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2)

前言

中國數千年輝煌燦爛的文明史,就是人的智力不斷提高、智慧不斷擴充的曆史,是一部人才發展史。可以說,人才的選拔和使用,是一個亙古不朽的話題。曆史上有作為的政治家和有識之士都明白,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尚書》中說:“知人則哲,能官人。”《周書》中說:“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呂氏春秋》說:“得賢人,國無不安,名無不榮;失賢人,國無不危,名無不辱。”唐太宗李世民說:“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明太祖朱元璋說:“賢才,國之寶也。”所以,古人十分重視人才,講究用人之道,並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和概括用人方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學理論。

曆史上的人才學思想非常豐富,從用人製度(禪讓、養士、九品中正製、察舉、科舉)到用人方法,從用人原則到用人藝術,從用人之道到用人之忌,從用人的成功經驗到用人的種種失誤,從對人才的“月旦”(品評)到人才學著述,無不凝聚著古今一貫的人生經驗,無不閃耀著聖賢哲人的智慧之光,這是一筆豐富寶貴的古代文化遺產。

如何用人,這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而用人的基礎或前提則是識人、知人,或曰觀人、察人。宋代陸九淵說:“事之至難,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誠能知人,則天下無餘事矣。”人才難得,關鍵在於難知。如果能知人,則得人也就不難了。所以自古以來,用人難,知人更難。

那麼,如何去識人,去知人,去發現人才呢?在這個問題上,古人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古老的“六戚”(父、母、兄、弟、妻、子)觀人法;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篇》中提出的“六征”觀人法:觀誠、考誌、視中、觀色、觀隱、揆德;

——《史記·魏世家》中魏文侯大臣李克提出的五條標準: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劉劭《人物誌》中提出的“八觀”、“九征”觀人法:“八觀”:觀其奪救,以明間雜;觀其感變,以審常度;觀其誌質,以知其名;觀其所由,以辨依似;觀其愛敬,以知通塞;觀其情機,以辨恕惑;觀其所短,以知所長;觀其聰明,以知所達。“九征”: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

——諸葛亮提出的鑒別人才的七種方法: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患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中國的古籍浩如煙海,記載識人用人思想和方法,趣聞和軼事的文獻十分豐富,可以說遍及經、史、子、集,見諸儒、道、法、墨、名各家。發掘、整理、研究和批判地吸收繼承這份寶貴的遺產,對於今天識別和選拔、培養和使用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和參考價值。為此,我們圍繞如何識別和觀察人才這個核心,從古代典籍中精選了《人物誌》、《長短經》、《觀人學》三種,加以整理,名之為《識人三經》,奉獻給讀者。

《人物誌》,為劉劭所著。劉劭,字孔才。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文學方麵也有一定成就。《人物誌》是我國第一部人才學專著,是一部以唯物主義的元氣一元論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的樸素辯證思想為指導,將人才學、心理學、倫理學和政治學融於一體的科學論著,可以說,它奠定了中國人才學的基本理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