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在某些特殊的場合,必須立即回答一些難以回答的或是具有挑釁性的問題,智慧的人常以巧妙的、非邏輯的方式“妙語連珠”、“語妙天下”、“妙趣橫生”、“妙語巧辯”……從而擺脫困境。這其中的“妙”來自於聯想,來自於突破思維的局限,但這種“聯想”和“突破”也必須注意“合理”,更要“合適”。
用機智應對棘手問題
如果說世界是個變化著的萬花筒,反映客觀世界,表達和交流思想的語言也是個變化的萬花筒,那麼,如何運用各種語言就更是一個變化的萬花筒了。
國外一家旅館老板招聘三名男性應試者時問:“假如你無意間推開房門,看見女房客正在淋浴,而她也看見你了,這時,你該怎麼辦?”
甲答:“說聲‘對不起’,然後關門退出。”這個對答無稱呼,雖簡潔,但不符合侍者的職業要求,而且也沒使雙方擺脫窘境。
乙答:“說聲‘對不起,小姐’,然後關門退出。”這個稱呼雖然準確,但不合適,反而加深了旅客的窘迫感。
丙答:“說聲‘對不起,先生’,然後關門退出。”
結果,丙被錄用了。為什麼呢?因為他這種故意誤會的說法,維護了旅客的體麵,非常得體、機智,表現出一個侍者應該具有的職業素質和應變能力。
一位光彩照人的女演員上台演唱,曲畢謝幕,可沒走兩步就被麥克風的電線絆倒了,嬌美的身體與當時的狼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觀眾頓時起哄。
這位女演員急中生智,站起身來,拿起話筒說:“我真正為大家的熱情所傾倒了。”頓時掌聲四起。
女演員的急中生智,以“美”補“醜”換回了自己的麵子,不僅緩和了尷尬氣氛,而且贏得了更多的掌聲。
還有一個與此相類似的例子:
一個人在市場上買了六隻來自中國的麻雀,決定用它們去討好國王。
按照這個國家的習慣,七是大吉大利的數字。要是送去六隻,國王也許會不高興,要是國王真的發怒,那就更加麻煩了。但是,中國麻雀隻有六隻,怎麼辦呢?他想了半天,決定混進一隻本國麻雀,湊足七隻獻給國王。
國王一見,果然高興,他仔細地把它們逐一玩賞了一遍,突然發現有一隻本國麻雀混在裏麵,立即大怒,責問道:“這算怎麼回事?是不是你自恃博學多才,欺我寡陋無知?”
那人嚇了一跳,但他馬上回答:“陛下果然是火眼金睛,洞察分明,這隻本國麻雀是另外六隻中國麻雀隨行的翻譯。”
這個人利用類比思維做出了巧妙的別解——人出國需要有翻譯,那麼麻雀也不例外,那隻本國麻雀就是一位翻譯。正中有歪,歪中有正,幾分正確,幾分荒謬,國王見他奉承得體,便嘉獎了他。
人各有立場,如果都衝動地、直截了當地闡明自己的立場,恐怕世界紛爭不斷。所以既要維持表麵的和諧關係,在捍衛自己的理念上又不能有絲毫讓步時,機智就是最好的方法,它能使你另辟蹊徑、沉著應變,展現你博學多才的風采。
用知識武裝你的舌頭
知識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善於說話辦事的人,一定是一個知識豐富的人。如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話也是同樣的道理,隻要你看得多、學得多,話自然就會說得好。
作為總理,周恩來時常處在記者的包圍之中,麵對來自四麵八方的各種疑問,他總能泰然處之,巧妙地予以回答。或溫文爾雅,綿裏藏針;或欲擒故縱,巧設埋伏;或避實就虛,舉重若輕。既維護了國家的形象,又向世界展示了他那文雅坦蕩的領袖風範。
一次,一位美國記者見周恩來案頭放了一支美國“派克”牌鋼筆,便問道:“總理閣下,您作為中國總理,為什麼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
周恩來淡淡一笑,回答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在抗美戰爭中繳獲的戰利品,他要贈給我作個紀念,這麼有意義,我當然得收下。”
這位美國記者又帶有挑釁意味地向周恩來提出了一個這樣的觀點:“一個國家向外擴張,是由於該國的人口過多。”
周總理極不讚成這個觀點,他直接反駁道:“我們不同意你這種看法。英國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隻有4500萬,這並不算太多,但是英國在一個時期內曾經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國。美國的麵積和中國比較,中國也隻是略大了一點點,但是中國的人口超過美國人口的5倍還要多,可是美國的海外駐軍卻達150萬。中國的人口雖多,卻沒有一兵一卒駐在外國領土上,至於在外國建立軍事基地更是沒有。由此就可以看得出來,一個國家是否向外擴張,與它的人口多少是沒有關係的,卻與這個國家的社會製度息息相關。”
在這裏,周總理以英美人口不多卻向外擴張,與中國沒有向外擴張相對照,真可謂是數據準確、論據翔實、順理成章,最終讓這個美國記者無言以對。
另一個美國記者問周總理:“你們走的路為什麼叫馬路?”
