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的人生智慧02(1 / 3)

■ 先哲的謙卑哲學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尚書·大禹謨》

這句話說的是自滿會招致損失,謙虛可以得到益處,它告訴人們驕傲自滿有害,謙虛謹慎有益的道理。這是千古流傳顛撲不破的真理。

南懷瑾先生的學生常常以老師為榮,而南先生自己卻經常謙虛地說:“我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的學生,也沒有收過一個徒弟,我最討厭人家把我當成偶像。吾乃一凡人,不足讓人盲從我。”大師風範於此可見一斑。

如果向上追溯,我們應該跟孔子學學謙卑之道。

《論語》裏有一則故事: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這故事說的是孔子學生伯牛生病,孔子去慰問他,他將手從窗戶裏伸進去拉著伯牛的手,說道:“這個人要死了,這真的是命啊,這個人竟然得這種病!這個人竟然得這種病!”

古代的禮節中有規定,一個人得病了,要是君主來探望他,病人就要搬到房子南麵的窗戶下,讓君主從南麵看他。除了君主,別人要是去探望病人,一般不進病人待的屋子裏慰問,再加上為尊為長者諱,所以老師更不應該去。而孔子則沒有擺架子,不但去看他,還把手從窗戶裏伸進去慰問,可見孔子對學生是很謙虛的,他用他的謙虛來實踐他“仁”的思想。

還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學生到魯桓公廟裏去,看到座位上擺著欹器。於是孔子問守廟的人說:“這是什麼東西?”這人回答說:“這是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

孔子左看右看突然說:“聽說這個東西,空著的時候是傾斜的,裝一半水就立起來了,而把水裝滿就會傾覆。”然後他讓他的學生用水試驗了一次,果然如此。

孔子看後很有感慨的說:“唉,哪有盛滿了水而不傾覆的東西呢?”

剛說完,他的學生子路就問:“那怎麼才能讓它保持盈滿而不傾覆呢?”

孔子說:“一個絕頂聰明的人,會用老成持重來保持他的聰明;一個功滿天下的人,會用謙遜低調來保持他的功勞;一個勇力蓋世的人,會用細心謹慎來保持他的本領……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用退讓的辦法來減少自滿。”

從上麵的例子裏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為人是很謙遜的。他講給學生的那番道理也非常好: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向來如此。

我們翻開儒家典籍,隨處都可以看到孔子謙謙君子的風度。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裏有這樣一段文字:“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這段話翻譯過來應該是這樣的:樊遲請孔子教他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農民。樊遲請孔子教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菜農。樊遲走了之後,孔子說:樊遲是個小人,胸無大誌,沒有幹大事的理想……別的我們先不說,就敢於承認自己的欠缺這一點而言,孔子是值得我們仿效的。

我們再來看孔子拜師的故事。

《三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昔仲尼,師項橐(tuo)。”“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其“師”者“項橐”乃是燕國的一位少年,是個神童。

有一天,小神童項橐見到孔子時說:“我聽說孔先生您很有學問,我特來求教。”孔子笑著說:“那你說吧。”

項橐於是拱手相問:“什麼水裏沒有魚?什麼火裏沒有煙?什麼樹上沒有葉?什麼花兒沒有枝?”

孔子聽後很納悶地問:“你這問的是什麼問題,江河湖海裏都有魚;柴草燈燭,凡是火就都有煙啊;至於植物,沒有葉子就長不成樹啊,沒有樹枝也開不了花啊。”

項橐一聽就笑了,晃著小腦袋說:“先生您錯了。井水裏就沒有魚,螢火蟲發的螢火沒有煙,枯死的樹上當然沒有葉子,天上的雪花沒有枝啊。”

孔子於是長歎道:“後生可畏啊!你太厲害了,我願拜你為師啊。”

孔子是何等的大學問家啊,能拜一個小童為師,的確是非常了不起的。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必須得天天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而知識又是無止境的,保持謙虛,才能不被無知擋住眼睛。央視著名主持人王小丫曾經說要“保持愚蠢,保持饑餓”,實際就是要保持謙虛。曆史上成功的人如果細數起來,十有八九都是比較謙虛的。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們向孔子學習,保持謙虛吧。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讓自己立足於競爭的時代。

■ 合理地利用時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篇》

這句話說的是孔子看到河川裏的流水,因而興起感歎。他所說的“逝者”,沒有特定的所指,而是包羅萬象。天地如此,人亦不例外,一個人自出生以後,由少而壯,由壯而老,每過一日,即去一日,每過一年,即去一歲。

