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學很重視創新教育,教育孩子利用廢舊物品製作各類模型,日本父母也會讓孩子通過參與各種創造性遊戲,不斷提高創造力,既讓孩子享受遊戲的樂趣,又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
這一點華人父母不妨借鑒一下,這樣做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開發孩子的想象力與創新能力。
“媽媽,怎麼還沒到啊?我好想睡啊!”當旅行新鮮感退去,小強開始變得不耐煩了。
“快要到了。不然,你跟樂樂玩遊戲?”吳麗說。
“阿姨,有什麼好玩的遊戲呢?”
“來玩扮家家酒吧?”
“扮家家酒?”
“嗯,這是阿姨與媽媽小時候玩的遊戲,有個人要扮爸爸,有個人要扮媽媽,爸爸媽媽要上班,下班回來後要做飯。爸爸媽媽有一個孩子,可以拿一個東西來代替。比如,在阿姨的包包外麵包一層布,當然呢,這個孩子也可以由小朋友扮演。樂樂、小強,明白了嗎?”
“嗯,明白了!”小強與樂樂不約而同地回答。
“誰扮爸爸呢?”
“我要扮爸爸!”小強道。
“嗯,那我就是媽媽了!”樂樂說。
“孩子呢?”
“阿姨,用你的包包當孩子可以嗎?”
“可以啊,我這條絲巾也給你!”
“小強,我們的寶寶叫什麼字?叫他一郎吧!”
“哈哈……”我和吳麗都笑了,這孩子還真認真呢。
“哎,一郎爸,你抱一下一郎吧!我快累死了!”樂樂道。
“為什麼要我抱,沒看見我在看報紙嗎?”小強隨手拿起了報紙,裝模作樣地看著。
“看什麼報紙啊!你看著一郎啊,我要去做飯了!”樂樂道。
“哇,一郎快睡著了呢!我哄哄他,來,一郎睡覺覺,一郎睡覺覺!”
設計各種遊戲讓孩子參與
看著兩個孩子十分投入的樣子,我不由得想起小時候玩的遊戲,像跳橡皮筋、踢毽子、跳房子、捉迷藏等。小時候,女孩子最喜歡玩的就是踢毽子了,幾個女孩一起比賽誰踢得多。毽子踢得多了,還可以踢出新花樣,例如,雙腳輪著踢,或者前後踢。這樣踢毽子,無疑是有所創新了。
“簡寧,發什麼呆呢?”
“我想起我們小時候玩的遊戲了。”
“嗯,我覺得我們小時候的遊戲很好玩兒,也可以培養創新能力呢!”
“我讚成!我上網查過一些數據,說5歲到7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喜歡玩遊戲,他們在玩遊戲時,可以在模擬中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創新。”
“嗯,日本中小學校很重視創新教育,教育孩子利用廢舊物品製作各類模型,這一點華人父母不妨借鑒一下,這樣做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開發孩子的想象力與創新能力。”
“我們也可以利用一些舊物品讓孩子製作各類模型?”
“不止如此,還要讓孩子通過參與各種創造性遊戲,不斷提高創造力。一天,我帶樂樂去鄰居家玩,到他們家時,這對年輕的夫妻正往水裏加入一定比例的洗滌劑。之後,他們將這些水倒在大澡盆裏,並且讓孩子站到澡盆中間,再用紗布將呼啦圈纏起來,套住孩子。然後,他們開始幫孩子轉動呼啦圈。將呼啦圈抬起的那一瞬間,隻見水中如彩虹般絢爛的泡泡將孩子圍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