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修身(2)(1 / 3)

除去牢騷培養和氣

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端,自然隨之。

凡遇牢騷欲發之時,須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之。不惟平心謙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養此和氣,可以消減病患。

譯文

無緣無故而埋怨老天爺,則老天爺必不允許;無緣無故而怨恨別人,則別人必不服氣。這種連帶的反應,是自然而然就會跟隨來的。

凡是遇到想發牢騷的時候,必須自我反思:我當真有什麼不滿足的地方嗎?為何要在胸中堆積這股不平之氣呢?猛地在心裏進行反省,然後斷然去掉這股牢騷氣。這樣做,不但可以使得心境平和謙退,早日博得功名,而且可以培養和順之氣,消除減輕病痛。

評點

這兩段話出於鹹豐元年九月初五日致諸弟的家信。曾氏本人的仕途是春風得意,一路順暢,但家中的弟弟們卻科場並不太順。國荃、國葆也祇止於秀才而已。諸弟在大哥的麵前,都抬不起頭來,心中既認晦氣更蓄怨氣。其中尤以六弟溫甫最甚。曾家這位出撫叔父的六少爺,自視最高,傲氣最大,因而不滿也最甚,牢騷也最多。在“無故而怨天”一段之前,曾氏是這樣説他這個六弟的:“溫弟天分本甲於諸弟,惟牢騷太多,性情太懶。前在京華不好看書,又不作文,餘心即甚憂之。近聞還家以後,亦復牢騷如常,或數月不搦管為文。吾家之無人繼起,諸弟猶可稍寬其責,溫弟則實自棄,不得盡諉於命運。”從曾氏這段話中,可知溫甫本身有很嚴重的缺點,即太懶。除懶外,這位六少爺還行為放蕩,貪玩好嫖。一個二十多歲尚未為家中賺得分文的人,居然逼得長輩無可奈何,同意為他娶妾!

溫甫是天下牢騷多者的一個典型。他的典型性在兩點:一是祇怨天尤人而不檢查自己,二是因怨尤而走向放縱。曾氏説的“感應”,看似虛玄,其實很有道理。所謂“怨天”中的“天”,指的是命運。命運既有客觀限定的一麵,也有主觀掌控的一麵,怨天者的目光祇盯在“客觀限定”上,則就會放棄“主觀掌控”,命運可塑的一麵一旦放棄,則祇會越來越不好,這就是“天必不許”。所謂“尤人”就是埋怨別人。世上有幾個人,會無緣無故地去接受他人的埋怨呢?其結果祇能是導致人際關係更差,人為設置的障礙更多,事情弄得更糟糕,這就是“人必不服”。此感彼應,就是這樣形成的。遭遇不順時,最有可能做到也最有效的處置辦法,就是曾氏所説的“反躬自省”,通過反躬自省去怨氣而養和氣,不但於事功有利,且於養生有助。

盡心做事不計成敗

吾惟盡一分心,作一日事,至於成敗,則不能復計較矣。

譯文

我祇有盡自己的一份心,來做好每一天的事情,至於是成還是敗,則不能再去計較了。

評點

這句話出自於鹹豐四年四月十四日給諸弟的信。此時的曾氏,其身份已與先前有了很大的改變,由一個京師的高級文官變成地方上的統兵大員。一方麵是曾氏本人毫無軍營知識,完全的軍事外行,另一方麵是湘軍匆忙成軍,除開幾個臨時調來的緑營軍官外,絶大部分將領和所有的團勇也全部是外行;再則,一方麵是清廷官場從上到下一片腐敗,財經既枯竭,文武又都辦事不力,且嫉賢妒能;另一方麵是太平軍正在興旺發達時期,士氣高昂,戰鬥力強,軍事上連連得手。改變身份後的曾氏,處於各個方麵都對他極為不利的環境中。就在十二天前,曾氏親率一支水陸齊備的人馬,攻打駐紮在離長沙約一百裏的靖港的太平軍。交戰不到一頓飯功夫,湘軍水陸即全綫潰敗。曾氏初次帶兵便遭此慘敗,又愧又憤,投水自殺,幸被下屬救起,免於一死。曾氏在向諸弟敘述這場敗仗後,打算“添招練勇”“再作出師之計”,然而“餉項已空,無從設法,艱難之狀,不知所終。人心之壞,又處處使人寒心”,於是,他説了這句盡心做事、不計成敗的話。

