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海洋的食肉哺乳動物——鯨類
鰭腳類是不徹底地返回到海生的一類食肉哺乳動物,而鯨類卻是徹底地返回海洋的一類食肉哺乳動物。
鯨類在化石記錄中,是在第三紀早期突然出現的。它們究竟起源於哪種有胎盤類祖先,已經很難查考了。大概它們從祖先有胎盤類分化出來回到海洋以後,一開始就產生了許多很快的演變,極遲到中新世就已經完全適應海洋生活了。
鯨類返回到海洋,開始適應遼闊的海洋生活,經曆了和爬行動物中的魚龍相類似的變化。這表現在身體的流線型化,皮膚形成滑溜的表麵,並且能分泌黏液;發展出一個水平的尾鰭作為主要的推進器,一個肉質的背鰭作為平衡器;前肢變成起劃槳作用的槳鰭,後肢退化。鯨類和魚龍實際上都多少模仿了魚類。這三類動物有完全不同的起源,卻有非常相似的適應,這是趨同進化的很好的例子。
但是鯨類仍然保留著從陸生祖先遺傳來的用肺呼吸。它用一種特殊的適應來進行呼吸。它把外鼻孔的位置移到了頭頂上,邊緣有強有力的膜瓣可以啟閉。潛水的時候把膜瓣緊閉。升到海麵的時候,膜瓣就開啟,把肺裏帶有水汽的二氧化碳氣噴出水麵,大量水汽凝成水珠,遠遠望去好像噴泉一樣。它的肺有很大的伸縮性和容量,可以在水麵吸入大量的空氣。
鯨類還保留著胎生的生殖方式,但是幼仔一出生就有一種特殊的適應,能在水裏生存。
鯨類仍是溫血動物,前麵說過,它在皮膚下麵發育了厚層脂肪,代替陸生哺乳動物的毛發覆蓋起著保溫的作用。
早期鯨類化石大量發現在非洲的始新統中部地層裏,在美洲和歐洲也有發現,統稱古鯨類。由於擺脫了重力的限製作用,早期的鯨類就很大,如始新世晚期的古蜥鯨(也叫軛齒鯨)就有18米長。古鯨類的鼻孔還不在頭頂而在前方。它的頭骨類型也比後期鯨類稍為原始,看上去好像和古食肉類相近。但是這並不足以證明它是從古食肉類起源的。
始新世晚期或漸新世,就出現了現代鯨類。從古鯨類的主幹上發展出兩個分枝:一個分枝有牙齒,叫齒鯨類;另一個分枝沒有牙齒而有鯨須,叫須鯨類。
現代的鯨類多是齒鯨,這一類在早期就有向大型發展的趨向,以抹香鯨達到了發展頂峰。須鯨數量比齒鯨少,但是它們的個體是古今動物界中最大的。它們以浮遊生物作為食物,可能由於食物供應豐富,才使這種動物有向巨大體型發展的強烈趨向。
知識點
浣熊
浣熊原產自北美洲,因其進食前要將食物在水中浣洗,故名浣熊。浣熊種類繁多,包括小熊貓也屬於浣熊科。浣熊的顯著特點是它茂密、帶有斑紋的尾巴和黑色的麵孔,喜歡居住在池塘和小溪旁樹木繁茂的地方,主要靠觸覺感知周圍的世界。浣熊為雜食動物,食物有漿果、昆蟲、鳥卵和其他小動物。浣熊的交配季節為1或2月,在4或5月產下幼仔,一胎4~5仔。浣熊並不冬眠,但嚴寒的冬季會藏匿起來。浣熊一般隻能生活幾年,野生的已知最長壽命為12年。
延伸閱讀
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屬於須鯨亞目。藍鯨被認為是地球上曾經生存過的體型最大的動物,體長可達33米,重達160噸。
20世紀初,在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海域中,藍鯨的數量是相當多的。在超過40年後,捕鯨者的獵殺使它們幾乎滅絕。直到國際社會在1966年開始保護藍鯨後,藍鯨的數量才逐漸上升。一份2002年報告估計目前世界上藍鯨的數量在5000~1.2萬隻之間,並分布在至少5個族群中。最近對於侏儒藍鯨的研究顯示這個數字可能是低估了實際的數量。在捕鯨活動開始前,藍鯨最大的族群是在南極海域,估計大約有23.9萬隻。目前在東北太平洋、南極海與印度洋的數量已經比以前要減少非常多(大約各隻有2000隻)。在北大西洋則有兩個更大的集團,在南半球至少也有兩個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