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唐雎不辱使命,劉向之過(1 / 2)

原文: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裏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裏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裏哉?”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嚐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嚐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唐雎曰:“大王嚐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這是選自《戰國策·魏策四》的一段古文,現以《唐雎不辱使命》為題,編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刻畫了唐雎是一個能言善辯、具有愛國情懷的外交家的形象;秦王嬴政則是一個霸道無理、外強中幹、貪生怕死的君主形象。

雖,我作為中學生,但是,我也瞧出些許端倪。

這篇古文的真實性問題。因為這是劉向根據從民間獻上來的書中,整理編訂的。保不齊會有誇張或者虛構的成分。

若避開古文出處,單看其內容,也著實另人費解。

秦王“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這是為何?根本毫無理由。也或許是後人無法理解,但劉向卻也未曾在《戰國策》中,指出其緣由。就單點來看,作為一個文學方麵的東西,作為一個“寓言類”的作品,沒有個明確的背景,是很難切入主題的!

但是,秦王這個舉動,卻與之後滅齊的戰術十分相似。莫不是安陵君太聰明,一眼識破“詭計”,就是齊王太蠢,先人都看得破計謀,自己卻往裏鑽“圈套”。

秦明明有滅韓亡魏的實力,擁百萬虎狼之師,何苦要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再者,公元前225年,秦滅魏,而作為魏的附屬國,完全有理由歸附於秦,何苦堅守?若是這樣,安陵君的人格精神就是基於安陵百姓安危之上啊!這也是安陵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