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棒”是對人積極的評價,“你真笨”是對人消極的評價。
在生活中,如果總有人在你身邊給予你積極的評價,你會充滿了陽光,充滿了力量;如果你每天生活在消極的評價之中,你就會感到沮喪,感到悲觀。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學會的是自信;如果生活在譴責之中,他便會憂心忡忡。
有一次,我到京客隆去買東西,一位中年女售貨員見到我,特別激動,把我拉到一旁說:“我一定要跟你談談。”
她告訴我:“有一天,上四年級的女兒放學回來,對我說:‘媽媽,今天老師留的作業是,讀盧勤老師寫的《把孩子培養成財富》這本書裏的一個故事,我已經讀完了,該你讀了。’我讀了之後,熱淚盈眶,原來,女兒是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了她對我的意見。”
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有個男孩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對家長說:“你的孩子多動症,坐不了半小時就出去跑,而別的孩子能坐一個小時。”媽媽流眼淚了,回到家,兒子問:“老師說什麼了?”媽媽笑著說:“老師表揚你了,說你以前隻能坐20分鍾,現在能坐半小時了。”兒子驚奇地說:“我還可以坐的時間更長一些。”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第49名,我懷疑他智力上有障礙,您最好帶他到醫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孩子的母親流下了淚。然而,回到家裏,看到誠惶誠恐的兒子,她振作起精神,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她說了,你並不是笨孩子,隻要能細心點兒,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了。她甚至還發現,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三,又一次家長會。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總是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意料,直到結束,都沒聽到。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中學有點危險。”
她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此時她發現兒子在等她。路上她拍著兒子的肩膀,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隻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中學。”
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通知書下達的日子。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清華大學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跟兒子說過,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大學。
她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懷裏,突然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裏大哭起來。他邊哭邊說:“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是您相信我,鼓勵我。”
這位女售貨員流著眼淚對我說:“其實我的女兒挺優秀的,還是班裏幹部,可是我老覺得她不如別人,總是衝她說‘你真笨!’沒想到,傷害了她,以後我要好好改改了。”
我對她說:“誇孩子,也要講方法,要講出她棒的地方,不要空說。有一位媽媽老打孩子,聽完我的報告,熱血沸騰,中午回家看兒子在吃飯,激動地對兒子說:‘你真棒!’兒子很詫異:‘媽,你有病吧?我看你病得不輕,說胡話了!’下午這位媽媽來找我,說我的話不靈,她兒子不信。我笑著說:‘你假惺惺的,誰信呢?兒子吃飯棒在哪裏?是吃得多棒,還是吃得少棒呀?你一點誠意也沒有,人家當然不信你了。’”
在集體生活中需要“你真棒”。愛讚美別人說“你真棒”的人,朋友多;愛挑剔別人說“你真笨”的人,沒朋友。
在家庭生活中更需要“你真棒”。人家做了飯,你讚美說:“你真棒,做得真好吃,我從來沒吃過這麼香的菜。”下一頓,你會吃到更好吃的菜。如果,人家做了飯,你挑剔說:“你真笨,做得太難吃了,我從來沒吃過這麼難吃的菜。”下一頓,可能更難吃,或者你根本就吃不到了。
“你真棒”既是對別人的賞識,也是對別人的尊重。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
記住,改變角度,就改變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