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兵的現狀,往往超乎人的預料,有人年過百歲,還得自己親自下廚房,有的無瓦遮頭,不得不棲身牛棚,對照現實的慘淡,回想起他們曾經為國殺敵的英勇,幾乎所有接觸和參與探望老兵活動的人,都無法克製內心的激動,無一不讓人潸然淚下。當他們還是稚氣未脫的少年,神州大地已是烽火連天,硝煙四起。他們離開父母親的懷抱,一往無前,毅然共赴國難。八年間,數百萬將士殉國,數千萬生靈罹難。但為何最後用血換來的勝利,卻成了他們的夢魘,他們在敵人麵前,從未喪失過勇敢和血性,卻在同胞這裏,找不到一絲的尊嚴。調查、審判、勞教、歧視、漠然。一個民族因何要如此對待他最忠誠的兒女?本應由國家民族承擔的義務和背負的道德為何紛紛滑落?謹以此文,致敬所有為中國和平作出犧牲的英雄們)

(開文婉語:因網絡發文管控和國家法律規定,本篇作品中人名、地點,均有所改動,請見諒。)

中國對日八年抗戰,軍民傷亡人數約3500萬人,其中中國將士傷亡人數為近400萬。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人口傷亡國。占世界各國傷亡人數總和三分之一以上。

--摘自中國近代史記。

2015年下旬,雲南昆明。

晨未初,霧雨蒙蒙,氣溫5度。

這座暖城的偏郊廣場,一處正對緬甸方向的座椅上,有個步履蹣跚的老者,緩勢而坐。一直用深邃的目光凝視著遠方。

隨著天色的漸明,忙碌的人群也多了起來。

路過的一名小學生,好奇的走到老者身邊,有了如下一段對話,正是這段話,讓同樣好奇的我得以機緣,從老者的口中,了解到了幾十年前,一群勇敢血性的中國軍人在異國他鄉的一段悲歌壯事。

小孩:“爺爺,你在看什麼啊?”

老者收起那份呆凝的深邃,慈眉善目地答:“在看那些山。”

小孩:“山那邊有什麼呀?”

老者:“有緬甸。”

小孩:“緬甸是中國嗎?”

老者:“不是。但曾經有很多中國人踏上過那邊土地,就再也沒有回來了。”

小孩:“他們不想家嗎?為什麼不回來啊?”

小孩此話一出,老者麵帶的十分慈笑立顯八分悲涼。與此同時,小孩的同學跟了上來,牽挽著他一起蹦跳著離開了。

孩子們走後,老者又回到了先前的沉默,不同的是,眼眶已是濁淚濕滾。他老鏗地哼著嗓子,低唱起了起來。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係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威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矜。

一呼同誌於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淨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忍情輕斷思家念,慷慨捧出報國心。

盎然含笑赴沙場,大旗招展日無光。

氣吹太白入盎月,力挽長矢射天狼。

阿部魂歸黃土嶺,長田命喪聚義廳。

昆侖關下積屍滿,緬甸血戰鬼神驚。

太行山上紅旗展,南海瓊崖掠鐵鷹。

台兒莊外凶寇滅,天下傳揚百團名。

中華鐵軍施威武,八方義士皆響應。

萬裏神州燃烽火,四億人民盡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