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對敏感型孩子心理的保護,父母要多對他們進行鼓勵,否則他們會被父母的“壞評價”所引導,最終成為一個“壞孩子”。如果父母能夠經常鼓勵他們,他們就會產生積極的動力,努力朝著好的方向前進。另外,良好的家庭氛圍對於這類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父母要盡量創造一種輕鬆、歡樂的家庭氛圍,幫孩子克服過於敏感的情緒反應。
第四、散漫型。這類孩子與敏感型孩子的表現截然相反,他們很少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對自我的要求很低,對於諸如比賽、考試之類的事情也不怎麼放在心上,更多時候是“臨時應付”。但這類孩子卻有一個明顯的優勢:由於他們不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因此很少為別人的看法所累,往往活得更加自我和快活,在麵對生活壓力時也不會表現出過多的消極和緊張情緒。正是因為這種自由灑脫的態度,這類孩子往往能夠輕鬆適應公關和市場營銷等。
這類孩子的缺點其實並不明顯,他們遇事時雖不那麼“積極”,卻能顯示出臨危不亂的良好心理素質。不過,有的父母覺得孩子過於散漫,可能會缺少上進心。這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規劃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情,比如讓他參加班長競選,或者學校運動隊的隊長選舉。這些都能發揮孩子的優勢,彌補孩子在競爭力方麵的不足。
從實際來看,沒有哪個孩子會完全屬於一種性格類型,其性格往往是由幾種類型組合而成的,隻不過某種類型在孩子身上表現得比較明顯。另外,父母應該明白,不管孩子屬於哪種性格類型,都要順其自然,要在接受孩子原本性格的基礎上,加以良性引導,發掘孩子身上的特質和潛能。要知道,強勢地改變是弊大於利的。人生的成功沒有固定模式,隻要有正確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哪種性格類型的孩子都可以獲得很好的人生經曆。
父母小貼士
世上的花朵各式各樣,我們不能說哪朵最好看,隻要能夠豔麗地綻放,就都是美麗的一景。對於孩子來說,沒有哪一種性格是最好的,要注意的是:不管哪種類型都可能會轉往更健康或更惡化的方麵。父母隻要準確判斷孩子的性格類型,並且接受、善待不同的性格類型,適當地調節管教方法,便能將孩子性格中的優勢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2.童年時期必經的那些心理體驗
高爾基曾經說過:“愛護子女,這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情。然而,會教育子女就是一件偉大的國家事業了,它需要才能和廣泛的生活知識。”這句話明確指出,成功的教育建立在科學知識之上。這裏的科學知識,當然一方麵指的是對孩子心理的了解,另一方麵是指正確的教育方法。
身為父母的你,如果回首童年往事,一定會有很多揮之不去的內心感覺,這些感覺很微妙,有朦朧的害羞,有無法克製的膽怯,有莫名其妙的嫉妒……這些是每個人在童年階段都會經曆的心理體驗,在今日自己的孩子心中同樣存在,或者即將產生。父母在不了解孩子心理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大部分是盲目的。一方麵,孩子原有的心理需求得不到理解和重視;另一方麵,父母不正確的糾正和引導,也可能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加重,妨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的心理體驗,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積極的包括:簡單快樂的心理、好奇心理等。但對於心理發展還很不健全的孩子來說,需要引起父母更多重視的是孩子心中那些消極的心理體驗。
第一,依賴心理。相信每個孩子心中都會產生而且最早產生依賴心理。正常的依賴性是必須的,因為孩子還缺少完全獨立的能力。但如果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之後仍然過於依賴父母,連基本的自主能力都沒有,那就是一種不健康的依賴了。心理學家認為,孩子一旦有了過分的依賴心理,就會形成一個性格的漩渦,吞噬其他積極的性格,如勇敢、勤勞等。所以,父母不要做事無巨細的保姆,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在每一個年齡段都有足夠的能力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二,自私心理。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自我意識的,到一定年齡之後,才能慢慢將自己與周圍的事物分開,把自己當成主體。這時,孩子的自我意識就形成了。而自私心理,則是孩子的自我意識無限擴大的結果。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指出,孩子一般到了1歲左右,就會出現分享的傾向和同情心理;到了2歲左右,就會自然地贈送他人零食、玩具,懂得對家人、同伴進行某種方式的安慰。但如果父母不知道在這些階段培養孩子的“利他性”,而一味順著孩子、溺愛孩子的話,那麼孩子的自私心理就會出現,並且可能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