曾氏這句話,説的雖是他在特定環境下的心態,實則具有普遍意義,也是我們普通人在做事業時所應有的一種心態。

任何一樁稍具規模的事業,必有它的難度,通常是其難度的克服程度,決定其事業成功的大小;而難度的克服取決於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麵。客觀方麵的因素,大多不以辦事者的意誌為轉移,祇有辦事者主觀方麵的因素,纔會由自己控製。如果認定一樁事非辦不可,最好的態度就是充分發揮辦事者的主觀能動性,先不去管客觀方麵的因素如何。正因為客觀方麵的因素不去管,那麼事情的成與敗便説不準;為不幹擾決心,祇有採取先不考慮的態度。這就是曾氏所説的盡心做事、不計成敗的態度。以這種態度去辦事,尚有成功的可能性;若一開始便被外在的困難所嚇住,不敢去做,那事情就祇有完全的辦不成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古人雲:“勞則善心生,佚則淫心生。”孟子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吾慮爾之過於佚也。

譯文

古人説:“勤勞則為善之心產生,安佚則淫亂之心滋生。”孟子説:“生存處於保持憂患意識之中,滅亡則因為耽於享樂。”我擔心你的生活過於安逸了。

評點

這句話出於鹹豐六年十月初二日,曾氏給長子紀澤的信中。鹹豐六年三月二十一日,紀澤與賀長齡的女兒成親。與賀家聯姻的事,早在五年前就由曾氏父親竹亭公做主定下來了。紀澤生於道光十九年十一月,按現在的方式計算,他結婚時,僅止十六足歲,但按舊時虛歲算,則是十八歲的成人了。曾氏結婚時,已滿二十二足歲,以他的思想,是並不想讓兒子這麼早就結婚的。他在另外的一封家書中引用湖南俚語“床頭多雙足,詩書束高閣”。他讚同這句話,認為結婚後對讀書求學有影響,尤其對十六七歲的少年來説,因缺乏自製而影響更大。紀澤早婚,多半是因為其祖父的原因。竹亭公此時已六十七歲,老伴去世多年,心靈孤獨,且又多病,擔心存世不久,賀氏出自名門,又是他竭力堅持的,他盼望長孫早日完婚生子,曾家的四世同堂,在他作為曾祖父時再次出現。此外,亂世早為兒孫辦親事,也是中國人一貫的處世心願。出於此念,歐陽夫人與親家母賀太太(賀長齡已去世多年)也一定抱著與曾老太爺同樣的心情。於是,實歲不滿十七歲的曾紀澤便提前做了新郎倌。

曾氏對二子的家教,“做人”更重過“為學”。在人品教育上,他又特別注意要他們養成勤勞不懶惰的習慣。就在寫此信的前幾天,他給年僅九歲的次子紀鴻的信裏寫道:“凡人多願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

人之所以勞作,最強大的驅動力是為了生存。富貴人家的子弟,無生存之憂,於是“勞作”的積極性也便不高。其實,勞作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生存,對於人類而言,它還有更高的價值。曾氏引用的“古人雲”、“孟子雲”,説的便是它的更高層麵的價值。“勞則善心生,佚則淫心生”,這兩句話的著眼點在道德層麵。因為自己勞作,會拉近與時間、空間與人群環境的距離,從而產生對身外之物的親近感、融和感;因為自己勞作,會更知勞作者的艱苦、勞作品誕生的不易,從而產生對勞作者的同情感、對勞作品的珍惜感;因為自己勞作,會對勞作在人類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認識得很深切,從而對勞作本身產生敬畏感,讚美感。親近、融和、同情、珍惜、敬畏、讚美這種種情感都是善心,都是因為自己親自參加勞作後切身產生的,故而勞則善心生。相反,不勞作,無所事事,則心靈空虛、身無繫著,身心既都無約束,意念、情緒也自然將失去製約,無節製之念的淫心便產生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兩句話的著眼點在遠景瞻望。憂患意識能促使人常常去想不足,想缺失,想危機。這樣一想,人就多了警覺,多了壓力,從而能保持住精神上的振作,不敢懈怠,如此便生機勃勃,生生不息。相反,安樂讓人陶醉,沉溺而不思進取,懶於興作,時間一久,弊端叢生,危害根本,死亡也就接近了。

曾紀澤身為曾氏家族的長房長孫,雖無生存之憂,卻有本人人品屬性的選擇,有曾氏家族綿延興旺的重擔在肩,做父親的生怕他年少缺乏自製而耽於燕爾新婚不能自拔,故著重於道德層麵和遠景瞻望兩個方麵予以倡勞戒佚的教導。

戒奢戒傲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輿馬僕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於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僱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於傲矣。《書》稱:“世祿之家,鮮克由禮。”《傳》稱:“驕奢淫佚,寵祿過也。”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譯文

官宦家的子弟,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一個奢字、一個傲字。不一定非要錦衣玉食而後纔説犯了奢侈的毛病,若是皮袍呢褂隨處都是,坐轎乘馬,僕從前後跟隨,習慣於過這種生活,便已經是日趨於奢侈了。看到鄉鄰,則譏笑別人穿著敝舊見識淺陋,看到家裏的僱工則板著臉孔呼喚訓斥,這就是日趨於傲慢了。《尚書》上説:“世世代代拿俸祿的家庭,其子孫很少能遵循禮義的。”《左傳》上説:“驕傲、奢侈、淫樂、安逸,這些都是因為官位過高俸祿過多的緣故。”京師中那些惡少們,沒有人不由於驕與奢兩個字的。你與弟弟們都要引以為戒。這是我最重要的叮囑,最重要的叮囑!

