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融諸家學說,集道德、仁義、才能、功利諸觀點,融會貫通,用來品評人物,物色人才。
《人物誌》以人君為核心,以各類人才為主導,將不同人才的生理、心理、個性、才能、政治風格和道德修養等,巧妙地統一起來,形成了一件多維結構的理論珍品,構思精巧,表達精美。
《長短經》,唐人趙蕤著。趙蕤操行高尚,屢召不仕。潛心研讀,學問博大,桃李滿天下。唐代一大批著名的文臣武將即出自於趙蕤的門下。如果說兵家謀略側重於軍事(以《孫子兵法》為代表),法家謀略側重於政治(以《韓非子》為代表),縱橫家謀略側重於外交(以《鬼穀子》為代表)的話,那麼趙蕤的《長短經》則集前代謀略思想的大成,全方位闡發了中國古代的謀略思想。他以曆史學家的博大,政治家的敏銳和謀略家的睿智,結合活生生的曆史事實,分六十多個標題,淋漓盡致地總結了曆史經驗,同時升華出深邃的謀略思想,令人體味無窮。
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把正確識人用人當作為政之首,趙蕤亦不例外。他以較大篇幅論述各種人才的特點及其劃分標準,識別人才的方法,以及如何駕馭、使用人才等核心問題。其涉獵的領域極為廣泛,或君禦臣,或臣事君,或上禦下,或下事上;大到政治、軍事、外交,小到人際交往、人倫綱常;或通過人心看時勢,或通過世事看人心;或通過容色舉止看人心;或透過人心看舉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從這個意義上說,把《長短經》稱作我國古代第一部人才學專著,並不是浮誇之語。我們這裏選取了集中論述識人用人的章節加以注譯,以饗讀者。《長短經》的注文是趙蕤本人所著。或疏通文字,或闡發文義,或鋪陳資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我們均予以保留,供讀者作參考。但由於篇幅的限製,注文部分隻作簡注,不作翻譯。
《長短經》底本采自《四庫全書》,另以《讀畫齋叢書》本及其它較早的版本作參校本,擇善而從。限於篇幅,不出校記。
《觀人學》,為邵祖平所著。邵祖平,字潭秋,江西南昌人,民國時期學者,與國學大師章炳麟交情深厚,曾執教於浙江大學,一生致力於國學研究,精通典籍,治學嚴謹。本書就是其於浙江大學期間寫成的。初版於1931年。
《觀人學》甄采古籍,旁征博引,思接千載,全書征引經、史、子、集百餘種,涉及儒、道、法、名諸家學說,條分縷析,持論平正,內容博大精深,行文汪洋恣肆。
《觀人學》回顧了觀人學理論與實踐的形成與發展,論述了這一理論對社會對國家的實用價值,所用大量例證,均出於典籍或信史。可以說,它是我國古代人才學研究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國第一部係統研究觀人學的著作。
本書采用的體例是原文、注釋和譯文三部分。對原文,特別是對《觀人學》的原文做了大量的校訂工作,改正了許多錯訛之處;注釋力求準確;譯文力求明白曉暢。