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胖人易得糖尿病

肥胖的人,尤其是腹型肥胖、腰圍義臀圍比值較高的人,由於外周組織器官對胰島素不敏感,血中的胰島素濃度須增高到一定水平,才能維持正常的糖代謝(胰島素抵抗、若胰島細胞不能適應則會造成胰島素相對不足。另外肥胖者大多缺乏體力活動,這就影響碳水化物的代謝,也增加胰島素的需要,上述因素都使胰島細胞負擔加重,在有糖尿病遺傳基因的人,可誘發糖屎病。

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從糖尿病的發病來看以下人群易患糖尿病:

1)有糖屎病家族史者。

2)40歲以上的人群。

3)生潔方式改變,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貧窮到富裕,由體力勞動轉為腦力勞動者。

4)妊娠時曾有糖耐量減低或分娩4千克以上巨大嬰兒者。

5)肥胖、高血壓伴高血脂,早發冠心病者。

中國糖尿病病人為何驟增

1980年我國14省市的糖尿病普查,而如今糖尿病發病率已達3%,20年間大約增加了5倍,專家估測我國大約有4千萬糖尿病人。為什麼糖尿病人過去比較少,而現在越來越多?其一,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生活方式由傳統方式向西方式轉變。首先表現在飲食結構上,過去以穀類占總熱量的大部分,而現在轉化為以高脂肪、高蛋白為主,而且我國人均每天總熱量攝入達9196~1003千焦(每毛184千焦等於1千卡)。過多的熱量攝入會導致肥胖者增多,這是誘發糖尿病的主要因素。其二,生活方式的另一改變是體力活動減少,運動量減少,身體缺乏必要的運動鍛煉。在農村,由於鄉鎮企業迅速發展,以重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民,不少人轉為企業職工,變為城鎮居民,體力勞動大為減少。在城市摩托車、出租車、私家車、電梯與日俱增,人們生活以車代步,機器代替人工勞動,機械化、智能化都減少了人們的勞動強度,加上熱量過剩,飲食結構不合理,大大地促進糖尿病的滋生。其三,人口老齡化也是一個糖尿病人驟增的重要原因。現在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約占,已進入老齡社會。而40歲以上的人群胰島功能降低、脂肪易堆積,是糖尿病的多發人群。隨著年齡增長糖尿病的發病率急劇增長,4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達5.3%。因此老齡人口越多,糖尿病病人也越多。

II型糖尿病病因新說

關於II型糖尿病的病因有學者提出了一種新學說“節約基因開放學說”。這個學說基於這樣的事實,在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有一個島國,叫瑙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那裏的居民生活非常貧苦,糖尿病發病率很低。二次世界大戰後,瑙魯成為戰略要地,島上的磷鋅礦大量開發,大量的資本投入,使當地居民變得越來越富有,物質生活大大提高,到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統計時,這個島國糖尿病的患病率高達33%,類似的事例在世界各地均可見到。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適者生存。人在物質極度貧乏,吃糠咽菜時,其身體基因會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原料來吸收營養,以維持生命的需要。學術界將這種基因稱之為“節約基因”。一旦生活水平突然提高,物質豐富,飲食結構改變,而節約基因卻仍然開放著,當大量的營養食物進入人體後,仍然進行最大限度的充分吸收,再加上活動量減少,吸收的營養不能被消耗造成營養過剩而肥胖,血糖升高,糖尿病應運而生。按照這個理論,我國在60~70年代,物質不豐富,雞魚肉蛋均憑票供應,糧食也定量供應,貧苦地區許多人以瓜菜充饑。這時人的身體基因隻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原料來吸收營養,即“節約基因開放”,因而糖尿病發病率很低。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物質生活大大豐富,人民高熱量攝入,由於節約基因的開放,導致糖尿病發病率增加。

如何發現糖尿病

早期的糖尿病可以沒有任何症狀,不檢查血糖是無法診斷的。有以下情況須警惕患有糖尿病。

1)煩渴多飲、多尿、多食、身體反而消瘦者。2)特別胖或瘦,尤其是肥胖者在餐後易出現心慌、出冷汗、手顫抖等低血糖症狀者。

3)皮膚瘙癢,尤其是女性外陰瘙癢,而又無滴蟲、黴菌感染者。

4)易患皮膚化膿性感染者。

5)肺結核進展迅速,藥物治療無顯效者。

6)早年出現白內障,進展迅速,視力減退者。

7)四肢對稱性麻木,甚至酸痛或膀胱麻痹排尿不暢者。

8)下肢潰瘍,經久不愈,甚至壞疽者。

9)40歲以上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壓,髙血脂者。

10)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11)有分娩巨大胎兒(4千克以上)者。如有上述情況應到醫院檢查空腹血糖,若空腹血糖兩次均等於或高於7.0毫摩乂升即可診為糖尿病。若空腹血糖正常,臨床高度懷疑者可作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確診有無糖尿病;若有糖尿病症狀亦可查隨機血糖,若隨機血糖等於或大於11.1毫升,則可確診糖尿病。

