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整胰島素劑量

在使用胰島素治療過程中,為了達到血糖控製理想,可根據尿糖及尿量或者血糖進行胰島素劑量的調整。每次胰島素的增減數量一般為原用量的10%,對血糖不穩定,波動大的脆性糖尿病人還應該少一些,有時每次隻增減2單位,甚至隻能增減1單位。每次增減胰島素時,要密切觀察尿糖或血糖變化,注意有無低血糖。除了血糖很高尿糖極多或者有酮症的病人外,胰島素用量一般不要天天調整,一般每次增減用量後,要觀察3天以後再調整。

1日2次短效胰島素注射如何改為1日1次混合胰島素注射

糖尿病人經過治療,病情控製較好時,可將原來早、晚餐前兩次注射正規胰島素改為早餐前注射1次正規胰島素和魚精蛋白鋅胰島素混合液。具體方法是將原來早晚兩次正規胰島素總量按2:1或3:1或(2~3):1的比例轉換成混合胰島素III十?21。例如原來每日早晚2次注射正規胰島素分別為20及12單位,全日量32單位者,可轉換成正規胰島素24單位十魚精蛋白鋅胰島素8單位。

用上述方法換算出的胰島素的用量不一定合適,因此必須根據上午早餐後至午餐前的尿糖,午餐前的尿糖及午餐後2小時的尿糖和有無低血糖來調整正規胰島素用量。或者根據早餐後2小時及午餐前和後2小時血糖調整正規胰島素用量;根據晚餐前、晚餐後至睡前的尿糖及夜間有無低血糖來調整魚精蛋白鋅胰島素用量。或者根據晚餐前、晚餐後2小時和睡前的血糖來調整魚精蛋白鋅胰島素用量。必須強調注意魚精蛋白鋅胰島素用量不能過大,一般為10~16單位。否則容易在夜間發生低血糖。如魚精蛋白鋅胰島素用量大於8~12單位,為防止夜間低血糖,可晚上睡前加餐。

胰島素治療有哪些不良反應

(1)浮腫:有些病人開始用胰島素治療後1~3周出現輕重不同的可凹性浮腫,以麵部及下肢浮腫多見。這可能與胰島素促進腎小管回吸收鈉增多,發生水瀦留有關。一般不需要治療,持續1~2周可自行緩解。

(2)視力改變:在胰島素治療早期,少數病人可出現一過性視力模糊,有“老花眼”感覺,這與血糖下降過快,晶體內的滲透壓發生變化而使晶體折光性能改變有關,稱為胰島素性屈光不正。當糖尿病控製後可自行恢複,不須任何處理。

(3)皮膚局部過敏反應:在注射部位出現腫脹、發紅、發癢現象。腫脹的硬結直徑約3厘米,於注射後2~12小時內發生。反應高峰在12~18小時之間,隨後逐漸消退。防治方法:①注射胰島素時,進針深一些,紮到皮下脂肪組織的下麵;②經常更換注射的部位;③腫脹部位可用熱敷;④最好的辦法是更換胰島素製劑,用高純度製劑或人胰島素。

(4)全身過敏反應:比較少見,主要表現有蕁麻疹、麵部及口腔黏膜浮腫、呼吸困難、虛脫及胃腸道症狀。全身過敏反應,是在停用胰島素數周而又恢複胰島素治療的病人中比較多見。防治方法是進行胰島素脫敏。

皮下脂肪萎縮或纖維化增生:多次在同一部位皮下注射,可發生局部皮下脂肪萎縮,該處皮膚四陷或捫及硬結。防治方法是經常變換注射部位,最好兩周內不在同一部位注射。改用高純度胰島素或用人胰島素。

怎樣選擇胰島素的注射部位

一般情況下胰島素治療是用皮下注射法,以取皮膚鬆的部位為宜(如圖所示的黑線部位、皮下注射前臂外側或腹壁比股部吸收較快。每次注射應改變部位,兩周內不能在同一部位注射。最好將身體上可注射的部位劃為許多線條,每條線上可注射4~7次,二次注射點相隔之距離最好是2厘米,沿注射線順序作皮下注射,這樣每一點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以後才接受第二次注射,若多次注射同一部位,可使局部的皮下組織吸收能力減低,導致胰島素吸收不良。另外,若注射魚精蛋白鋅胰島素,注入後分離出來的魚精蛋白與體內的某些物質結合起來,變成一種不易吸收的塊狀物,會使注射部位的淋巴管堵塞起來,因此,必須更換注射部位,以免影響效果。

