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生兒內科疾病(1 / 3)

1什麼是新生兒?新生兒是如何分類的?

新生兒是指出生到28天內的嬰兒。目前對新生兒的分類主要有:

(1)根據胎齡:早產兒:28周≤胎齡150~160次/分,心音減弱,且出現奔馬律;煩躁不安或萎靡;呼吸>60次/分、淺表,青紫;肝髒>3㎝或進行性增大;食欲差,喂奶時易疲乏;晚期可心動過緩、呼吸淺慢或暫停;心髒擴大,心胸比>0.6。

18新生兒腹脹是不是病?

新生兒期常有腹脹,但應正確識別生理性與病理性。生理性腹脹是指喂奶後常有輕到中度腹脹,但無其他症狀、體征。腹部膨隆均勻,腹壁柔軟,腹壁無水腫、發亮或發紅,腹壁靜脈不顯露,無明顯壓痛,觸不到包塊。腹部腫瘤是指局部腹膨隆不對稱。麻痹性腸梗阻是指腹部彌漫性膨隆、腸型、腹壁輕度水腫發亮,淺靜脈曲張,腸鳴音消失。機械性腸梗阻是指較有規律的陣陣哭鬧,嘔吐後哭叫暫緩解,嘔吐物常常是膽汁、血液或糞汁,不排胎糞或大便。

19新生兒哭鬧怎麼辦?

哭鬧是新生兒表達感覺和要求的方式,有些屬生理性(如饑餓),其哭鬧音調不高,病理性則哭聲高尖、時間長,甚至還有身體搖動。病理性哭鬧的原因有鼻腔堵塞,隻能用口呼吸;皮膚褶爛疼痛;喂養不當,牛奶過敏;腸套疊、肥厚性幽門狹窄、嵌頓疝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腸絞痛等。家長應迅速查找哭鬧病因,如生理性哭吵可不予處理,但病理性哭鬧應立即到醫院就診。如哭鬧原因不明時,喂奶次數可減少,將熱水袋置於腹下部,切不可濫服鎮靜劑。

20為什麼新生兒易發生黃疸?

新生兒期常見皮膚黃染,主要原因有:①膽紅素生成增多:新生兒紅細胞壽命短,易於破壞。②聯結的膽紅素減少: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白蛋白含量低,聯結及運送血中膽紅素至肝髒的能力低下。③肝髒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差:膽紅素在肝髒攝取、結合及排泄能力均差。④腸肝循環量增加:出生時新生兒腸道內無細菌,不能將結合膽紅素還原成尿膽原,隨糞便或經腎髒排出,增加了膽紅素的回吸收。

21新生兒黃疸怎樣防治?

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是新生兒正常發育過程中發生的一過性膽紅素增高,足月兒生後2~3天出現,4~5天達高峰,一般無症狀,持續7~10天消退,不需處理。病理性黃疸則是疾病的表現,主要表現為黃疸出現早(生後24小時內出現),膽紅素上升快,程度重,持續時間長(超過2~4周)或黃疸退而複現或血中直接膽紅素升高。病理性黃疸除治療原發病外,應積極退黃,主要方法有換血、蘭光、藥物及中草藥退黃等。

22何謂母乳性黃疸?

主要特點是母乳喂養後不久出現黃疸。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最近認為是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所致。母乳性黃疸一般在生後4~7天出現,2~3周達高峰。輕至中度多見,重度黃疸少見,血膽紅素濃度205.2~342mol/L,但無核黃疸報告,以未結合膽紅素為主。患兒食欲好,體重增加,無引起黃疸的其他病因,停喂母乳48~72小時,黃疸即可明顯減輕,若停喂母乳48小時,膽紅素下降50%,即可診斷。本病預後好,少有中樞神經損害。

23新生兒肝炎綜合征應怎樣防治?

新生兒黃疸伴有肝脾腫大,肝功能損害者,稱為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大便色淡或呈灰白色,尿色深黃。足月兒黃疸滿月後仍不消退,早產兒在近2月後黃疸不退且有增加。主要原因有:①肝膽道阻塞,如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總膽道囊腫、總膽管受壓等;②遺傳代謝性紊亂;③先天性持續性淤膽;④獲得性肝內淤膽,如TORCH感染、敗血症等。該病患兒必須盡快治療,除病因治療外,應注意保證足夠營養,有需要時可使用糖皮質激素、中草藥、利膽藥等。

24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有何危害?

新生兒或胎兒感染巨細胞病毒後,引起全身多個器官損害並出現症狀,稱為巨細胞包涵體病。主要危害有:①均為小於胎齡兒,生後發育遲緩;②黃疸、肝脾腫大,肝功能損害;③輕至中度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凝血障礙;④間質性肺炎,如發熱、咳嗽等;⑤腦壞死、鈣化,腦發育遲緩,小頭畸形,抽搐,肌肉癱瘓,智力落後等;⑥其他炎症,如心、腎、胃腸、膀胱炎等。先天性感染者死亡率高,存活者後遺症多。後天性感染者多為自限性,預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