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可能一天之內就長成大人,良好品質的形成也不能一錘定音,撫養和教育孩子都需要父母做出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和充滿愛心的努力。——斯蒂芬
孩子是靠模仿學習的。一個孩子具有潛在的觀察與模仿能力是一種天生優秀的品性。科學家們將這種方式歸結為模仿。孩子們通過模仿學習說話;通過簡單地聽,觀察與模仿學習語言;學習為人處事的態度;學習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與個人的行為方式。有些習慣甚至都是通過模仿形成的。
既然孩子的行為方式是通過模仿周圍人形成的,為人父母的你就對孩子的學習有相當大的影響,仔細想想你的行為,你是他們的榜樣。
有一次一個五歲孩子的爸爸帶著他去做新年前的采購。停車的地方擠得水泄不通。他們兜了好幾圈也沒找到個停車的空地,爸爸心裏很煩。最後他好不容易看到另一個人要開車離去,逮了個空。爸爸向前進車,打出信號,示意自己要把車停在那兒。就在那人倒車時,另一輛車卻乘虛而入,擠到了他的前麵,占了車位。他氣極了,搖下車窗對著那司機吼著不三不四的話。他們彼此都憤怒地斜視著對方互不相讓。最終孩子的爸爸隻好怒氣衝衝地繼續去尋,找了另一個停車的地方。
大約二十分鍾後,爸爸與安兒子走進大廳。此時的大人已平息了怒火,父子倆一起談論著買些什麼樣的禮物,在這位爸爸毫無準備時,兒子突然抬起頭問:爸爸,能告訴我什麼是×××嗎?
此時爸爸的感覺像被塊磚猛擊了一下,孩子有多麼驚人的洞察力,他清晰地聽到了自己罵人的話而且準確地記了下來,爸爸頓時覺得尷尬。彎下身來對孩子解釋說這是一句髒話,這麼說是爸爸的錯,他坦率地向孩子承認當時因為自己找不到停車的地方而氣得罵了人。而後,爸爸也補充上自己可不希望兒子遇到類似的事象他這麼做。那一刻作為一個父親,他很真實,也很真誠的對待了自己,更是對孩子的負責。
生活中95%的時候你可以成為孩子的好榜樣,當孩子抓住父母們犯錯時,做父母的總是有一種防範、虛榮的心理:“別管那是什麼意思,反正你甭讓我聽見你說這樣的話,否則……”
如果你常常用這種辦法應對孩子的話則大錯特錯,它一下便關閉了你與孩子間溝通的大門;它告訴你的孩子,你可以說髒話而他不能,那麼孩子到學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問全班同學那個髒字是什麼意思。
孩子成長從模仿開始
實際上,從孩子降生的第一天起,他就開始模仿你了。孩子的模仿能力與他的生長發育和認知能力有很大關係。而你所要做的是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模仿環境”,並且做他模仿的“好榜樣”。
聰聰是一個隻有15個月大的男孩,有一天他拿起媽媽的梳子,一下一下地梳理著自己的頭發。他的媽媽看到這個舉動嚇了一跳:“我從來沒有給我兒子梳過頭。他的頭發又細又直,即便不梳理也很整齊。當我看到他拿著我的梳子熟練地梳理頭發的時候,我感到很吃驚,看起來他好像天生就會梳頭。我也很納悶,他是怎麼學會的呢?”
當然,聰聰不是生下來就會梳頭的,他很有可能是觀察媽媽的一舉一動而學會的。對於1歲的孩子來說,模仿是他們學習各種技能和語言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孩子們逐漸產生自我意識的一個途徑。
實際上,從孩子降生的第一天起,他就開始模仿你了:首先是模仿你們的麵部表情和發音,然後是身體運動和話語的模仿。到2歲以後,大部分孩子開始對成年人如何使用物品有很大的興趣,比如,他想學習爸爸媽媽是如何使用電話、鑰匙、瓶瓶罐罐和電視遙控器的。這些動作的模仿表明孩子的認知能力已經有了一個重大的跳躍,也就是說,孩子能夠意識到他所模仿的動作是帶有一定意義的。
模仿表明了孩子和周圍人的一種關聯。
孩子非常渴望自己能夠像他所愛的人,因而在這種渴望的驅動之下,他會喜歡拿著你的皮包或者戴著爸爸的運動帽在家裏走來走去,無論什麼時候他戴著父母的飾物,他都會感覺到與父母之間有種直接的關聯。
其實,你1歲的寶寶正在測試他與周圍的人們是個什麼樣的關係:他是怎麼樣與其他人相象,其他人又是怎麼與他相象的。當他把自己和其他人進行對比的時候,任何事情都變成他可以進行模仿的機會了。
當你的孩子模仿大孩子行為的時候,如果你每次都以微笑和讚揚的話對待他,那麼他就會因為得到了你的鼓勵而繼續努力做得更好。另外,如果你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和做遊戲,那麼你和你的寶寶之間就可以相互模仿了。事實上,模仿是表揚和認可你的孩子的一種很好的方式,當你模仿你的孩子的時候,他將感到自己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孩子長到1歲半以後,他不僅模仿與他親近的父母或爺爺奶奶,而且還模仿其他的小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傾向於改變自己的行為和動作而去迎合周圍其他小朋友的行為了,所以,這時候,孩子一對一的遊戲方式就能夠使他們有更多的模仿機會,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喜歡和另一個站在他旁邊的小朋友一起玩,而不是一群孩子們相互之間一起玩。沒過不久,你又會發現你的孩子甚至開始模仿陌生人、電視裏的人物,或者他在動物園看到的動物了。
