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學校特別重視實踐,會設計很多課程,有的是訓練孩子自己做飯,有的是讓孩子自己種花種菜,有的讓孩子拆裝精密的筆記本電腦。一、二年級有生活課,教授飲食起居的常識;三年級以上有社會課,讓孩子們了解當地的人文地理、特色產業;五、六年級有家庭課,學習製作各種料理,這都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兒子,你真棒!”看著樂樂做好的玩具,吳麗大聲誇讚。
“樂樂,你真是讓阿姨大開眼界,太好了!”樂樂竟然用鐵絲幫我做了十幾個簡易的衣架,還幫小強做了一把鐵絲手槍。
看我們都誇獎樂樂,一向好勝的小強有些坐不住了。
“樂樂,能不能教我做玩具,做一些好玩的東西啊?”小強真誠地說。
“可以啊!阿姨,家裏有不用的紙嗎?我來教小強折千紙鶴!”
一聽樂樂要教小強折千紙鶴,我趕緊翻箱倒櫃,總算找到一些不同顏色的紙。
樂樂教小強折千紙鶴,我與吳麗也幫不上什麼忙,就進房間聊天去了。
“你家樂樂在日本真的學到好多東西啊!”
“是啊,但是與日本的孩子相比,他的動手能力一般。在日本,有些孩子上小學後,就會拆裝筆記本電腦了。”
“啊?這樣啊!”
鼓勵孩子經常動手做玩具、做料理
“樂樂這孩子以前總是丟三落四,他的幼兒園老師告訴我,經常丟三落四的孩子動手能力多半比較差,要我注意一點。從那以後,我才開始注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嗯!”
“所以,我和老公仿效日本父母,很少買玩具給孩子,即使偶爾買,也是可以組裝的玩具,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拚裝各式各樣的玩具模型,從而鍛煉動手能力和創造性。”
“唉,日本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上,真的是巨細靡遺!”
“嗯,是的。現在,日本學校理科的課程比以前少,這就意味著孩子們動手做實驗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但是小學課本裏那些有趣的實驗,依然是一些中學入學考試中的必考題,因此家長十分著急,想方設法地為孩子製造各種做實驗的機會。”
“有哪些方法呢?”我好奇地問。
“日本作家高橋秀樹為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幹脆建了一個‘家庭實驗室’!”
“‘家庭實驗室’?能教孩子什麼東西?”
“能教的東西可多著呢,高橋秀樹經常與兒子一起做實驗,父子倆拆過自行車,安裝渦輪小馬達。不過,更多的時候,是針對兒子課本上的內容做實驗。”
為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日本作家竟然在家裏建起了實驗室!
“吳麗,其他父母呢,他們是怎麼做的?”
“他們大多借由讓孩子做家事或拆裝玩具等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另外,日本的孩子動手能力強,與學校的訓練也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