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獎勵消失,那麼在孩子看來,學習的動力也就消失了。這個故事值得很多父母深思。
第二,父母對孩子的獎勵應該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為原則。比如帶孩子去郊遊、遊園、參觀之類的,以能夠達到提高孩子的能力、開闊孩子的視野、增長孩子的見識、陶冶孩子的情操的目的為最佳。
第三,獎勵不應該單純以學習成績為依據。無論孩子在德、智、體、美、勞哪個方麵取得了成績和進步,都應該進行適當的獎勵,否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重學習成績、輕綜合能力”的錯誤觀念。
父母使用獎勵手段是值得提倡的,但一定要讓獎勵數量和層次在正常的範疇之內,否則,獎勵就不是對孩子好,而是在害孩子。
父母小貼士
聰明的父母,可以將一部分主導權作為對孩子的獎勵,這對孩子來說,其實也是獎勵的最高級別。比如,讓孩子來決定全家周末的活動、選擇到哪家餐館吃飯、請哪些小朋友到家裏做客……同時,這種給孩子更多主導權的獎勵,還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多種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8.超限效應,你的孩子聽了太多相同的話語
為什麼很多父母覺得自己苦口婆心的勸說,在孩子看來卻隻是煩人的“嘮叨”,孩子會對自己十分不耐煩,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呢?這正應了那句話:“一句話重複一百遍也不會成為真理,而真理重複一百遍卻可能成為廢話。”親子教育中,這句話同樣適用。無論父母的出發點多麼正確,一旦不斷地重複相同的話語,那麼在孩子那裏就肯定得不到正麵的回饋。
生活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媽媽反複告誡孩子,玩完玩具要收好,但孩子依然經常將玩具扔得滿地都是,自己卻幹別的去了;爸爸要求孩子每天早上早點起床,和自己去晨跑,可孩子照樣賴床不起;不管孩子被要求多少次回家先寫作業再玩,他依然我行我素,總是放下書包就往外跑,一直玩到天黑才回來……父母說的話,在孩子這裏往往被當作耳旁風,甚至如果父母說的次數過多,孩子就會當作完全沒聽見一樣。這種現象正常嗎?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其實,孩子這種由於不耐煩而產生的逆反情緒在心理學中叫作“超限效應”。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人的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的時候,會出現自然的逃避傾向。這是人類出於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性的心理反應。由於這個特征,人在受到外界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的情況下,就會極不耐煩或產生逆反情緒。這就是所謂的“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經曆過這麼一件事。有一次他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就打算在演講結束後捐款。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裏拿走了兩枚硬幣。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發生作用的頻率非常高,隻要父母不斷重複一個告誡、一個囑咐,孩子就會產生逆反情緒,自動“過濾”那些令自己反感的話。當他們達到忍耐極限的時候,甚至會說出“我偏要這樣”的話,即使他們知道這樣說很不對。也許孩子的這種逆反令父母很傷心、很氣憤,但父母了解“超限效應”後,就應該知道,這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反應,換了一個大人在這樣的話語情境下也會有同樣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做的,不是強製孩子服從自己,必須聽自己的嘮叨,而是要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
為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應注意“度”。如果“過度”,會產生“越限效應”;如果“不及”,又達不到教育的目的。掌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處”,才能使你的訓導對孩子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