周總理詼諧地說:“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就是馬路。”
這個記者又問:“我們美國人都愛仰著頭走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低著頭走路?”
周恩來略加思索後回答:“走下坡路的人總是仰著頭,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著頭了。”
這個記者聽後,羞得無地自容。
他接著又問道:“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這個問題不僅牽涉著國家機密,語氣中還明顯含有譏笑我們國窮民弱的意思。周總理既不好厲聲拒答傷了和氣,又不能和盤托出泄露機密。
他稍頓了一下,正色回答說:“中國人民銀行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
對此回答,所有人都沒有反應過來,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所有人都不禁愕然。
周恩來不慌不忙地細作解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麵額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10種主輔人民幣,合計一共是18元8角8分。中國人民銀行的金融機構是由全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而且還有全國人民做後盾,信譽卓著、實力雄厚,它所發行的貨幣,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享有信譽最高的一種貨幣。”
周恩來一出此話,熱烈的掌聲立刻響了起來,真可謂語驚四座。
從具體的“多少”到抽象的“多少”,周總理的聯想,不僅使局麵變得緩和、主動,而且維護了中國外交、金融方麵的良好形象;既能回避窘迫的話題,又能引發自己的主旨和意圖,實有一舉兩得之效——不僅回避了列舉具體數字顯現我國貧窮落後的尷尬,而且進一步說明了中國人民銀行有全國人民做後盾,信譽卓著,不容置疑,堅定地維護了我國銀行的地位。
凡是跟周恩來交往過的人,幾乎無不為他的才智、魅力、人格和他傑出的外交口才所深深折服。
不宜直言繞個彎
唐朝有一個叫汪倫的人,住在安徽涇縣桃花潭邊的萬村小鎮。他十分仰慕大詩人李白,又無緣相識,所以一直想尋找機會親眼目睹“詩仙”的不凡風采,並與之結交。
有一天,李白邀遊名山大川時,來到了皖南。汪倫暗自揣想有什麼妙法可以結識到李白。突然他想到李白一愛喝酒,二愛桃花,於是靈機一動,便給李白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接到信後,欣然趕往桃花潭來見汪倫。兩人寒暄一番,李白就說:“我是特地來欣賞十裏桃花,並想到萬家酒店暢飲一番。”汪倫這時才告訴李白:“十裏桃花,說的是十裏之外的桃花潭;萬家酒店,是指桃花潭西邊一個姓萬的人家所開的酒店。”李白聽了之後才知道自己上當了。
在此,汪倫成功地運用一語雙關,把李白誘引到萬村,得以結識這位“詩仙”。李白雖知上當,但對汪倫表現出來的機智和友情卻十分感激,因此作詩《贈汪倫》相贈:“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成為了千古佳句,汪倫和李白的友情也成為詩壇佳話。
說話太直未必有實際的報酬。如果不宜直言的話,你最好繞個彎,這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朱元璋稱帝後,要冊封百官,可當他看完花名冊時,心裏又犯起了愁。因為功臣有數,但親朋無數。封吧,無功受祿,群臣不服;不封吧,麵子上過不去。
軍師劉伯溫看出朱元璋的難處,又不便直言,一來怕得罪皇親國戚惹來麻煩;二來又怕朱元璋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國家大事不能視而不見,最後,他想出一個辦法,畫了一幅人頭像,人頭上長著束束亂發,每一束發上都頂著一頂烏紗帽,他把此畫獻給了朱元璋。朱元璋接過畫細品其味,忽然哈哈大笑:“軍師畫中有話,乃苦口良藥。真可謂‘人不可無師,無師則愚;國不可無賢,無賢則衰!’”
原來,劉伯溫畫的意思是“冠(官)多發(法)亂”。劉伯溫此舉不但未傷害到朱元璋的麵子,還道出了諫言:官多法必亂,法亂國必傾,國傾君必亡。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學會“說話拐彎兒”,這樣才不至於衝撞別人,更能討得別人的喜歡,利於自己把事情辦好。以謬製謬,方為妙招若對方故設“陷阱”以謬論相刁難,其用意無非是企圖造成一種進退兩難的局麵:答則顯示無知,不答則表明無能,在這種情況下比較適宜用此法。
隋朝時,有一善辯者,有人問他:“臘月時,家人被蛇所傷怎樣醫治?”
他應聲答道:“取五月五日南牆下的雪塗之,即愈。”
那人反唇相譏:“五月哪裏得雪?”
這位善辯者笑道:“臘月何處有蛇?”