評點

這段話出自鹹豐六年十一月初五日,曾氏給長子紀澤的信。此時的曾家,除曾氏本人外,他的六弟曾國華和九弟曾國荃都各領一支人馬在江西作戰,真是實力強大的官宦家族。曾氏在京師官宦圈子裏待了十二三年,深知官家子弟的兩個普遍性的大毛病:一奢二傲。這兩個毛病的產生,是因為家中的財產多權勢大。曾氏很擔心自己的子侄染上這些個通病,每次給兒侄們的信,都不厭其煩地叫他們引以為戒。

曾氏這段話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防微杜漸的思想。曾氏進京初期,唐鑒將他引進程朱理學的殿堂,並教他“研幾”。幾者,幾微也。萌芽狀態、細微末節、瑣屑細小等等,都可稱之謂“幾微”。研幾,即重視研究這種幾微。它與朱熹“小者便是大者之驗”、“從細微做起,方能克得如此大”、“古人於小學小事中,便皆存個大學大事底道理在”(見《朱子語類》卷第八)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曾氏深受“研幾”的影響,平時十分注重細事小事,由細小而及遠大。他給兒子的信中,常常會關照兒子注意日常的舉止言談,培養他從小處做起的好習慣。本來,大是小的纍積,遠是近的延伸,錦衣玉食起自袍呢輿馬,傲視一切起自嗤陋指使。杜絶源頭則可製止洶湧,相比大江大河而言,涓涓溪泉的截斷則容易多了。

不苟取

蓋凡帶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橐。餘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身不苟取。以此風示僚屬。

譯文

凡管帶勇丁的頭領,都不能免除稍稍私肥腰包。我不能禁止別人用這種不正當的手段獲取錢財,祇要求自己不取不義之財。以此作為僚屬的表率。

評點

此話出於鹹豐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給四弟國潢的信中。此話的前後,曾氏還説道:往年在京師時,每年都寄一二百兩銀子給家裏,一半給父母叔嬸,一半周濟族戚中的窮苦者。自從做了團練大臣後,祇在鹹豐四年寄過一百五十兩銀子。今年三月,老四已在長沙李家挪去了二百兩銀子,故不能再多寄了。現寄去三十兩,以二十兩給父親,十兩給叔父。江西省的地方官員都很窮,連巡撫衙門藩臺衙門的官員都不能寄銀子回家,我怎麼能夠多取絲毫呢?從以上的話中可以猜測出,在老家主持家政的老四希望大哥比以往多寄銀子回家,並擅自從別處預支了二百兩。大哥對此不高興。信中這段話,既表明自己的態度,又略帶點批評兄弟的口氣。

在中國歷史上,“喫兵”簡直成了軍營公開的秘密。各級都喫,從最高長官到基層小官,幾乎無一例外。“喫兵”又分合法與非法兩種。合法的手段主要有兩個,一為截曠,一為扣建。朝廷發軍餉,發的是全年足員足日餉銀。但實際上一年中常有兵員的出缺和替補,這中間也便常有員額和日期的不相銜接。這不相銜接的餉銀需要按時扣除。這就叫截曠。當時計算日期,均按農曆每月三十日,遇小月則祇有二十九天,稱為小建,則扣除一天,祇按二十九天實發。這就叫扣建。按理,這兩筆銀子都應該上繳國庫,但實際上都沒有繳,層層截留。厲害的上司對下屬苛刻,則下屬就留得少;寬厚一點的,則下屬就留得多。無論多和少,都會有。積少成多,這兩筆銀子便很可觀。李鴻章帶淮軍幾十年,因截曠和扣建便積賺了一筆龐大的財產。他把其中一部分銀子存在直隸藩庫中,以便為直隸省辦公事用,死後還有八百萬兩留在賬上。袁世凱接替他做直隸總督後,便充分利用這一筆直隸省的私設金庫銀子,大肆賄賂包括慶王奕劻在內的京中權要,為他個人辦事。至於非法手段則很多,最常用的是剋扣。不發足餉,或在夥食開支和軍需上做手腳,或私自將罰餉作為刑罰,隨意處置士兵等等。這些非法所得都入了長官的私人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