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的人生智慧03(1 / 3)

■ 心態定成敗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後素。”

——《論語》

子夏不明白“素以為絢”的意思,疑惑為什麼用素反而用來妝飾,就問孔子:素是沒有文飾的意思,絢是妝飾,詩說素以為絢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回答:詩並不是說素即是絢,而是說因為素才妝飾。就比如繪畫,一定要有素的畫布,然後再加上各種顏色。是素在前而絢在後。

南懷瑾先生解釋這一段,說所謂“繪事後素”,以現在的人生哲學的觀念來講,就是一個人由絢爛歸於平淡。其實,南懷瑾先生一語道出了幸福的真諦。

生活中,當絢爛歸於平淡,人們才能感到生命回歸的幸福。但是很多人並不是很明白這個道理的,於是忙著到處找幸福。事實上,尋找幸福的人多,而得到的人卻是少數。有不少的人常常以為,在金錢、財產和人際交往中能夠得到幸福,可是他們忘了,幸福在很多時候並不是得到什麼,而是一個人心靈在感受到自我實現時所處的那種狀態。那些每天帶著期望去生活的人們,那些在生活中感到快樂滿足的人們,都可以說是幸福的寵兒。幸福最真的狀態就是返璞歸真、自自然然,不幸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恐懼、焦慮、緊張等等,這也說明我們不能支配自己的思想。

所謂平平淡淡才是真,就是這個道理。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戴維斯。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戴維斯非常喜歡。可是當他穿著這件華貴的睡袍在家裏踱來踱去的時候,越踱越覺得家具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與他身上這件睡袍根本不搭調。慢慢地,舊物件挨個兒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戴維斯坐在帝王氣十足的書房和睡袍裏,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他突然想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

戴維斯被一件睡袍脅迫了,而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則是被過多的物質和外在的成功虛象脅迫著。

很多情況下,我們受內心深處支配欲望和征服欲望的驅使,自尊心和虛榮心不斷的膨脹,常會像是著了魔一般去同別人攀比。一番折騰下來,盡管最後錢倒是賺了不少,也終於博得了“別人”們羨慕的目光,但除了在公眾場合擁有一兩點流光溢彩的光鮮和熱鬧以外,我們過得其實並沒有別人想象的那麼好。因為幸福根本不在這裏,幸福不是外物可以給我們的。

那些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完全寄托於外物之上的人,幸福的大門是不會向他打開的。希望自己幸福嗎?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做出選擇:我們可以讓外界事物來決定自身的幸福,但也可以因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感到幸福。在這種時候,即使生活中發生了各種不幸,也並不會妨礙你去選擇幸福。你的生命還在,你的呼吸沒有停止,你還可以看看這樣的一本書,可以去做那樣的一件事,生活中會有很多讓你幸福的事,即便是其他的暫時你還無法做到,至少你還能擁有把握幸福的能力。

當我們把追求外在的成功或者“過得比別人好”作為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的時候,就會陷入物質欲望為我們設下的圈套。它像童話裏的紅舞鞋,漂亮、妖豔而且充滿誘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脫不下來。然後我們便瘋狂地轉動舞步,一刻也停不下來,盡管內心充滿了疲憊和厭倦,臉上還是得掛出幸福的微笑。因為這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人生。當我們在眾人的喝彩聲中終於以一個較為優美的姿勢為自己的人生畫上句號時,才發覺這一路的風光和掌聲,帶來的竟然隻是說不出的空虛和疲憊。

幸福是什麼?它不是用大把大把的金錢帶來的物質愉悅,也不是用顯赫一時的名聲帶來的精神滿足。幸福其實隻是一種態度,一種讓人可以在平凡中體味出一種美的態度,一種讓人可以在簡單中領悟出一份甜蜜的態度。有這樣一條短信:“所謂幸福,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心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愛人,一幫可信賴的朋友。”

如果一個人習慣於感謝他人,他將會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喜歡。如果一個人習慣於感謝生活,他的生活中將會沒有抱怨,而他也將得到生活的眷顧和寵愛。幸福並不是一種高深莫測的哲學,而僅僅是簡單的心靈變化。那些充盈在我們周圍的每一個小小的細節,其實都填滿了幸福,就看你自己怎麼看了。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簡單不一定最美,但最美的一定簡單。”由此可見,最美的生活也應當是簡單的生活。相反,大多數的生活,以及許多所謂的舒適生活,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有時反倒是人類進步的障礙和曆史的悲哀。而在這裏,起關鍵作用的其實就是人們自己的心態。

其實,不隻是幸福,我們的生活中,還會麵臨很多東西,過得好與不好,全在於自己的心態。

南懷瑾先生說《易經》告訴我們:人生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裏,任何一種外力都是靠不住的,而自己的心態就是自己真正的主人。一位偉人說:“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大概許多年以前,在南非某貧窮的鄉村裏,有兄弟兩人。他們受不了窮困的環境,便決定離開家鄉到外麵去謀發展。

