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格至上:傳達生命的深廣內涵
林欣信奉人格多大生意就有多大
“綠茵閣”咖啡廳在廣州可謂聲名赫赫,沒有哪個成功人士不知道“綠茵閣”,然而,有誰能夠想到,這個如今在廣州市擁有16家連鎖店、4000多個餐位和2000多名員工、目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連鎖西餐廳,11年前在繁華的西湖路一處小樓閣上僅有80多平方米的營業麵積。
“綠茵閣”總經理林欣一雙亮而有神的大眼睛總透著一種自信與憧憬,還有一份豪邁之情,她自我評價,她是屬於那種不斷向自己發出挑戰的女性。
“綠茵閣所要做的並不是去迎合消費者的口味,而應該更多地注重如何去培養消費者的口味。”林欣說。
在“綠茵閣”剛開業的時候,她看到市場上的一些老牌國營西餐廳,由於經營狀況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光顧者越來越少,而綠茵閣也由於琢磨不透消費者的口味,始終旺不起來。於是她意識到,如何將外來的西餐與本地口味相結合,使更多的消費者接受,可能是成功的秘訣。恰在此時,她“相中”了東方賓館的掌廚人陳師傅,於是,她三顧茅廬,也許是林欣的誠意打動了陳師傅,也許是她的執著感染了陳師傅,陳師傅放棄了東方賓館非常優厚的待遇而“屈居下嫁”到她這個當時僅有80個餐位又毫無名氣的小西餐廳裏。
這時,林欣變得忙碌起來,她拋開一切瑣事全身心地投入在餐廳上,和陳師傅一起專心致誌地研究菜譜。在做法上講究“求新、求變、求實”的“三求”原則,不斷地推陳出新,再加上精心設計、頗有成效的推廣方式,如每推出一款新菜式,餐廳就舉行抽獎儀式,讓客人免費品嚐,聆聽客人的聲音,最終讓客人接受新推出的花色品味。在綠茵閣裏,洋的洋到“黑椒牛排”,土的土到“堡仔飯”、“例湯”。就是這種土洋結合的中式西餐、這樣的“醬油西餐”培養出了一個龐大的消費群。迄今為止,綠茵閣的各色菜式已逾千種。這種別具一格、洋為中用、融合人情與味覺的消費享受,深受食客的歡迎。後來,許多食客愛屋及烏,看到精美的餐牌愛不釋手,竟偷偷地將餐牌帶走。
在林欣的苦心經營下,綠茵閣發展勢態良好,在1997年一年間就增開了35間分店,但林欣並沒有就此打住,她還不滿足。她積極籌劃,綠茵閣又在廣州西餐業內第一個設立了食物配送中心,這樣,不僅保證了多家分店能夠提供一樣水平的服務,還大大降低了行業的生產成本。
“我們不僅僅是在做西餐,我們更是在創立品牌。”林欣一開始就把綠茵閣當成一個事業來做,投入了自己的滿腔熱情和心血。她充分認識到,有價值的品牌都是附加值高的品牌,所以她將綠茵閣的附加值定位在體現文化底蘊上麵。
正是基於體現這樣的文化底蘊,綠茵閣咖啡廳在裝修風格上匠心獨運,顯示出了一定的時代文化。地處老城區下九路的綠茵閣分店顯得典雅懷舊,牆上滿是舊電影海報和照片,彌漫著廣州“老西關”風情;寺右新馬路分店牆上則掛滿了款式各異的擺鍾,充滿了異國情調;而在起義路23號分店,“貓王”的舊照片打量著你;在新近開張的西湖路分店,則幹脆將一架飛機搬進店裏。一進店裏,就可以看到各式飛機發動機和螺旋槳充斥著整個餐廳,而在二樓大廳正中,一架整形飛機安臥於地,機艙內沿過道兩旁則被改裝成了兩座一台的格局,置身其中,恍如在太空中品味佳肴……廣州的每一間綠茵閣連鎖分店,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韻味。林欣不無感慨地說:“現在的消費者品味提高了,對他們而言,綠茵閣已經不是單純的滿足吃飯的場所,還要有它的風格、情調和品味。”就是說除吃飯之外,客人對餐廳的風格、裝修的表現、飲食的氛圍、餐廳的品牌都有了較高的要求。
