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世紀,實力很重要,然而交際也相當重要,交際離不開說話,說話能力的高低是一個人在競爭中能否獲勝的一個關鍵因素。一切的人情世故一大半體現在說話當中,有多少難辦的事因言語得當而水到渠成?又有多少事因口才不佳而功虧一簣?
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與人交流時說什麼,怎麼說,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都需技巧,千萬別說出不該說的話來。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因人而異”是非常必要的,否則就會犯“對牛彈琴”的錯誤。
在一般情況下,運用“因人而異”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麵:
①性別的差異。對男性,需要采取較強有力的勸說語言;對女性,則可以溫和一些。
②年齡差異。對年輕人,應采用煽動的語言;對中年人,應講明利害,供他們斟酌;對老年人,應以商量口吻,盡量表示尊重的態度。
③地域的差異。對於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所采用的勸說方式也應有所差別。比如,對於我國北方人,可采用粗獷的態度;對於南方人,則應細膩一些。
④職業的差異。不論遇到從事何種職業的人,都要運用與對方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關聯較緊的語言與之交談,對方對你的信任感就會大大增強。
⑤性格的差異。若對方性格直爽,便可以單刀直人;若對方性格遲緩,則要“慢工出細活”;若對方生性多疑,切忌處處表白,應該不動聲色,使其疑惑自消。
⑥文化程度的差異。一般來說,對文化程度低的人所采用的方法應簡單明確,多使用一些具體的數字和例子;對於文化程度高的人,則可以采取抽象的說理方法。
⑦興趣愛好的差異。凡是有興趣愛好的人,當你談起有關他的愛好這方麵的事情時,對方都會興致盎然,同時,對你無形中也會產生好感。因此,如果你能從此人手,就會為下一步的勸說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不同性格的人說不同的話現實生活中,因為不了解對方的性格、誌趣或者沒有猜準對方心意而無意引起對方反感,甚至傷害對方的事是屢見不鮮的。對一個做事雷厲風行、說一不二的人,你卻慢條斯理,沿著羊腸小道跟他“繞圈”,隻會讓他不耐煩甚至躁動發火;對一些優柔寡斷的人,你也采用優柔寡斷的態度與他交涉,常常會因為表達含糊,詞義暖昧而使交易告吹;如果你的領導是個呆板而不懂幽默的人,你最好不要對他開玩笑。
對一些愛露“鋒芒”的人,你若任他肆意妄為,你們的交往可能會由於你們之間產生相互警惕以至嫉妒而遭失敗。對一些“假正經”(心裏想的跟嘴裏說的相反),你若真跟他“正經”,那你可不會給別人留下好印象。
錯估對方的性格特征,會使交往受到阻礙。這方麵處理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采取與對方性格特征相反的態度。不過,這也隻是個基本點,要參考著用,如果對一個生性懦弱的人采取強硬的態度,當然會遭到對方的反感。許多事例告訴我們:如果你沒把握住對方的性格,必將陷人難以自拔的困境,所以你務必留意。
識別朋友類型采取不同的態度
人生在世,誰都需要朋友。朋友的好壞,足以影響你的生活。交朋友需要慎重,需要選擇。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朋友的類型及應采取的態度。
(1)諍友型
這類朋友最為長久可靠,值得信賴,因為他會對你的缺點和不足毫不留情地進行剖析,幫助你加以克服,他是你生活中的一麵鏡子。你不該因他的直率、坦誠而惱怒。
(2)導師型
這類朋友一般教育程度和人生修養均高出你一籌,可為你指點迷津,值得你敬重。和這樣的人交往,你會得到豐富的知識,增長人生的閱曆。
(3)患難型
對於身處逆境之中的你來說,他不啻是一顆閃亮的啟明星。他增強你的信心,鼓起你的勇氣,慰藉你受傷的心靈。當你走出困境,躊躇滿誌的時候,他卻很可能默默地走開。一個人永遠也不應該忘記患難之交,否則將一輩子感到遺憾。
(4)信息型
這類朋友也許與你沒有深交,但對你大有好處。你和他互相交流信息所得利益遠非“1+1=2”這簡單公式所能涵蓋。你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類朋友,請不要輕易放棄與這樣的人結識和交往的機會。
(5)異性型
或許物理學中的“異性相吸”原理對人類也普遍適用,許多人都會結識一些異性朋友。鑒於現代社會越來越趨向開放和寬容,你可以向他(她)敞開心扉,交流思想,互幫互學,共行人生之路。但必須注意的是,你應當考慮周圍環境的影響,應當取得各方尤其是家人的理解,尤其不要輕易挑起那敏感的情絲,不要跨越“雷池”。