大哥好像是幸運一些,到了富庶的舊金山,而弟弟卻去了窮困的菲律賓。

多年以年後,兄弟倆又幸運地聚在了一起。如今的他們,已是今非昔比了。做哥哥的當了舊金山的僑領,擁有兩間餐館、兩間洗衣店和一間雜貨鋪,而且子孫滿堂,有些承繼了其衣缽,有些則成了傑出的計算機工程師等科技專業人才。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譽世界的銀行家,擁有東南亞相當數量的山林、橡膠園和銀行。

兄弟相聚,不免要談起分別以來的遭遇。哥哥說,像他們這樣的黑人到白人的社會,沒有什麼特別的才幹,唯有用一雙手煮飯給白人吃,還有為他們洗衣服等等。總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黑人都統統頂上了。這樣一來,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事業卻不敢奢望了。就像是這位兄長的子孫,書雖然讀得不少,但卻不敢有什麼奢望,隻能安分守己地去擔當一些中層的技術性工作來謀生。至於要進入上層的白人社會,應該是很難辦到的。

看見弟弟的成功,做哥哥不免羨慕弟弟的幸運。而這時候,弟弟卻說:“幸運是沒有的。初到菲律賓的時候,我也隻是擔任一些低賤的工作,但發現當地的人有些是比較愚蠢和懶惰的,於是便接下了他們放棄的事業,慢慢地不斷收購和擴張,生意便逐漸做大了。”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兄弟倆可以說都成功了,但為什麼他們兩人在事業上的成就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

這個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影響我們人生的因素絕不僅僅是環境,心態也控製著一個人的行動和思想。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各種障礙並不可怕,因為辦法總會有的,可怕的是自己內心中的羈絆。負麵的信息對一個人的暗示作用也是非常可怕的,它能摧毀一個人的激情並能讓人止步不前。故事中兄弟倆的差別就在於哥哥與弟弟兩人內心中對世界及身邊環境的不同反應,一個相信雙手可改變現實,一個更相信命運靠自己創造。所以說,心態決定一個人的視野、事業和成就。

我們總說,一個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心態了。而且往往是這樣:成功人士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成功人士能夠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他們把自己的未來都交給了過去。

許多人的生活就像秋風卷起的落葉,漫無目標地飄落,最後落在某處,直至幹枯、腐爛。他們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命運逆來順受,悲觀地接受了世界給他們的所有待遇,流著眼淚歎息,卻不敢擦幹眼淚,培養積極的心態,改變困境。在人生的路上,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但這並不可怕。隻要你的內心足夠強大,就永遠不會被打垮。

■ 不要輕易給自己設限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論語》

冉求說:“我並非不喜歡老師的學說,是自己能力不夠呀。”

孔子說:“要是能力不夠的話,半路上走不動才停下來。如今你是替自己劃定界限,不想前進。”

總是自己畫地為牢,許多事計劃好了,開始做了,但結果不如人意。多少次總結原因,必不可少的一個就是:沒有大膽地去做。有夢想好,有追求好,不做永遠都不好。做需要勇氣,而我們大多數人缺少的就是勇氣。或許根本的原因是不自信,自我評估非常低。進而缺少冒險精神,更不用說創新精神。如果總說“我不能,我不能——”你將永遠都不能!

南懷瑾先生希望人人都能過上更好的生活,過得很舒適快樂,這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理想。而想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心態。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經曆挫折,會有失敗,更會有艱難險阻,也有不順心,還會有不如意。這樣一來,很多人就把大把的時間放在了懦弱的抱怨上。其實換個角度想一下,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都隻是生活的一部分,雖然我們無法選擇,但至少可以學著用微笑去接受生命中的那些必須要經曆的。很多時候,身處泥濘,遙看滿山花開,這未嚐不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

一位青年人總是埋怨自己時運不濟,發不了財,於是終日愁眉不展。一天,他身邊走來一個須發皆白的老人,問他:“年輕人,你為什麼看上去悶悶不樂啊?”

年輕人沮喪地說:“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總是這麼窮。”

“窮?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說。

“這從何說起?”年輕人問道。

老人反問道:“假如現在斬掉你一個手指頭,給你一千元,你幹不幹?”

“不幹。”年輕人幹脆地的回答。

“假如斬掉你一隻手,給你一萬元,你幹不幹?”老人再問。

“不幹。”

“假如把你的雙眼都瞎掉,給你十萬元,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讓你馬上變成八十歲的老人,給你一百萬,你幹不幹?”

“也不幹。”

“假如讓你馬上去死,給你一千萬,你幹不幹?”