清朝乾隆年間,福建有個“神童”名叫鄭大濟。
一次,鄭大濟的祖父鄭貢生得罪了縣官。縣官一怒之下,就把全鄉的皇糧都派給鄭貢生交納,並且限令他在三日之內交清,否則就以“抗交皇糧”治罪。
這下可把鄭大濟的祖父給急壞了,鄭大濟見祖父整日長籲短歎,就向祖父問明情由。鄭大濟聽了以後哈哈大笑:“這事好辦,明天讓我去見縣官,我自有辦法應付。”
第二天,鄭大濟戴上爺爺的帽子,穿上爺爺的長衫,大搖大擺地走進縣衙。縣官見了這個長衫拖地的孩子,認出是鄭貢生的孫子——號稱“神童”的鄭大濟。縣官厲聲說道:“沒毛小子,為何自己的衣服不穿,要穿你爺爺的長衫?”
鄭大濟理直氣壯地說:“請問縣太爺,我是我爺爺的孫子,爺爺的長衫尚且不準我穿,那全鄉的人還不是我爺爺的孫子,有什麼理由讓我爺爺來負擔他們的皇糧?”
縣官聽了,竟一時無話可說,隻好免了他爺爺“交全鄉皇糧”的任務。
這種方法就是將對方誘人自己設好的圈套,一語點破其中的荒謬之處,從而使對方的“論點”不攻自破。
古希臘的文學家歐倫斯庇格有一次去某飯店用餐,店主的牛肉沒烤好,可是他很餓了,店主這時建議說:“誰要是等不及正餐,可以先隨便吃點現成的東西。”於是,他就吃了不少幹麵包。
吃飽之後,他坐到烤肉爐邊,等到肉烤熟後,店主請他上桌就餐,他隨意回答說:“烤肉的時候,我聞味兒都聞飽了。”說完之後就躺在爐邊打起盹來。最後,店主來收烤肉錢,歐倫斯庇格因沒吃烤肉,而拒絕付錢。店主則說:“掏錢吧!你不是說你聞肉味兒都聞飽了嗎?所以你應與吃肉的人付一樣多的錢。”
於是,他搖晃著口袋裏的錢對店主說:“聽到錢的聲音了嗎?”
店主說:“聽到了。”
歐倫斯庇格說:“我的銀幣的聲音正好夠付我聞了你的烤肉味兒的錢了。”
店主無可奈何。
店主人將“吃肉”的概念偷換成“聞肉”,這種混淆是非的詭計被聰明的文學家看穿了,他即以“錢聲”付“肉味”的錢,自然順理成章。
一個吝嗇的老板叫夥計去買酒,夥計向他要錢,他說:“用錢買酒,這是誰都能辦到的,如果不花錢能買到酒才是有能耐的人。”
一會兒,夥計提著空瓶回來了。老板十分惱火地責罵道:“你讓我喝什麼?”
夥計不慌不忙地說:“從有酒的瓶裏喝到酒,這是誰都能辦到的事,如果能從空瓶裏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不花錢買酒”與“空瓶裏喝酒”同類一比,其內在就出現了針鋒相對的矛盾,由於前者的話本身是荒謬的,對於荒謬的回答,自然就喪失了指責的權利,刁難別人也就成了自我出醜,陷阱也不攻自破。
民間還流傳過這樣一則故事:
說是有個吝嗇的地主雇了三個小孩當長工。一年冬天,大雪紛飛,滴水成冰,孩子們要求地主生火燒炕來取暖。但是,狠心的地主卻說:“怕什麼冷?俗話說,小孩屁股三把火,還燒什麼炕?”硬是讓孩子們睡涼炕。
恰巧第二天,地主家來了客人,地主便吩咐小長工去燒開水,可是等了老半天,也不見開水燒出來。地主急忙到廚房一看,隻見地上放著一壺涼水,三個小長工屁股對著水壺,正坐著聊天!地主看了勃然大怒,大聲喊道:“你們燒的開水呢?”
“正燒著呢!”
地主聽完,更是火冒三丈:“你們連火都不點,這樣怎麼燒開水?”
其中一個小長工不慌不忙地答道:“老爺,您不是說過‘小孩屁股三把火’嗎?我們三人共有九把火,怎麼會燒不開呢?”地主又氣又惱,要發作又說不出話來。
小長工巧妙地引用了地主曾說過的話,機智地把他駁得又氣又惱,但又無可奈何。
運用“以謬製謬”的方法時,模擬必須相當,謬說必須等值。比如甲說:“我家的狗會講話。”乙便說:“我家的豬會唱歌。”甲反問乙:“豬怎麼會唱歌呢?”乙便可反問甲:“狗如何會講話呢?”由於“狗”和“豬”相當,“唱歌”與“講話”等值,所以甲便啞口無言了。5.說話要有“閃光點。”
齊國的晏子出使到了楚國,楚王安排酒宴招待晏子。正當他們喝得酒酣耳熱的時候,兩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去,楚王看見就問他們:“那個囚犯犯了什麼罪?他是哪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