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父母要記住,不管是事前提醒,還是事後批評,都隻說一次就停止。父母沒完沒了的說教,隻會讓孩子產生聽覺疲勞,繼而引起反感。
有一個12歲的女孩,最近變得十分貪玩,雖然她隻是去同學家,並沒有去一些混亂的公共場所,但她總是很晚才回家的行為,也非常讓父母操心。她的母親經常苦口婆心地勸告她,希望她能收斂一些,把心思放到學習上,可一點兒效果也沒有。
有一天,這個女孩又到同學家玩了,直到夜裏12點才想起回家。她心想:這下糟了,肯定少不了一頓臭罵。女孩小心翼翼地敲了敲門,是父親給她開的門,女孩低下了頭,做好了挨罵的準備。可是讓女孩意外的是,父親一句也沒罵她,隻是神情黯然地說了一句:“你真的很令我失望。”然後轉身走開了。
女孩愣在了原地,不知道該怎麼回應。這時,父親從廚房端出一碗熱乎乎的雞湯,對女孩說:“玩到這麼晚,肯定還沒吃晚飯吧?這是你媽媽煲的雞湯,快趁熱喝了吧!電飯鍋裏還有米飯!”說完,父親不再詢問別的,也沒有訓斥她,而是走進了臥室。女孩心裏愧疚極了,不禁流下了慚愧的眼淚。從那以後,她再也不晚歸了,每天放了學就按時回家,經常在吃完晚飯後,陪父母到附近的公園散步。
雖然一句話隻說一遍的分量看起來很輕,但卻有著“四兩撥千斤”的神奇作用。相反,一句話說了太多遍,反而會變得不值錢。
其次,嘮叨孩子不能是“見縫插針”。有的父母教育孩子十分“細致”,但凡看到孩子有一點做得不好,就會立刻開口嘮叨兩句。實際上,由於孩子身心發展水平較低,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自我控製能力等比較差,犯一些小錯誤是難免的。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苛刻,認為孩子犯了錯誤就是品行或道德問題,甚至不惜用斥罵、體罰糾錯,勢必會造成負麵效果,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創傷。
升上六年級後,彤彤明顯感覺到累了很多。她盼呀盼,好不容易盼到了放寒假,可以在家好好放鬆一下了。可誰知,媽媽的嘮叨卻讓她的神經一刻也不能放鬆。
早上,彤彤想多睡一會兒懶覺,可媽媽六點半就開始敲她的房門,讓她起來背英語單詞。
彤彤起床後,洗把臉就開始看書,媽媽又嫌彤彤沒有好好刷牙,這樣會長蛀牙。
好不容易吃過早飯,彤彤想下樓透透氣,媽媽又叫住她,說上午人的精神好,應該用來寫作業,下午再出去。
到了晚上,彤彤想看會兒電視,媽媽又不斷地說“這個有什麼好看的”“那個也不怎麼樣啊”……
彤彤簡直覺得自己的頭要爆炸了。
這樣瑣碎的、無處不在的說教,孩子會感覺厭煩,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如果可以的話,父母可以換位思考一下,想象自己被別人如此嘮叨的感覺,想必這種行為就會有所收斂。
需提醒父母的是,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者總結正確的行為規範,不必一定要通過嘮叨、批評的方式,也可以讓孩子自己進行反思。這樣既能減少孩子對父母嘮叨的反感,也能讓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一些,更好地達到規範行為的目的。
父母小貼士
演講領域有一個“黃金3分鍾”的說法,是說,不管你的演講多麼精彩,都應該盡量在3分鍾之內完成,否則就可能引起聽者的反感。父母不妨也用這個法則來要求自己,將給孩子講道理的時間控製在3分鍾之內,並且盡量減少次數,相信一定會比重複很多遍的、長時間的嘮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