得了糖尿病怎麼辦

糖尿病是一種病情比較複雜、影響病情波動原因很多、病情變化又快的一種慢性病。對待慢性病的正確態度應是“既來之,則安之”。首先是不怕,二是充分的重視它,三是科學地對待它。糖尿病迄今仍是不能根治的疾病,但是可以用綜合的治療手段控製它,讓病人享受健康的人生,享有常人的壽命。因此恐懼的心理是不必要的,而且對身體健康有害無益。得了糖尿病采取“不怕”的態度,並不等於聽之任之,而相反是要充分重視它。重視它就要了解糖尿病,要按醫囑去做,持之以恒。所謂科學地對待糖尿病指的是要相信科學,不要相信毫無科學根據的秘方、偏方、遊醫、庸醫。更不要相信藥到病除一方根治糖尿病的奇談怪論。再就是“治而達標”也是科學對待糖尿病的正確做法。不少病人也很重視自己的糖尿病,堅持治療從不間斷服藥,但是沒有或者很少去監測血糖,結果血糖控製不滿意,治不達標,久而久之糖尿病的慢性並發症就會出現並發展。

對糖尿病采取單一的治療方法,往往得不到滿意的療效,隻有釆用綜合治療手段才能有效控製糖尿病,綜合治療方法包括糖尿病的健康教育、飲食療法、運動療法、藥物療法、血糖監控等5項措施。在治療過程中病人應了解以下幾個問題:

1)迄今為止糖尿病隻能做到有效的控製,而不能根治。因此糖尿病病人必須樹立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決心,以“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病。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糖尿病是可以征服的,據專家預測到2022年人類可以治愈糖尿病。

2)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要注意長期甚至終身應用飲食療法,不能馬虎從事。

3)糖尿病病人根據病情發展,在醫生指導下可以用口服藥或胰島素治療,但不能放棄飲食治療,否則治療效果會是事倍功半,甚至無效。

4)經過治療,血糖、尿糖均達到標準,症狀也消失,一切恢複正常,也不能隨意停止原有治療或更改治療方案。要調整治療方案,必須找醫生商量,以便使血糖長期控製在一個較理想的水平。

5)適當的堅持運動對糖尿病是有利的,可以降低血糖,但不要過度勞累,不要做無氧運動,否則適得其反,血糖反而升高。

6)糖尿病病人無論做哪種治療,都可以配合用中藥治療。

7)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病人應注意觀察自己病情的變化,及時分析總結,找醫生谘詢,找出自己病情變化的規律,適時調整治療方案。

8)糖尿病病人要積極防治各種並發症,提高警惕,及時發現並發症,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預防II型糖尿病的措施——科學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

II型糖尿病,現已查明是在遺傳基因的基礎上,加上環境因素的作用導致糖尿病的發生。這個環境因素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世界各國與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都證實了生活方式改變,如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體力活動減少,以車代步等等促使糖尿病的患病率大大增加。這給我們一個提示,在目前還不能改變糖尿病的遺傳基因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去除環境因素,防止糖尿病的發生。去除糖尿病發病的環境因素就是要矯正不良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因此科學的飲食與適當的運動,建立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自然可以預防II型糖尿病。所謂科學的飲食是指每天攝入的總熱量不要超過身體需要的熱量,保持理想的體重。另外,食物的組成必須符合碳水化物占總熱量的55%~60%;蛋白質占總熱量的15%~20%,脂肪占總熱量的20%~30%。總原則是高碳水化物,低脂肪、適量蛋白質、高纖維素。適當的運動是指要做經常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避免“以車代步。”如有可能應堅持每周3-5次的有氧運動,每次以30~40分鍾為宜總原則是要保持經常性的體力活動,切忌靜坐少動的生活方式。下麵幾句順口溜有助我們記住健康的生活方式:飯吃八分飽,多吃青菜少吃肉,烹調炒菜少用油,飯後不忘千步走,戒掉煙和酒,延年益壽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