“不幹。”年輕人回答得的越來越幹脆了。

“這就對了,你已經擁有超過一千萬的財富了,為什麼還要哀歎自己貧窮呢?”老人笑吟吟地問道。青年愕然無語,突然間什麼都明白了。

是的,如果你早上醒來發現自己還能自由呼吸,那麼你就比在這個星期中離開人世的人更有福氣了。

我們說這個故事並不是讓你甘於貧窮,而是要你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其實苦中作樂不是自找麻痹,更不是消極退卻。如果大家都不那麼鋒芒畢露,以牙還牙,多一些理解、尊重,世界也就不會被扭曲。

人最怕的是沒有誌氣,它使人失去了麵對現實、掙紮抗拒的勇氣。而與此相反,希望卻正如堅強的意誌,它能使一切看似無可救藥的事物重獲生機,欣欣向榮。如果一個人的心靈有了希望,有什麼東西可以打敗他呢?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種種困難和痛苦,它既可能來自肉體,也可能潛伏在心靈深處。遭到它們的圍攻時,你也許感到自己一無所有,無能為力,隻能等待失敗與死亡的來臨。成功者卻並不以此為然。來臨的已成現實,而我們卻仍然可以選擇堅持還是退縮。隻有在精神上屹立、思想上超脫,才可能從絕境中求得一線生機。一個能夠在一切事情都與他相背時仍然選擇堅強的人,必定是一顆非凡的種子。因為這份堅強包含著非同一般的因素,它是普通人無法做到的。選擇堅強,是個人擺脫困境、謀求成功的第一步。

如果你是一個愛堅持的人,那你一定懂得成大事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能堅持多久。有一句諺語:十九次失敗,到第二十次獲得成功,這就叫做堅持。堅持在於不間斷地努力。你也許對落下來的水滴不屑一顧,然而,當你看到它能把堅石滴穿時,你能無動於衷嗎?你肯定會信服,但你不一定能實行。

你可能常常怨恨自己技不如人,但你想過其中的原因嗎?靜下心,回顧一下你學習和工作的曆程,你是不是犯了這樣一個毛病:從不堅持把某項事情幹到底。你可能很討厭單調,所以你做事常常半途而廢。這是成功的大忌。

法國哲人伏爾泰告訴我們說:“要在這個世界上獲得成功,就必須堅持到底,劍到死都不能離手。”因而,請記住,隻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的轉機。

其實有時候,你所從事的事業並不是十分困難,它需要的多半是你的恒心。生活中,很多人工作起來貪多圖快,總想一舉成功,這是一種可怕的暴發戶的心理。事實上,多數工作需要的是人的耐心。你一點一滴地去做,才能穩穩當當地獲得工作的成果。否則,經常會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不甘心放棄,但又沒精神前進。一般來說,達到一個終點總比停留在迷途中好,生活的行動往往不容許我們有半點遲疑。

有這樣一則寓言。在一間工具房中,有一些工具聚在一起開會,大夥商量要怎樣去對付一塊堅硬的生鐵。

斧頭首先耀武揚威地說:“讓我來,我可以一下子就把它解決了。”於是斧頭很用力地對著鐵塊砍下去,可是,隻有一會兒的工夫,斧頭便鈍了,刃都卷了起來。

“還是我來吧!”鋸子信心十足地說著,它用鋒利的鋸齒在鐵塊上來回地鋸,但是沒有多久,鋸齒都鋸斷了。

這時,錘子笑道:“你們真沒用,退到一邊去,讓我來顯顯身手。”於是錘子對鐵塊一陣猛錘猛打,其聲震耳。但錘了好久,錘子的頭也掉了,鐵塊依然如故。

“我可以試試麼?”小小的火焰在旁邊請求說。大家都瞧不起它,但還是給它一個機會試試。

小火焰輕輕地舔噬著鐵塊,不停地燒,不停地燒。過了一段時間,在它堅忍的熱力之下,整個鐵塊終於燒紅,並且完全熔化了。

小火焰的恒心提醒你了嗎?想一想周圍的成功者和失敗者,你經常會發現,有的人很聰明,卻毫無建樹,而有的人很笨拙,卻常常有所成就。其中的奧秘就在於,笨人因為“笨”的缺陷,他就用堅持不懈來彌補,而聰明人常自以為聰明,忽視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 人生的道路該怎麼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中庸》

這句話告訴我們: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人生何嚐不是如此呢?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人生都像是一次旅行,這個世界退立在一邊,讓任何知道自己要往何處去的人通過。

《莊子·逍遙遊》中提到了出外旅行的事情,說的是如果要到近郊的草木間去,一天在那裏吃上三頓飯,回來後肚子還飽飽的。假如要走一百裏的路呢?情況就不同了,需要帶一點兒幹糧,說不定要兩三天才能回來。如果要走1000裏的路,那就要準備帶兩三個月的糧食了。

南懷瑾先生進一步講道,看上去這是莊子在告訴我們出門旅行該怎麼做準備,可實際上講的卻是人生的境界。一個前途遠大的人,就要有遠大的計劃,那些眼光短淺、隻看眼前的人,恐怕隻能抓住“今天”了。我們應該做的不隻是擁有今天,還應該抓住明天、後天,把握住未來。

那麼,如何才能夠抓住永遠?答案是:隻有讓你的人生持續發展,為今後的旅程做好充分的準備,你才能走得更遠,而非永遠停留在那一點。

有兩個和尚,住在兩座相鄰的山上的廟宇中,在兩座山之間有一條小溪,兩個和尚每天幾乎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時間一長,兩個人自然就成了好朋友。時光在他們天天的誦經與生活中過去了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