父母是孩子的直接模仿對象,所以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他的生長發育及認知能力有很大的關係。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通常比較好動,手和眼睛能夠協調動作,逐漸開始學會用詞了,而且,記憶力也更強了。一般14個月大的孩子就能夠回憶起幾周前或者幾個月前他們看到的一些行為,並且自己模仿這些行為。也就是說,孩子正在密切地觀察和模仿父母,以他們的行為舉止為榜樣,所以父母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行為展現在孩子的麵前。
也許有一天你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而順口說了句不文明用語,過幾天你可能會猛然聽見孩子也輕輕地這樣說。因為無論是詞彙、基礎語法,還是髒話,語言都是通過模仿而學會的。當孩子開始學說話的時候,他肯定模仿你的發音,你的用詞和你常說的口頭禪。
因此,父母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總是把“謝謝”和“請”掛在嘴邊,那麼你必須自己先這樣做,自己經常說這些禮貌用語才行。另外,孩子們對待周圍人們的方式也是通過效仿父母而學到的,所以,必須讓孩子們親眼看到父母的友善、慷慨和富有同情心,而且,一旦孩子有了這些好的行為,父母一定要給予鼓勵。
要鼓勵和幫助孩子模仿,因為這是他邁向獨立的中間站。
最終,你的孩子不僅僅是模仿了,他也會出於自己的願望而這樣或那樣去做。他通過每天看見你刷牙和穿上外衣而逐漸學習這些技能。一旦他意識到“我自己能做!讓我再試一次!”那麼他就逐漸變得獨立起來了。確切地說,模仿成為了邁向獨立的中間站。
這個時候,父母需要提供給孩子一些他自己能夠使用的物品,充分滿足孩子的這種“自己做”的強烈願望,比如,小孩子專用的小碗,小孩子自己可以倒水的小杯子,一個小凳子使孩子能夠自己在洗手池洗手等等。如果給孩子準備了玩具電話,模擬廚房和用具,那麼就能夠鼓勵孩子模仿大人的動作,自己玩過家家的遊戲了。
不過,孩子的一些模仿會超出他的能力,因此,父母需要警惕孩子的安全問題。如果不存在危險的因素,那麼就等孩子要求幫助的時候再幫他一把。失敗是孩子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父母要時常鼓勵孩子自己再去嚐試。那麼,孩子才會在第一次失敗之後再去效仿別人的成功做法,一次又一次地嚐試,直到自己成功。
模仿能力存在問題的3個征兆。
模仿不僅是孩子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也是孩子能夠正常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體現。畢竟,孩子模仿時需要很多的觀察和實踐。因此,15個月大的孩子是否已經有模仿他人的最初嚐試,也常常被看作是否發育正常的一個標誌。研究發現,自閉的孩子和神經係統紊亂的孩子都存在模仿他人的障礙。所以,一旦你的孩子到了18個月至24個月的時候,他還沒有以下行為,那麼就必須找兒科醫生來診治了。
模仿你的動作,或者模仿你使用一些物品,比如電話。
跟隨你的眼神和目光,比如,當你往一個紙筒裏看的時候,你的寶寶是否也想看?
孩子模仿對象及需遵守的守則
孩子的模仿對象有——對象一:成人。
孩子自出生後,就喜歡觀察和模仿周圍的人了。如果他被允許去做“大人”的事情時會非常高興,比如拿掃帚掃地。孩子不僅會模仿成人的行為,也會模仿成人的語言、神態等。初學語言的孩子,一開始就是模仿和重複周圍人對他說的話。
我們發現,如果平時和孩子說話的人大多數都是語音標準的人,那麼孩子的發音就會比較好;如果周圍的成人說話都不太標準的話,那麼孩子的發音則會帶有方言的語音語調。
三歲以後的孩子,已經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了。這時,他們開始模仿同性成人的行為和舉止。比如,女孩喜歡穿著媽媽的高跟鞋,或者自己親自照料娃娃。在性別角色的模仿過程中,孩子會學習那些同性成人的行為方式,並且認同那個人或那種角色,這對孩子以後的行為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模仿不僅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在遊戲中也會有模仿。孩子經常在玩耍中扮演某些成人的角色,比如老師、醫生、司機、廚師等等。這時的孩子不會看到什麼就模仿什麼。在做遊戲的時候,孩子會選擇熟悉的人和事,把自己感興趣的行為通過遊戲表現出來。這類遊戲被稱為“裝扮性遊戲”,對孩子各方麵的發展都十分有意義。在裝扮性遊戲進行的過程中,孩子並非純粹地進行模仿,而是會在實際遊戲情境中進行創造,比如為遊戲角色打扮,準備遊戲道具,在遊戲中安排模仿對象的行為和工作等等。這時,孩子的創造行為也不知不覺地發生了。
對象二:同伴。
孩子的模仿並不僅僅局限在從成人身上進行模仿和學習。在幼兒園裏,孩子之間的模仿也非常明顯。遊戲區的天花板上掛著一個風鈴。孩子們都想讓風鈴發出聲音,可是風鈴掛得太高了,大家都夠不著。這時,有個聰明的孩子拉來一把小椅子,站在上麵,一伸手就夠著風鈴了。其他的孩子看到了,也紛紛去找來小椅子。類似的模仿事件,在幼兒園裏天天都會發生。
對象三:卡通人物。
對卡通片中人物行為也是孩子模仿的對象。男孩子喜歡扮演奧特曼和超人,從床上到地上“飛來飛去”,和怪獸、壞人作戰;女孩子想當公主或小仙女,穿著漂亮的裙子,手拿仙女棒。然而,由於孩子的知識有限,有些模仿行為對孩子來說是很危險的。比如孩子模仿卡通片中的小動物,把雨傘當作降落傘從家中窗戶往外跳,結果導致摔傷。因此,家長一定要對孩子模仿的對象加以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