(6)娛樂型
或是嫻熟的舞伴;或旗鼓相當的棋牌對手或同是球迷、同為音樂“發燒友”……你與他們交往會感到非常的快樂,會是一種享受。但你和你的娛樂型朋友都應當牢記,切不可過度沉溺其間,切不可“玩物喪誌”。
(7)酒肉型
如果你喜歡社交,因業務關係經常出席酒宴,也許會交上一兩個這樣的朋友(指單純性酒肉朋友),他可以在酒宴上和你喝痛快,一醉方休。此類朋友往往顯得豪爽,很講“義氣”,但你和他僅僅隻有酒席上的交往,沒有其他共同利益和誌趣愛好,借用“有奶便是娘”這句俗話,你不過同他是“有酒便是友”的關係,大可不必過於認真對待。
當然,世上的朋友類型很多,並非上述幾類所能包容,且一個朋友也可能兼幾種類型,你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切忌生搬硬套。
與不同的格的同事有效合作的方法
行為科學研究人員發現,你周圍75%的人與你截然不同。他們可能對你一生成功至關重要,但他們的言談舉止、處世行事卻與你千差萬別。雖然說不上是好是壞,但肯定與你不同。從行為科學角度看,你是少數派。不過,問題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機遇。跟個性迥異的人共事可能富有挑戰性,但如果你能了解他的行為風格,則可以化不利為有利。
20世紀60年代,工業心理學家大衛·莫瑞烏博士發現,有兩種行為模式能夠極為有效地預測人們的行為傾向,即果敢型和反應型。果敢型指對別人具有說服力或指導力。反應型則指更善於在別人麵前表露內心情感或體會他人情感。
果敢型的人往往雷厲風行、決策迅速、處事果斷,聲音洪亮、愛高談闊論,好冒險、敢於對抗、發表意見或給指令時直截了當。反應型的人則傾向於直訴情懷,重視問題中人的因素,願意與人共事,時間觀念不強。
總起來看,果敢型和反應型兩種行為模式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風格。這種風格的建立則取決於他人對你行為的認識。能夠看透他人是一種挑戰,能夠客觀地把握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更是難上加難。
人的行為風格可分為以下4類:分析型、推動型、表現型及溫和型。每一類都有其潛在優勢和不足,但優勢也隻不過是潛在資產,隻有善加開發才能成為實際優勢。同樣,不足也隻是一種潛在的負債,每一類型的成功人士都會設法揚長避短,提高效率。
雖然每個人都會表現出一種主導風格,但多少都會兼有一些其他風格的特征。無論我們的主導風格多麼明顯,我們的行為中總可以看到其他風格的痕跡,甚至在許多方麵都有所表露。
跟不同風格的人共事不一定是壞事。隻要各自的工作風格能夠珠聯璧合,配合得天衣無縫,他們的合作就會強而有力。
“風格調適”就是調整個人行為以更好地與其他人配合,即對個人的一些行為進行調整,以便雙方更好地互動。
欲與不同風格的同事進行有效溝通、和諧相處,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遇事多商量
工作中會遇到許多需要相互協同完成的事,這時,不要自作主張,而要多和同事商量,以取得他們在實施行動中的配合。如常說“這件事,你們看怎麼辦好?”“大家看這樣做行不行?”以確定今後的行動不使他人為難。遇事常與同事商量,不自傲,不自卑,相互尊重,易達成工作中的協作。
(2)謙虛坦誠
身為同事,地位相等,談話中就切不可表現出高人一等的樣子。如不同意同事的意見,可闡述理由,正麵論述,切不可語帶譏諷,好為人師。如有人常愛說“真奇怪,你怎麼會有這樣無聊的想法?”,“你好好聽著,這件事應該這樣去做!”這樣的話語常表露出對他人智能的懷疑與譏諷,會傷害他人感情,難以愉快合作甚至造成合作破裂。
(3)當麵交換意見,消除誤解
同事間隨時都可能產生矛盾,或意見相左。這時,應當麵把自己的意見談出,來謀求相互的了解和協作,不可背後散布消息,互相攻擊。在當麵交談時,語調要平和,用詞忌尖刻,就事論事,不翻舊帳,不做人身攻擊。當麵交換意見,有利於相互了解。
(4)平時盡可能多交談,聯絡感情
人與人的交談,有時是一種禮貌的表示,不見得有什麼重要的事要商量,有什麼意見要交換。這時,可以用平常而無害的話題來聯絡感情。如談談近期的天氣,談談旅遊,談談市場菜價等。這些話題不直接指向某人,不觸及“雷區”,一般來說,禮貌性的閑聊是適宜的話題。
和人說話時盡量不要招人煩
在與人交談中,有些方式和習慣不受歡迎,容易招致“萬人煩”,必須努力克服和改正。比如:
(1)喋喋不休,獨占談話時間
有些人在與人交談中,總將自己放在主要位置,自始至終一人獨唱主角,喋喋不休地推銷自己,滔滔不絕地訴說自己的故事。這種人本想表現自己的交談口才,結果是令人生厭。“一言堂”不能交流思想,不能增進感情。交談時應談論共同的話題不能隻是自己說,要讓對方有時間充分發表意見,留心對方的反應,這樣才能融洽氣氛,眾情相悅。正如亞曆山大·湯姆所說:“我們談話就像一次宴請,不能吃得很飽才離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