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與孩子互相學習(1 / 1)

把完善的教育留給孩子,乃是最佳的遺產。——司格特

每次4歲的麥考爾與媽媽康尼去超市買東西時,他總是要棒棒糖。康尼說:“不行”。幾分鍾後,麥考爾又開始要糖,康尼仍然堅持說:“不行”。走到第三個過道時,麥考爾開始耍賴,康尼依舊說:“不行”。麥考爾的小臉脹得通紅,他踢著腿,搖晃著購物車,康尼便開始嚇唬他再鬧下去就扇他的小屁股。可是麥考爾並沒怎麼樣,走到第五個過道時,他已經開始大哭大鬧,賴著不肯走了。康尼找了個地方藏起來,麥考爾更是一發不可收拾,連踢帶打,商場裏的人都看著這情景,康尼沒法子,隻好屈服,給兒子買了棒棒糖。

小麥考爾的故事

康尼教會了孩子三件事。

1、家長的話是沒用的,毫無意義,她對孩子要求的反應是不,不!不!!不!!!好吧……這讓孩子認為媽媽在說不行時,並不是真的不行。隻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磨媽媽,媽媽就能答應,並且次次可以要求得到更多的東西。當我的行為讓媽媽再也忍受不了時,媽媽就會說“行吧”,就象變魔術一樣,一下子“不行”就成了“行”。康尼教會了孩子在錯誤的方式上努力不懈。

2、康尼教會了孩子耍賴。她並不是故意的,但她卻這麼做了。她讓麥考爾知道大喊大叫是有效的。“如果哭喊的聲音足夠大。我就能得到棒棒糖,耍賴的‘獎賞’是棒棒糖,耍一次賴可以得到根棒棒糖,得到棒棒糖——我得手啦!”

3、康尼教會孩子她並不會執行她說的話,她嚇唬孩子但並沒有真的象說的那樣打他。她告訴麥考爾安靜下來不然就扇他的屁股,但事實上她怎麼做的呢?她給他買了隻棒棒糖。麥考爾也許會想:“這星期我們走到第7過道時買成了士力架巧克力,上個星期是在走到第8個過道時買成的,我可以做得更好啦!在聽到媽媽照常說‘安靜下來!不然我就扇你!’是件好事(第一次聽她說這話我還會害怕)可是2年前她就在說過這句話,直到今天她也沒這麼做過,下次等走到第5過道時我就開始鬧媽媽,準成!”

麥考爾也教會了康尼幾件事兒:兒子教會了媽媽怎樣能獲得平和與安靜,從尷尬的境地中擺脫出來。買棒棒糖,除了棒棒糖能讓兒子不哭不鬧外,其它的方法都失敗了,這事兒以前也有過,漸漸的成了一種方式和習慣。滿足孩子的要求是唯一能讓他安靜下來的方法。

每天,有許多父母就是這樣處理與孩子之間的問題的、他們相信滿足孩子的需要是阻止其耍賴的唯一的一種方法。事實上,隻要有一次你屈服於孩子的大吵大鬧,你就會聽到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你該怎麼做呢?拿康尼的例子來說,我們實施一個讓孩子學乖的方案,康尼不是帶孩子做長時間的購物,可以開始帶兒子去附近的便利店做短時間的購物。在離開家之前,康尼可以對兒子說她希望麥考爾怎麼做。母子倆要做什麼,要買什麼,康尼可以將要買的東西拉個單子拿給兒子看,在單子的底下,康尼可以寫上一種給兒子的獎賞,比如一小塊蛋糕,或者問孩子想要點什麼。在去購物時,讓孩子拿著購物單,這樣可以給孩子一種購物時的主動權,讓他有點事兒做。每購得一種東西就讓麥考爾從購物單上把它劃掉,如果麥考爾表現得出色,他就可以買一塊蛋糕。

“麥考爾,我們一起去買東西,不過在商店裏你要聽話,可別跟我玩什麼花招,你幫我拿著這張購物單。我們每挑好一件東西,你就把它從單子上劃掉,如果你聽我的話,不玩什麼把戲,你就可以得到塊蛋糕。我知道你能做到!”

我對康尼解釋在她與兒子一起購物時,一定不要吝惜對孩子的鼓勵:“孩子,你按照單子上所例的做得很好,謝謝!”,“麥考爾,你等得很有耐心,謝謝!”,“非常感謝你的幫助,寶貝!”經過兩個星期幾次反複的練習,這個方案終於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