由此可知,自然界、人世間、宇宙萬物,無一不是逝者,無一不像河裏的流水,晝夜不住地流,一經流去,便不會流回來。正如李太白《將進酒》中所說:“奔流到海不複回。”古希臘哲人也說:“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

南懷瑾先生認為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包括很多意義,可以說孔子的哲學當中,尤其人生哲學的精華,都集中在這兩句話中。先生認為曆史是不能停留的,時代是向前邁進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其實,按我們的理解,這兩句話說白了就是時間問題。逝去的東西不會再回來,因此我們必須抓住現在。

縱觀古今,凡成大事者,無一不是高效利用時間的能手。沒聽說有哪個懶惰的人可以成就偉大事業。

相傳,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法會上,手裏拈著一朵花,對著大眾微笑,在那拈花示眾和微笑之間,道盡了所有的佛法。但是在法會上的大眾都麵麵相覷,不知道佛陀說的是什麼。這時座中有一位叫大迦葉的弟子,卻對佛陀報以會心的微笑。他們師徒之間完全會心,心傳密付了。釋迦牟尼便對大迦葉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大迦葉。”

這瀟灑的一拈一笑傳遞了一切。

很多人看到這個故事之後也許都會覺得,原來開悟這麼簡單啊!其實,為了這次覺悟,大迦葉在背後下了多少工夫又有誰知道呢?釋迦牟尼說他精通三藏,三藏就是經藏、論藏、律藏,都是佛經經典,卷帙浩繁,不是誰都能啃得下來的。大迦葉把時間用之以勤奮,才成為佛家名滿天下的尊者。拈花微笑,雖看起來灑脫,實際上卻是功夫到家的緣故,其實得來不易啊。

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千萬不能心存僥幸,隻有通過實實在在的努力,才能在一瞬間實現人生的飛躍。實實在在的努力,其實就是不浪費一點時間。魯迅說過時間是擠出來的,確實如此。時間這東西對誰都公平,但為什麼有的人能做成大事,而有的人則不行呢?原因就在於成功的人把細小的時間都用在了做自己的事業上。

有人曾算過這樣的一筆賬:如果一個中等水平的讀者每天花15分鍾讀一本一般性的書,每分鍾大約讀300字,那15分鍾他就能讀4500字。一個月是不到14萬字,這樣下來,他一年的閱讀量可以達到160多萬字。而書籍的篇幅從6萬字到10萬字不等,平均起來大約也有8萬字。如果每天讀15分鍾,一年就可以讀20多本書,這個數目是相當可觀的,遠遠超過了世界上人均年閱讀量,而這其實並不難做到。

朗費羅每天就是利用等待咖啡煮熟的十分鍾時間翻譯《地獄》的,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好多年年,直到這部巨著的翻譯工作完成為止。

比徹在每天等待開飯的短暫時間裏堅持讀完了曆史學家弗勞德長達12卷的《英國史》。德·格裏斯夫人在給公主上課之前,把時間用於創作,日積月累,竟然寫出了好幾部頗具吸引力的著作。

休·密勒是一個石匠,賺錢養家糊口是他的天職。但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堅持把一些零零碎碎的時間用來閱讀科學書籍,最終他根據自己和石頭打交道的親身經曆寫出了一本充滿智慧和才氣的大部頭著作。

蘇格蘭著名詩人彭斯的許多優美的詩歌,也是他在一個農場上勞動時完成的。約翰·斯圖亞特·密爾曾經在東印度公司當小職員,他的許多傳世之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失樂園》的作者彌爾頓是一位教師,還是當時革命政府的拉丁文秘書。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能注意到並利用一些零碎的時間堅持苦讀。

伽利略是一個外科醫生,他以專心致誌的態度和常人少有的勤勉,擠出時間從事科學研究,從而為後人留下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不要漠視時間,如果誰浪費掉那些“邊角料”,那麼,誰就隻能是塊“邊角料”了,而不能成為棟梁。時間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公平,但是它隻眷顧那些重視它的人,它把重要的禮物,通過成功傳達給他們。

常常聽到很多人感歎生命短暫,卻不見他們抓緊時間去奮鬥。其實時間是公平的,如果一秒一秒地利用,回報就會一點一滴地積累。成功與失敗,有的時候就是時間問題,看人們怎麼看,也看人們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