如何保存胰島素注射液

正規胰島素在室溫放置兩年隻丟失活力,一般要求以貯存於21~30尤,避免陽光照射為宜。可放置於冰箱的冷藏室中,但不能冰凍,因冰凍後可使胰島素變性而失效,因此切忌將其放進冰凍室內。若放置在超過30度的環境中,各種胰島素製劑會不同程度失效。如果沒有冰箱,冬天可放在室內不結冰的地方,切忌放在室外冰凍。夏天氣溫較高,可放在25尤以下的冷水中,放在陰暗處。或將胰島素注射液吊在水井的水麵上,或在水缸旁邊挖一個小洞將胰島素放進去。胰島素出廠後,規定的有效期是兩年或1年。

靈活使用胰島素

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必須根據各自病情的特點、勞動強度的變化和人的精神狀態靈活應用。尤其是當病情變化的時候,及時減少或增加用量,會使病情由不穩定變成相對穩定。否則,有可能使一時的波動變成長期的不穩定,甚至會惡化起來。我國著名的糖尿病專家池芝盛教授經常告誡,凡用胰島素治療的病人,要做到“三勤”、“三及時”,即勤觀察(經常化驗、檢查了解病情變化),勤分析(多問一個為什麼,為什麼會好,為什麼病情會變壞,做到心中有數),勤總結(積累經驗,吸取教訓、在此基礎上及時增加胰島素,及時減少胰島素,及時加餐。

要做到靈活使用胰島素,必須認識到增加藥量是為將來減少用藥做準備的。由於人體各器官時刻都在運動著、變化著,影響病情變化的各種因素也在變化,因此血糖、尿糖一時升高,用藥量增加不一定就是病情變壞,藥量該加則加,該減則減,總之要靈活使用。

此外,還應明白胰島素用量、勞動強度、飲食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從體外注射的胰島素有其自己的吸收規律,不受血糖高低的調節;體力活動在胰島素充足時有降血糖的作用;同時每日的勞動強度又各有不同,因此病人的飲食量、進餐時間及體力活動的大小必須‘與胰島素的用量與吸收相適應。例如今天參加重體力勞動,可適當減少胰島素用量(注射次數不減),主食量適當增加;明天改為輕體力勞動,就適當增加一點用藥劑量,少吃一點飯;休閑在家,就適當多加藥量,少吃飯;假如臨時參加勞動,可在勞動前加餐,加餐量視勞動強度和時間長短而定(一般25~100克主食)。當工作情況和勞動強度變了,胰島素和飲食也隨之而調整,三者密切配合,從而得到良好的血糖控製。在這裏必須強調一點,要切實做到防止胰島素用量過大,導致低血糖發生。高血糖與低血糖交替發生,對病人的病情非常不利,因此在使用胰島素治療時,必須熟悉掌握各類胰島素的性能特點,根據病情好壞,靈活掌握,及時準確調整用量,才能收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胰島素不能打,一打就會像毒品一樣成癮,終生依賴使用。”這種說法對嗎

這種說法肯定是不對的,因為胰島素是人體胰腺玲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它是維持人體正常糖代謝的關鍵。嚴格來說它不是藥品,因此不存在什麼成癮的問題。糖尿病人身體內缺少胰島素,為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外源性注射補充胰島素來替代或補充胰島素的功能是合乎生理需要的。糖尿病人是否用胰島素治療取決於患者的病情,換句話來說取決於病人的胰島功能狀態,I型糖尿病人因自身免疫性胰島素炎,胰島素細胞被大量破壞,胰島日細胞合成分泌胰島素不足,因此這類病必須終生注射胰島素。II型糖尿病人由於長期血糖過高(糖尿病控製不好)產生高血糖的毒性作用,致使胰島細胞功能抑製。胰島細胞對葡萄糖刺激缺乏分泌胰島素的反應而使血糖升高,高血糖反過來又抑製胰島日細胞分泌胰島素,形成惡性循環。在持續不斷的高血糖毒性作用下,胰島日細胞最後功能衰竭。這時必須像I型糖尿病人那樣終生用胰島素治療,否則會有嚴重的後果乃至危及生命。患者用胰島素治療後就不能再停用胰島素了。但有一部分患者胰島功能尚未真正的衰竭,而是因為血糖持續升高,暫時性抑製胰島玲細胞功能,導致“假性”胰島日細胞衰竭。這種病人用外源性胰島素治療後,血糖降至理想狀態並維持一段時間,胰島細胞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複,此時可以停用胰島素而改口服降糖藥治療。由此可見,胰島素是否終生使用完全取決於病人的病情,取決於胰島的功能狀態而與是否用胰島素無關。絕不是因為用了胰島素後而需要終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