應,就會發現寶寶在“密切注視”並“回答”你,盡管他可能還不會說話。寶寶大一點後模仿的能力更強了:比如他還不會說話,可已經能學著你們拿起電話聽筒煞有介事地“打電話”了。孩子每一次模仿的嚐試都促進著語言的發展,同時加強了父母與孩子間的聯係。
模仿——時間停止,生活繼續。
對於新生的嬰兒來說,不存在昨天或明天,隻有現在算數。當你給孩子穿衣、洗澡、哺乳時,對他重要的隻是你正在做的事情。你可以在寶寶觀察你的時候,望著他,用二三分鍾來營造一個小小的永恒,一段美妙的時間。而且你要將動作的節奏調節到寶寶的頻率上來,“慢動作”有時候恰好是合適的速度。這些都有助於寶寶的時間感和記憶的形成。
當然我們能從孩子身上學到的時間觀念也至關重要:有的父母全天候24小時為這個小小的大人物服務,忙得焦頭爛額,擔心自己支撐不了多久。寶寶卻有能力讓你堅持下去,就像他自己一樣保持旺盛的精力:不停地揮舞手臂,趴著時不斷向前爬,可能隻為夠到一隻紅色的球或毫無目的。孩子的這種耐力、耐心和集中注意力恰好是父母也應當效仿的。孩子可以引導你,盡全力去生活,日複一日。
孩子們從環境中學習
通過體驗周圍的事情是孩子學習的另一種方法,他的周圍包括做父母的我們,其它的家庭成員、小夥伴、鄰居、同班同學、老師;周圍的環境包括餐廳啦、操場啦、還有電視、電影、書刊、音樂等等宣傳媒體。這便是孩子們身處的環境。從環境中學習與從模仿中學習是不同的,孩子在環境中的學習要通過親身的實踐,如果孩子碰到了很燙的食品,他便知道了太熱的東西會燙傷手指,這是從親身的體驗中學到的知識,而不是通過模仿。
孩子的行為是融合在他身處的環境中的,如果環境鼓勵他嬉鬧,他就會玩;如果環境鼓勵他踢球,他便會踢;如果環境鼓勵他成為一個團隊中的一員,他就會加入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