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無意的,我又想起在飛機上的複雜情緒。
“你家靜子怎麼不像你這樣爽快呢?我簡直懷疑她不是你的女兒。”我調侃道。
“怎麼了?她惹你生氣了嗎?回頭我得好好說說她。”
“不是,我隻是覺得她與你的性格不同,與一般孩子也有些不同。比如,我想幫她拿背包,要是其他的孩子早就把背包給別人拿了,可是她竟然拒絕了。”
“嗬嗬,靜子不讓你幫她拿背包,是因為不想麻煩你。”
“她小小年紀,怎麼會想到這一點,真是難得!”
“不是難得,是因為她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在日本,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教育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麻煩別人,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耳濡目染,自然就養成習慣。靜子每天早上起床,都是自己穿衣服、吃早餐、整理書包。所以,將她留在外婆家,我很放心。每天早上她整理書包時,我都會在一旁仔細看著,有時她會在裏麵裝一兩個玩具,表示這天她不覺得累,有時間玩兒。反之,不帶玩具的時候,就表示她覺得累了。”
“如果她累,就叫她少裝兩個玩具吧!”
“不,無論她要裝幾個玩具,我從不幹涉,頂多提醒她:靜子,書包好像有點重!”
“你太棒了!”
“嗬嗬,她去上幼兒園,都是自己背書包的,別的孩子也這樣。”
“讓這麼小的孩子自己背書包,你不心疼啊?”
“當然心疼,靜子畢竟是孩子呀!可是一味地心疼,就無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況且她快要上小學了,不訓練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怎麼行啊?”
“嗯!你在日本待了這麼久,教養方式也不一樣了。說說看,日本人與華人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呢?”
“當然有很大的差別。提到日本的教育,就說來話長了……”
從靜子不麻煩別人的表現,我們很快就將話題轉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上。
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張小玲認為,與華人孩子相比,日本孩子更堅忍、自律,這是因為日本人更注重孩子禮儀、自立、耐挫折、創新等方麵的教育。
“舉例來說,日本父母認為,唯有讓孩子受到‘以忍耐為主’的身心訓練,才能讓孩子變得堅強。所以,即使是冬天,他們也會讓孩子穿得很少出去跑步。”
“在華人社會,如果冬天讓孩子穿那麼少出去,別人肯定會懷疑孩子的父母是哪根神經斷了?還是腦子進水了?可是在日本,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他們是以‘武士道’的精神教育孩子——不僅讓孩子從小開始鍛煉體質,也要學習禮儀、節約、合作精神!”
“嗯,這次來日本,我總算大開眼界了。”
“還有,日本孩子很有禮貌,出門時會對家人說‘我走了’,進家門時會說‘我回來了’。出門前會告訴家人大概幾點回來,如果會晚點回家,就提前打個電話給家人。這幾天,你不妨再看看日本人如何以‘武士道’精神教育孩子。”
無論是從小教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麻煩別人,或是讓孩子在冬天隻穿一件毛線衣出去跑步、鍛煉體質,都反映了日本家長的教育態度——如果真正為了孩子好,一定要舍得,而不是一味地寵愛。
在華人社會,父母似乎總認為品德教育是學校的責任,自己隻要督促孩子好好學習就可以了。事實上,華人父母應該向日本父母學習,不僅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孩子的獨立性、創新能力與各種特質的培養。
日本家長的教育態度:真正為了孩子好,一定要舍得,而不是一味地寵愛。他們以“武士道”的精神教育孩子——不僅讓孩子從小開始鍛煉體質,也要學習禮儀、節約、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