林欣作為企業的“帶頭羊”,堅信一定要多出去走走。“閉門造車”的做法隻會將企業往死胡同裏逼,隻有多出去看、多見識,才能根據自身的情況將學來的東西進行有機組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林欣極富創新意識,位於體育西路的那家綠茵閣就是林欣親自創意設計的。餐廳的牆麵上有西式油畫、京劇臉譜、寫實素描畫、抽象畫等,樓梯兩側掛滿了陶瓷飾物,而餐廳的北區則以中式鏤空木格為間隔,這其間將諸多中西文化的元素和諧地結合在了一起。
綠茵閣咖啡廳是隸屬於廣州三益實業有限公司的私營企業。這是一個典型的家族企業,父親是董事長,林欣是公司的“總管”——董事總經理,主管公司的品牌經營,弟弟主管產品,而妹妹則是財務總監,一家人形成一個穩固的“金三角”。
然而,就是在三益實業有限公司蒸蒸日上的時候,林欣卻義無返顧地退出了家庭公司,在她看來,企業在創業的階段,家族式管理是一個很好的組合,可以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能動性,因為親情是一種向上的動力,它所帶來的彼此之間的親和力、凝聚力不是任何東西所能代替的,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概念正在逐步強化,企業核心領導人的文化素質至關重要,這是關係到企業在成功的紅地毯上能走多遠的關鍵。在林欣的觀念中,一直信奉著“有多大的人格就做多大的生意”這句話。她覺得每個人都有他生命中最風光的時期,“我”能創造的是一個故事,有更多的人可以創造更多、更美好的故事。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人不同的觸覺和敏感。在30多歲的時候能把握的事情,40多歲就未必能把握得了,但企業不一樣,它需要時時保持年輕,因此,林欣從不把“綠茵閣”視為私有,她願意隨時把“綠茵閣”讓給能把它發展得更好、更完美的人才。國際美容教母鄭明明的四個“小心”
鄭明明是國際知名的美容大師,有“國際美容教母”之稱,在上中學的時候鄭明明心底就已萌發日後夢想的初芽——她想去日本學美容美發。她的這一選擇,違背了注重身世的父親的初衷,他不希望她從事理發這種“下三流”的職業,他最大的心願是將從小聰明過人的女兒送進美國的高等學府,培養成“上等人”,但早已萌動的“叛逆之心”驅使鄭明明義無返顧地橫渡東瀛,在日本著名的山野愛子學校開始了美容美發啟蒙學習。
1966年,鄭明明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一塊“蒙妮坦美發美容學院”的招牌在香港尖沙嘴的大馬路旁掛起來了。
從此,鄭明明給自己製訂了一個嚴格的時間表:早上6點起床做準備工作,8:30開門,直到晚上7:30,每天工作11個小時。當時她的座右銘是:“抓緊時間,就等於有了更多的時間。”她從不去日夜笙歌的香港娛樂場所,每天晚上雷打不動的“功課”是把白天顧客的姓名、特征、發型等資料建成一個個小檔案,隨時翻閱,以便下一次與顧客溝通。
在店裏鄭明明從不以老板身份仗勢淩人,服務員的工作她幹,迎賓的工作她也幹,同時也是公關小姐,還要給人洗頭、做美容,甚至燒菜做飯,一個人常常當幾個人使。
新穎別致的店麵,再加上熱情周到的服務,最主要的還是精湛的理發美容技術,很快就使“蒙妮坦”變得門庭若市,生意紅火。
鄭明明沒有滿足已有的成績,她有自己的宏偉藍圖,她不但要做一個成功的美容美發師,而且要成為一個美容教育家,她要把美容教育引入香港,實現從學徒到學生的根本性轉變。
其實,當初掛出“蒙妮坦美發美容學院”的招牌,已經為辦學埋下了伏筆。待一切準備就緒後,她親自帶著幾個雇員滿街貼廣告,幾天之內,“蒙妮坦”像一陣春風吹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
晚上,忙了一天的鄭明明又坐到桌前,翻閱授課的講稿。這疊講稿是她根據在日本學藝時的筆記和當時國內外最時尚的美容美發技術及她自己的實踐經驗編寫的。盡管當時學院的規模還小,報名的人也可能不會太多,但鄭明明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出乎鄭明明預料,也令她驚喜的是,招生廣告貼出去後,來報名的人很多。
