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父母才能稱為最稱職的父母?答案是最了解孩子的父母。孩子心裏在想什麼、需要什麼、為什麼喜歡和大人對著幹,父母隻有清楚地了解孩子這些心理,才能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暢行無阻”。哀歎“我的孩子一點兒都不聽話”“我和孩子之間有代溝”的父母,其實對孩子的心理一無所知。所以,學習一點兒童心理學,對於父母教出好孩子、搞好和孩子的關係至關重要。
1.了解孩子性格類型,量身打造教育方案
世界上尚無兩片相同的葉子,當然也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必須建立在對孩子心理的充分了解之上。就如中國近代教育家陳鶴琴所說:“家庭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的心理始能行之有效,若不明兒童的心理而要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沒有成效可言。”
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氣質、個性,這些特性組合起來就是孩子的性格。性格不能簡單地以好壞來區分,每種性格類型都有好的一麵,也有不好的一麵。對於父母來說,成功的教育就是強化孩子性格類型中好的一麵,壓製或者消除其中不好的一麵。在這種“揚長避短”的努力之後,孩子的性格就會越來越完美。而性格在某種程度上又是決定命運的,因此,性格好的孩子,其人生際運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那麼,父母怎樣了解孩子的性格呢?從寶貝呱呱墜地的那天開始,他的性格就開始從睡姿、哭聲等各種行為中表現出來;孩子稍稍長大,他的語言、愛好、活躍程度,也都在表現著他的內在特質。父母隻要耐心解讀孩子的行為、語言,就能了解孩子的性格,知道應該如何引導他健康成長。
在兒童心理學領域,劃分性格類型的標準有很多種。下麵這介紹一種淺顯易懂、能給父母更多指導的劃分方法。
第一,好動型。好動型的孩子恰恰應了“動如脫兔”那句話,而幾乎沒有“靜若處子”的時候。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靜止”是一種煎熬,是對生命的浪費,隻有動起來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盡管他每天會累得筋疲力盡,但卻樂此不疲。
好動型的孩子在小時候常常會讓父母發狂,但長大後往往能給父母帶來驚喜。這類孩子雖然頑皮,卻也十分頑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會勇往直前。在當今社會,很多優秀的領導者都是這種“精力充沛型”的人才。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有似火的熱情、永不放棄的精神,將來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因此,無論這類孩子怎樣讓人“頭痛”,父母都要保護他的這份熱情,不要輕易打擊、批評孩子,這會讓他們感覺自己很差勁。並且,一味要求他們像別的孩子一樣聽話或乖巧,對孩子也是不公平的。對於這種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盡量給他們一片“瘋狂”的天地,讓他們可以盡情釋放自己;但也要給他們製定一套規則,一旦離了自己的小天地,就要適當收斂“瘋狂”本性,乖乖聽話。
第二,安靜型。這類孩子習慣站在人群的後麵,喜歡安靜,主動和人交際的意識弱一些。不過,這並不代表這類孩子一定是不自信的,他們隻是適應陌生環境的速度慢一些,也就是俗稱的“慢熱型”。其實,對於這類孩子來說,他們往往能做個冷靜的旁觀者,可以發現常被外向性格的人所忽視的細節。很多專家都認為,容易害羞的孩子通常是個很好的傾聽者,加上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因此他們常常能聽到別人“沒有說出口的話”。如果需要訓練這類孩子的交際能力,讓他們走出封閉的“殼”,父母需要記住,不能強迫孩子與人交際,否則隻會讓他變得更加封閉。應多給他安排一些“一對一”形式的遊戲,這能夠讓他們在心理上感受到安全和自在,不會有害怕的感覺。
第三,敏感型。如果說安靜型的孩子“喜歡”安靜,那麼這一類型的孩子就是“依賴”安靜。熱鬧的環境會讓他們覺得不自在,他們膽小、不愛講話,不太喜歡出頭露麵。他們的情感十分細膩,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比如受到表揚,他們會立刻變得很開心;一遇到不開心的事情,臉色也會立即黯淡下來。他們普遍的優點是安靜、遵守秩序、想象力豐富、善於觀察細微的變化。但他們也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過於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做事情極易受到外界暗示的幹擾。下麵舉例說明這種性格給孩子帶來的壞處。
破窗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他將同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不同的社區,一個是富人區、一個是貧民區。結果顯示,前者在一個星期內都安然無事,後者卻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接著,津巴多將停在富人區的汽車的一塊車窗玻璃敲碎了。結果,僅過了幾個小時車就被偷走了。顯然,那個偷車的人是受到了“破窗”的暗示,認為這裏既然有人做了壞事,那麼自己做一點也無妨,於是就將車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