開學後,鄭明明既當美容院老板,又當美容美發學校的校長。她采取一邊教學,一邊實踐的方法,效果出奇地好。就這樣,鄭明明把自己的手藝悉心傳授給學院的學生們。
一期期的畢業生源源不斷地走向社會,“蒙妮坦”學校開始名揚四方,鄭明明的美名也因此傳開了。“蒙妮坦”的生源因此逐漸拓展到印尼、新加坡等地,鄭明明也就“桃李滿東南亞”了。
在這期間,她獲得了多種榮譽稱號:1993年獲得“國際美容教母”的稱號;1996年獲得美國“個人傑出成就獎”;1997年在美國獲得“亞裔傑出女企業家獎”;並在中國內地創辦蒙妮坦美發美容職業技術學校20多所。鄭明明親自指導培訓了首批榮獲國際博士文憑的中國專業美容師,填補了中國美容史上的空白。
1982年,在美容美發辦學的基礎上,她又發明了紋眉、紋唇、紋眼線,此舉轟動了國際美容界。
90年代初,鄭明明又創辦了上海鄭明明化妝品有限公司,“鄭明明”牌化妝護膚品風靡了全中國。至此鄭明明也由單純的美容美發師最終成為一個出色的企業家,於1999年獲得了“世界傑出女企業家”的稱號,並連續獲得“20世紀末影響中國美容美發首位人物獎”。
對“蒙妮坦”的每位學生與員工,鄭明明都會送給他們四個“小心”:
小心你的思想,因為思想決定你的行為——思想是行為的出發點,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
小心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變成你的習慣——古人雲,“吾日三省吾身”,反複的行為將成為一種影響一生的習慣。
小心你的習慣,因為習慣會形成你的品格——壞習慣帶來的是厄運,而好習慣會給人帶來幸福。如果放任自己,任不良習慣左右自己,久而久之,將成為一個品格低下的人。
小心你的品格,因為品格會影響你的一生——“榮辱之來,必像其德”,良好的品格,會使你的一生擁有越來越多的好朋友,帶給你事業極大的益處。
這四個“小心”,不僅是鄭明明對一個美容美發師的要求,更是她人生道路和奮鬥曆程的概括和總結,也是每一個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應該謹記的。呂淑珍的人格內涵
成功的男人背後定有一個女性在大力支持,而成功女性的背後未必有男人在做後盾,卻往往有包袱存在,如何才能既解大包袱又能走向成功呢?陶藝家呂淑珍的經曆告訴我們:隻有具備厚實的人格才能獲得非凡的成功。
呂淑珍,生長在一個大家庭中,成長的艱辛自然不可避免。
呂淑珍生母在生她的時候,由於難產,致使借助產鉗助產,而這也導致了呂淑珍的一雙眼睛極度弱視,大約隻有零點一左右的視力,就由於這個原因,使呂淑珍走過一段令人心酸的曆程。
初中的時候,每見別人的完好,便會自怨自艾自己的殘缺。別的同學在操場上玩,她卻躲到旁邊墓地靜靜沉思。
有一日,呂淑珍看見斑剝的墓碑上,鐫刻著某位女子之墓,才感到世人皆必死的命運,大可不必太多計較,而重新接納了自己。
這對於她來說實在是大幸,也是她第一次對人生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
於是,她終於進入國立藝專學習繪畫。她蓬勃的生命力,以及類似小男生的個性,在此得到正確的抒發和轉化。
同大多數女性一樣,呂淑珍結婚了,她的丈夫李義弘是位畫家,婚後丈夫一直在繪畫的路上突飛猛進,全心全意邁向畫家之路,而她,呂淑珍,卻連續生了兩個兒子,並且為了負擔生計而擔任起教職。
跟夫婿的情況相比,在繪畫的路途上,她是無法全速前進的。而且,雖然麵對過去同學和畫友們,她亦不再被當作繪畫者的身份而被接納了。
從事陶藝,可以說是在盡女性義務,也可說是偶然中的必然。
她在鄉下長大,和泥土一直很親。而且,她也知道在繪畫的道路上自己已沒有發展,接觸了陶藝之後,呂淑珍不由自主地喜歡上了它,並為之迷戀。她喜歡那份質樸、粗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